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端午節詩句經典詩詞

端午節詩句經典詩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21:16:40

端午節詩句經典詩詞(千載詩詞千年端午)1

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的端午節(又稱作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龍舟節、浴蘭節、 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等)終于來臨了。盡管目前關于這一節日的起源時間、原因等問題,還存在很多争議。端午節的節日元素,也存在着時代、地域、民族的差異,但在長期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被衆多朝代、諸多地域、民族比較共同認可并遵奉的,包括悼念屈原、龍舟競渡、挂菖蒲或艾葉、喝雄黃酒、吃粽子、佩戴長命縷,等等。唐宋時期,詩人、詞人們滿懷激情,寫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廣為傳誦的描述端午節日習俗的詩詞。

一、憑吊屈原,忠貞志潔

屈原是戰國晚期楚國貴族,他忠君愛國、志行高潔的情操,為世人傳頌、景仰。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最終絕望,于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日自投淚羅江而死。悼念屈原,也成為端午節起源的主流觀點之一。唐宋時期的詩人詞人們,也創作出一首首讴歌屈原、抨擊奸佞的端午詩詞。

端午節詩句經典詩詞(千載詩詞千年端午)2

屈原劇照

唐代詩人文秀撰作的《端午》詩,一面點明端午節的起源,一面抒發詩人對忠臣遭到奸佞陷害,昏君錯待而冤死的憤懑之情: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北宋詩人梅堯臣《五月五日》,也用沉痛的語氣,描述了楚國人對屈原不容于朝廷,備受奸佞讒謗中傷的不幸遭遇的無奈和哀傷,隻能通過采取向江裡抛灑粽米,劃動船舟這樣小民們能盡微薄之力的方式,來驅趕試圖啃噬屈原遺體的蛟龍罷了。

屈氏已沈死,楚人衰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屈原生前的遺恨,是無法彌補的了。後人隻能盡力追蹤屈原遺志,傳承忠貞不屈的高尚情操。

端午節詩句經典詩詞(千載詩詞千年端午)3

屈原 畫作

蘇轼則無愧于豪放派大家之譽。他在《屈原塔》一詩中,雖描述楚地人在千年之後,仍然為屈原的去世而悲傷、“哽咽”、“哀叫”,“眷眷不忍決”,他們世代傳承着“投飯救饑渴”的風俗,以此方式,來緬懷屈原。不過,蘇轼筆鋒一轉,對屈原之所以慷慨赴死的心态,進行了推定:“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從而一改詩歌前半部分的悲傷凄慘意境,以豪邁的筆鋒和心态,暗諷了世俗對富貴的眷戀,讴歌了屈原舍生取義的英勇氣概。

相較《屈原塔》的慷慨豪邁,在蘇轼的另一首《六幺令·天中節》,雖僅用46字,就涵蓋了端午節“虎符”、“艾蒲”、“紙鸢”、“粽”、“龍舟争渡”、“憑吊祭江”等主要節俗,一派節日歡樂氣象;後文卻筆鋒陡轉,運用“垂涕”、“鬓白”、“對泣”、“淚竭”、“斷腸”等詞彙,渲染出一幅凄慘悲涼的畫面,與前後之豪邁、清新,可謂迥異奇趣。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鸢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龍舟争渡,助威呐喊,憑吊祭江誦君賦。

感歎懷王昏聩,悲戚秦吞楚。異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幾許?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二、食粽飲蒲,祛邪祈福

早在先秦時,随着周易八卦、陰陽五行等思潮的盛行,人們逐漸認為,夏曆五月為午位,初五若逢午,就是重午。在八卦中,午居離位。離屬火,丙亦屬陽火,所以,五 (午)月初五(午)逢丙午,可謂火上加火,此日堪稱“毒日”。人們甚至認為,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所謂“五毒”,從五月五日午時開始活躍,毒害人間。

因此,端午節日,人們創造出許多辦法,如用天中五瑞,即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山丹五種植物,以祛除瘟疫毒害,祈求康健吉祥。在這一信念支配下,人們陸續創造出吃粽子、飲蒲酒、雄黃酒、朱砂酒、挂艾草或菖蒲、沐蘭湯、纏系五色絲線、戴香包等端午節日風俗。

端午節詩句經典詩詞(千載詩詞千年端午)4

粽子

這些端午飲食、佩飾禮俗,在唐宋時期的詩人詞人創作的詩詞中,也有大量的體現。唐代詩人和凝《宮詞百首》曰:“繡額朱門插艾人,羞将角黍近香唇。平明朝下誇宣賜,五色香絲系臂新。”将端午節中,粽子、艾草、五色絲線等幾大重要節日元素,用寥寥28字,傳神地描畫出來。

北宋詞人歐陽修《漁家傲》,描畫了人們在觀賞榴花妖豔、雨潤綠楊清新自然美景,聆聽黃鹂婉轉啼鳴的同時,興高采烈地包裹、食用五色新絲纏系的角粽,痛飲菖蒲美酒的節日盛景: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绡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骊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宋朝詩人陳造《次韻梁廣文重午吊古》“菰粽蘸蜜彩作絲,竹萌尚箨榴未子”,項安世《次韻和黃江陵重午二絕》“老便蜜粽加餐易,病卻蒲根仙嚼難”,及項安世《重午記俗八韻》“菰飯沾花蜜”等詩句,都告訴我們,宋朝人吃粽子時,喜歡蘸着糖或蜂蜜吃。這種吃粽子法,更加香甜爽口宜人。

端午節詩句經典詩詞(千載詩詞千年端午)5

粽子蘸蜂蜜,想想都甜啊

蘇轼的《浣溪沙》,也栩栩如生地描畫了端午節時,美麗的女子們用滿溢芬芳的蘭草水沐浴,潔淨身體,然後在白嫩似玉的胳臂上,輕輕纏繞上象征祛邪康健的“長命縷”;在高高挽起的雲鬓上,插上辟邪的“艾符”。歡愉的節日情愫,躍然紙上:

輕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挂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盡管很多地方民衆,大都将五色絲線或系于胳臂,或佩戴在身上,但唐代詩人褚朝陽卻在《五絲》詩中,僅用“越人傳楚俗,截竹競萦絲”寥寥10個字,就向後人揭示了當時越地(今浙江一帶)民衆,傳承楚國(地)将五色絲線,纏繞在截取的竹節上的風俗。頗具地域特色。

端午節詩句經典詩詞(千載詩詞千年端午)6

唐朝後期詩人殷堯藩(780年—855年)《端午日》詩,卻一反衆人端午節日愉悅、狂歡的心态,以一個老年人的頹廢心态,感慨自己不再像年輕人那樣,每逢佳節愉悅清爽,而是“老去誰知感慨生”!“鬓絲日日添白頭”的老年人們,已經不願意象年輕人那樣,佩戴祛邪的艾符,嬉戲逐鬧;他們最大的心願,就是靜靜地端一杯蒲酒,聊聊生平而已。

全詩悲傷無聊的意境,頗受後人譏諷。然而,這又何嘗不是衆多老年人心态的真實寫照?畢竟,象蘇轼那種“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老人,還是寥寥可數的。何況,面臨着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混戰、朝廷權貴争權奪利、宦官擅權、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的社會現實,對風雨飄搖的唐王朝未來命運的擔憂,又還有什麼節日,能讓已經通透世間風情的詩人,再有愉悅和激情呢?

端午節詩句經典詩詞(千載詩詞千年端午)7

風雨飄搖的唐王朝

相比較而言,唐玄宗李隆基一則因身為帝皇,自帶雍容華貴的心态和氣象;一則因親手開創唐朝最鼎盛的“開元盛世”,心得意滿之情,不覺躍然筆端:“股肱良足詠,風化可還淳。”(《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贻厥後昆芳。”(《端午》)

端午節詩句經典詩詞(千載詩詞千年端午)8

唐玄宗與楊貴妃

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為人生抱負的南宋愛國大臣文天祥,在端午日接到朋友寄來的一支艾草後,心有感觸,決意不顧時代懸遠,山海遼闊,也要仿效屈原那樣,“丹心照夙昔”。

三、龍舟競渡

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節俗,傳說起源于屈原自沉汨羅江後,江邊的民衆競相駕駛船隻,去拯救屈原的活動。東晉葛洪《抱樸子》記載道:“屈原投汨羅之日,人并命舟楫以迎之,至今以為競渡。”後來,龍舟競渡就成為端午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多地區、民族,盛行不衰。

端午節詩句經典詩詞(千載詩詞千年端午)9

唐宋時期的詩人詞人們,也靈感噴湧,創作出一首首端午賽龍舟的絕佳詩詞,為後人留下了一幅幅如詩如畫的競渡美景。比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競渡曲》: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楊桴擊節雷阗阗,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僅用字,既描繪了天氣晴朗、鮮花盛開、燕莺鳴啼的自然閑靜美景,也惟妙惟肖地描畫了一幅端午競渡的激烈比賽盛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莺。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钗照日如霜刃。

南宋詞人劉克莊也撰作《賀新郎·端午》,描繪出端午節時石榴花盛開,人們佩戴艾虎等辟邪飾品,人山人海觀賞龍舟競渡的熱鬧景象。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束衣纨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钗符艾虎。早已有、遊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文史君說

唐宋時期,端午節俗豐富多彩,既有傳承自華夏古俗,也有源于異域的風情,更有時人的新穎創造。豐富多彩、内涵隽永的節俗活動,激發了詩人詞人們創作靈感和熱情。他們撰作出一首首傳誦千古的詩詞佳篇。其中,既有詩人詞人們運用寫實的手法,對端午節時憑吊和讴歌屈原,吃粽子,懸艾草,飲雄黃酒,佩戴“長命縷”,以祛邪祈福,及龍舟競渡等主要節俗活動,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給後人留下一幅幅端午節俗的生動畫面。使人讀之,頗有身臨其境之感。

也有詩人詞人觸景生情,借景抒情,或讴歌屈原壯懷激烈、舍生取義的豪邁氣概;或悲傷忠貞被奸佞誣陷緻死;或決意追蹤先烈甯死不屈的精神,為國為民,不惜粉身碎骨。唐詩宋詞中蘊含的志向高潔、憂國憂民,舍生取義的精神氣概,必将“曆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參考文獻

1. (清)彭定求:《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

2. 唐圭璋:《全宋詞》,中華書局,1981年。

3. 劉曉慧:《唐代詩人筆下的端午節俗》,《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4. 詹杭倫:《論唐代的端午競渡詩》,《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6年第7期。

5. 劉巧玲:《端午節相關古詩詞審美意蘊淺說》,《中學教學參考》2017年第16期。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别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