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情 奮鬥者)海南島沿海的“航行者之眼”
中新網海口7月24日電 題:海南島沿海的“航行者之眼”
作者 洪堅鵬 鐘輝
在海南島沿海的岬角、岸線上,分布了24座燈塔和300多座大大小小的燈樁和燈浮标,它們鮮為陸上居民所知,但它們在夜裡發射的明亮光柱或無線電波,能幫助過往商船、遊艇、漁船躲避礁石,辨認出回家和航行的路,被海上航行者視作自己的“眼睛”。
圖為魚鱗洲燈塔。 洪堅鵬 攝
海南島最早的燈塔,是由法國人始建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的臨高角燈塔。這座燈塔紅白相間橫帶圓柱形鐵制塔身,外有6根斜柱支撐,82級螺旋式樓梯直通塔頂,見證了海南曆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日軍侵瓊、解放海南島等重要曆史。
1969年,臨高角燈塔附近的昌拱村青年王光民經過重重審核,來到燈塔當了燈守員,從此他的一生與燈塔緊密相連。王光民自小就喜歡燈,對燈的愛護要甚于眼睛。在那個時候,燈塔遠離村莊,不通水電,守塔不是輕松的活,個頭矮小的王光民要将重達幾十斤的乙炔氣罐背上塔頂,還要每天回家背來一桶桶淡水,擦洗塔身附着的鹽分。
圖為臨高角燈塔。 洪堅鵬 攝
王光民說:“臨高角附近有淺灘,如果燈不亮,容易導緻船隻擱淺。除非生病,不然就要一直守着燈塔。”
直到2002年退休,王光民值守臨高角燈塔達33年,将自己一生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給予這座燈塔,忍受孤獨和寂寞的漫漫長夜,隻有窗外塔頂的燈光陪伴。他每日重複着開燈、關燈、維護和保養、記錄日志的程序,數不清擦拭了多少遍這座百年燈塔。
在父親影響下,王光民的兒子王健從部隊退役後,也進入到航标系統工作,先後駐守文昌抱虎角燈塔、洋浦航标站。2002年,王光民退休,王健應父親要求回到臨高角接任燈守員。
圖為魚鱗洲的新舊燈塔。 洪堅鵬 攝
這一守便是17年,時光荏苒,王健也已50歲出頭。王光民遺憾地對記者說:“等我兒子退休後,我們家裡就再也沒有人守燈了。”王光民、王健父子值守燈塔半個世紀,燈塔得到了很好保護,雖曆經百年卻依然嶄新如初。1997年臨高角燈塔被國際航标協會批準為“世界曆史文物燈塔”,2013年被列為全國曆史文物保護單位。
在文昌東郊椰林的深處,清瀾港的入海口,亦矗立着一座高達46.8米的鐵架燈塔——清瀾口燈塔。燈塔多建于孤島、岬角等偏僻之處,清瀾口燈塔卻建在被稱為水尾之地的沙灘上,幾十年的光陰裡,這座燈塔從一個單一的燈樁逐步提升為今天的多功能燈塔。
2007年,為了配合航天城的開發和清瀾港的全面提升,海口航标處在燈塔上安裝VHF甚高頻和船舶自動識别系統AIS基站,使燈塔成為具有燈光導航、雷達定位、AIS避碰等多種導航功能的綜合性燈塔,與抱虎角、銅鼓角、木欄頭以及博鳌等地的燈塔,連成了一條海南東北沿海航行導航鍊,重要性不言而喻。
清瀾口燈塔建成至今,曆經了三代燈守員。2003年,值守燈塔34年的第二代燈守員黃良團退休後,黃宏江來到清瀾口成為第三代燈守員。
“我自小就在燈塔旁玩耍,還曾做過漁民,燈塔對我來說意義很不一般。過去它是我的保護神,是我的眼睛,如今我成了它的守護者。”黃宏江說。
值守燈塔十六載,黃宏江始終以燈塔為家,承擔着燈器、AIS基站、VHF等燈塔設備的日常維護工作,确保燈塔正常的導助航功能。
黃宏江回憶,2005年“達維”、2008年“黑格比”兩次台風襲擊海南,導緻清瀾口海潮暴漲,燈塔在水裡成了“孤島”,“為了确保發電,我去找來泡沫闆把柴油運進來。發電機出現故障了,也是用泡沫闆将維修師傅推到燈塔裡作業。”
在陵水分界洲島旅遊區,有兩座燈樁隔海相望,成了遊客與新婚者取景拍照的“寵兒”。分界洲島旅遊區副總經理彭雄康介紹,燈樁、燈塔在動畫漫畫中非常常見,但很多遊客沒有見過實物,所以經常有新人以燈樁為背景取景。
在景區約1海裡的旅遊航線上,每天有近百艘次遊船往返。隔海相望的兩座燈樁,不僅是景區的靓麗景點,也是該片水域重要的航路标識,默默地為過往遊船指引航向,為船隻海上安全、便捷出行提供導助航服務。
交通運輸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海口航标處處長孫湧新介紹,在海南建設自貿區(港)的新形勢下,航海保障部門将根據海南自貿區(港)建設新動态,研究航海保障服務新需求,建立“覆蓋全面、管理高效、服務優質、保障及時”的綜合航海保障體系,以高質量、高效率服務海南自貿區(港)建設。
随着海南沿海海域向港澳遊艇自由行開放,海口航标處将結合三亞、萬甯、海口等地的遊艇旅遊路線,開展航保服務需求調研,為滿足人民群衆安全、便捷的海上出行提供導助航服務。
孫湧新介紹,海口航标處還計劃發掘燈塔的旅遊、文化價值,結合海南旅遊業發展,研究燈塔作為旅遊景點的管理辦法,完善燈塔旅遊功能配套,使沿海木欄頭燈塔、博鳌燈塔、魚鱗洲燈塔、臨高燈塔等重要燈塔成為海南旅遊必到的“打卡”聖地。(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