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大智莫過于識人

大智莫過于識人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2 07:55:45

來源:央視網

編者按:清明寄哀思,鮮花獻逝者。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清明節寄托了中華民族慎終追遠、不忘根本的家國情懷。清明節不僅是踏青掃墓、祭奠先人的傳統節日,更是緬懷革命先烈、繼承烈士遺志、激發愛國熱情、學習革命精神的重要日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多個場合講述英雄事迹、緻敬英雄精神,并引用愛國主義詩句言志抒懷,強調要銘記曆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在清明節到來之際,央視網《天天學習》與您一起學習領會用典。

大智莫過于識人(最閃亮的坐标疑今者)1

【釋義】

“常”和“變”是中國古人思考自然人事常用的兩個術語。“常”,表示常态,常住性;“變”,表示動态,變動性。《管子·形勢》稱:“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管子認為,古與今存在着相互因循的關系,既有變化,也有其不變的規律。所以,對現實感到疑惑,可以考察曆史;對未來感到迷茫,可以回顧往事。接着又說:“萬事之生(通‘性’)也,異趣(通‘趨’)而同歸,古今一也。”萬事萬物的性質、途徑雖有不同,總是殊途同歸,古今一理。這個“古今一也”,就是古今在不同時空中存在的共性,也就是蘊藏于事物表象之内不會輕易改變的“常”。

曆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曆史。知古可以鑒今,察往可以知來。曆史發展的每一個階段總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似性。深刻理解曆史,我們才能知曉自己從何而來;深入認識現實,我們才會知道自己向何處去。東漢哲學家王充在《論衡·謝短》中稱:“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

【解讀】

曆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鑒,才能避免重蹈覆轍。對曆史,我們要心懷敬畏、心懷良知。曆史無法改變,但未來可以塑造。銘記曆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為戒。傳承曆史,不是為了糾結過去,而是要開創未來,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

中華民族曆來愛好和平,和為貴、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和平的基因深植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近代以來,中國經曆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積貧積弱、風雨飄搖的年代,外敵入侵、内部戰亂曾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中國人民深知和平的寶貴,絕不會放棄維護和平的決心和願望,絕不會把自身曾經遭遇的苦難強加于他人。中國人民曆經苦難,所以更珍視和平;中國緻力于發展,所以更需要和平;中國期待美好未來,所以更愛護和平。

和平來之不易,和平必須捍衛。今天,中國人民正在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赢的夢,我們追求中國人民的福祉,也追求各國人民共同的福祉。中國繁榮昌盛是趨勢所在,但“國強必霸”不是曆史定律。中國最需要和諧穩定的國内環境與和平安甯的國際環境,任何動蕩和戰争都不符合中國人民根本利益。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我們的戰略選擇和鄭重承諾。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理由都不能動搖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和意志。

當前,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我們要以史為鑒,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偏見和歧視、仇恨和戰争,隻會帶來災難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和平發展、共同繁榮,才是人間正道。

追昔撫今,鑒往知來。在新的曆史起點上,中國将堅持走和平發展之路,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堅持走改革開放之路,始終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堅持走多邊主義之路,始終做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永遠站在曆史正确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為實現世界永續和平發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懈奮鬥!

(作者 楊立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