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代第一才女蔡文姬

古代第一才女蔡文姬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2 18:28:07

古代第一才女蔡文姬(東漢才女蔡文姬)1

蔡文姬彈琴圖

古代第一才女蔡文姬(東漢才女蔡文姬)2

蔡文姬作詩圖。

蔡文姬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曆史人物。她博學有才,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她颠沛流離的生活經曆和充滿魅力的文學創作,富有神奇的色彩。她的悲劇人生和不屈于悲劇命運的抗争精神千百年來震撼着人們的心靈。蔡文姬被視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具有廣泛影響的傑出女作家。

蔡文姬不僅因為傑出的文采在文學史上名垂千古,她傳奇的悲劇人生和面對苦難堅韌不拔的精神更為曆朝曆代的人們所感動。

圉城,今河南杞縣圉鎮,漢末此地屬兖州刺史部陳留郡,東漢著名文學家蔡文姬就出生在這裡。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當時知名的經學家、文學家。蔡邕是多才多藝的人,蔡文姬一生深受父親影響。

蔡文姬在幼年時就顯露出超群的音樂才能。一天晚上,蔡邕彈琴,琴弦斷了。蔡文姬看都沒看就說:“斷的是第二根弦。”這讓蔡邕很驚訝。于是,蔡邕故意弄斷了另一根,問女兒是第幾根,蔡文姬說:“這一回是第四根。”答案完全正确。這件事傳出來後,蔡邕的女兒被認為是神童。梁代一個叫劉昭的人編了一部《幼童傳》,是當時出版的一本兒童教育讀物,裡面記錄了大量神童的故事,蔡文姬辨琴的故事入選其中。長大後的蔡文姬更是琴藝超人。

蔡文姬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韓愈曾說“中郎有女能傳業”。所謂傳業,至少包括學問、音樂、書法及文學創作諸多方面。雖然目前已經無法目睹蔡文姬的書法真迹,但是,根據《宣和書譜》《書苑》等資料,蔡文姬在書法藝術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

然而,這樣博學有才的女子,生在一個女性不能自主掌握命運的時代,經受了時代的苦難。她在繼承父親學識才華的同時,也同其父一樣,有着悲劇性的命運。

蔡文姬生活在一個政治黑暗、戰亂頻繁的時代,是漢王朝由興旺走向衰敗崩潰的年代。此時,正是東漢王朝走向分崩離析的時期,東漢王朝經曆了外戚與宦官的鬥争、黃巾起義和董卓之亂後,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形成了諸侯割據、各霸一方的局面。連年戰争加上各種天災人禍,造成生靈塗炭,哀鴻遍野的慘狀。

漢靈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前後,蔡文姬的父親蔡邕寫了《對诏問災異八事》,認為當時之所以政治混亂,天災不斷,其根本原因是“遠則門垣,近在寺署”,也就是說主要是外戚和宦官幹預朝政所緻。如此尖銳抨擊,得罪了許多達官顯貴。結果蔡邕被視為“大不敬”,要被處以極刑。在好友斡旋下,他免于一死,被黜戍邊,來到了五原縣,(今内蒙古包頭市的西北地區)。來到五原的第三年,又因得罪了五原太守王智,蔡邕亡命江海,遠迹吳會,前後長達12年之久。

董卓擁兵入都後,為了收買人心,聽說蔡邕的名望,便欲脅迫利用。蔡邕在逼迫威脅下投入董卓門下,舉高第,補侍禦史,又轉持書禦史,遷尚書。這時,蔡文姬十二三歲,開始了一段比較短暫的、平靜富足的生活。16歲時,蔡文姬遠嫁河東(今山西運城北部)衛仲道,這一年是在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前後。然而,不幸的是,此後不久,父親蔡邕隻是因為聽到董卓被殺而發出一聲歎息就被王允所殺。而且,幾乎就在同一年,她的丈夫不幸病故。此時,蔡文姬結婚僅一年,因為沒有孩子,蔡文姬隻好回到家鄉。不久就逢戰亂,“為胡騎所獲,沒于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從此,蔡文姬開始西北邊地的流亡生活。如果蔡文姬是一個出身普通的女子,與自己的孩子一起生活,終老一生,也許并不是一件多麼悲慘的事情,可是,蔡文姬出身高貴,從小知書達理,流落在異國他鄉,無疑會感到非常屈辱。

建安十三年,曹操為漢丞相,掌握大權。由于蔡文姬是蔡邕的女兒,出于政治和文化上的考慮,派使者用金璧将蔡文姬贖回,使她的人生又一次發生巨大改變,就是後世所傳唱的“文姬歸漢”。不管曹操出于怎樣的目的,蔡文姬能夠回到日思夜想的家鄉,多年的夢想終成現實,她的心情是興奮的,内心是激動的,在《胡笳十八拍》中她唱道:“東風應律兮晚氣多,知是漢家天子兮布陽和。羌胡蹈奔兮共讴歌,兩國交歡兮罷兵戈。忽遇漢使兮稱近诏,遺千金兮贖妾身。”

然而,興奮是短暫的。她在胡地生的兩個孩子無法帶走,将永遠母子分離。這對于一個母親來說是十分殘酷的。在《胡笳十八拍》中,詩人從第十三拍直到第十八拍幾乎都是訴說“天與地隔兮子西母東,苦我怨氣兮浩齡長空”的悲苦之情。

在兩漢婦女文學作家中,蔡文姬最負盛名,她作品的文學價值很高,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胡笳十八拍》是她回漢後參考胡人聲調,結合自己的悲慘經曆創作的琴曲;嫁董祀後,感傷亂離,又作《悲憤詩》。《悲憤詩》是中國詩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叙事詩,有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不僅藝術再現了蔡文姬悲慘的一生,而且真實反映了那個動蕩多難的時代,開創了文人長篇叙事詩的先河,在我國的詩歌發展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地位。

除五言《悲憤詩》外,《胡笳十八拍》和騷體《悲憤詩》也不失為傑出的詩作(争議頗多,本文作者認為是蔡文姬所作)。《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騷體抒情長詩,全詩129句,抒發了蔡文姬在南匈奴遭受屈辱和歸漢時割舍骨肉的悲傷情感,是一首慷慨绮麗、聲情激越、哀婉凄美的文學傑作。其文學成就,主要在于詩的“真”和“苦”,所謂“真”是蔡文姬根據親身經曆而作,所謂“苦”是蔡文姬身心體驗所緻。騷體《悲憤詩》也稱楚辭體《悲憤詩》,和五言《悲憤詩》相比,簡練渾樸,觸景生情。如“樂人興兮彈琴筝,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匈憤盈,欲舒氣兮恐彼驚,含哀咽兮涕沾頸。”表現了蔡文姬與親生骨肉離别的場面,如泣如訴。

蔡文姬歸漢後,對古代典籍曾做過整理工作,整理了家庭的部分藏書。東漢後期戰亂不斷,大量書籍被毀,文化又一次遭遇劫難,蔡文姬憑借記憶整理的書籍雖然史書未載其詳目,但為後世保留了大量的典籍,為中國文化的流傳和保存做出了重大貢獻。

蔡文姬不僅因為傑出的文采在文學史上名垂千古,她傳奇的悲劇人生和面對苦難堅韌不拔的精神更為曆朝曆代的人們所感動,從唐、宋以來,“文姬歸漢”和“昭君出塞”一樣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和詩歌、繪畫中的題材,騷人墨客據此話題詠歎者多不勝舉。唐朝人李颀發出這樣的感慨:“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後世描寫蔡文姬的戲曲劇目,有郭沫若的話劇以及據此改編的昆曲《蔡文姬》,程硯秋的京劇《文姬歸漢》,電視劇《曹操與蔡文姬》等。蔡文姬成為中國婦女和中國人民面對戰争苦難,堅韌不拔、頑強生存的象征而永昭後世。

今天的圉鎮,蔡文姬塑像屹立在鎮中心,遠遠望去,如真正看到了一個飽經滄桑的女子重返故鄉的情形。古鎮古樸、自然,蔡文姬留下的古迹,如 “蔡琰澆花井”“蔡家祖墳”仍保留着古老的面貌。當地人很重視對蔡文姬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記者采訪了圉鎮蔡文姬文化研究名人李旭,他心目中的蔡文姬年少聰慧、韌性頑強、外柔内剛、母愛深、有責任心,是愛家愛國的典範。他籌建蔡邕、蔡文姬紀念館,館藏了30年來收集的蔡氏父女文章、詩文歌賦、漢畫拓本、當代書畫家關于蔡氏父女的作品及其他音頻資料。在每年清明節期間,該鎮都要紀念蔡邕、蔡文姬父女等圉鎮先賢。近年來,該鎮着力打造以文姬文化為中心的文姬歸漢園、電影《胡笳聲聲》、“開封圉鎮文姬文化節”等文化項目,紀念這位命途多舛的愛國佳人,讓她傑出的文學、藝術才能和樂觀積極、堅韌不屈、愛家愛國的品格流傳後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