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風水文化的發展過程

風水文化的發展過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2 17:34:50

風水文化的發展過程(風水的起源與發展過程)1

風水是人類對生前居住之所和死後下葬之地的地理環境的通俗說法,是人類改善居住環境狀況,提高居住環境質量,從而達到人的工作、生活上的理想境界的學說,它是易學文化與人類生存環境結合的完美體現,是人類對自然界良好生存環境及富、貴、壽、喜等的本能追求,是天、地、人合一進而揭示茫茫字宙奧秘願想的途徑,堪與則是對風水學術發展的總結和概括,也可以說是風水學的别稱之一。它是中國古代從事城市、房屋、園林、道路乃至橋梁、陵墓的規劃、設計和建造的指導思想。堪與學是綜合我國曆代科學、哲學、民俗等方面智慧和經驗的一種理論體系,曾經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産生過深遠影響。“堪與”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漢前期淮南王劉安所著的《淮南子》一書中,在第三卷《天文訓》中說“堪與徐行,雄以音知雌”。對“堪與”一詞的釋義,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堪,天道,輿,地道”。這或許是對堪與一詞最早的解釋。 我國的風水學起源很早,距今6000年前的韶部文化墓葬中有一幅圍着屍骨用蚌殼堆砌而成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天文圖形,這說明史前人類墓葬文化已融入了天文學的成分。又如距今4000多年,屬于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建築群遺址就選擇在背坡面水、河流池塘較多的地區。這些都有力地證明,地球上的人類從一開始便懂得選擇适合的生存環境來居住和生活。這些原始人類随着生存條件的進一步改善,不斷積累經驗,達到一定的認識水平時,就孕育出賴以生存的居住風水知識。但風水真正作為一門學術出現,還是《易經》出現之後。《易經》的出現以及人們對河洛、八卦、五行、陰陽等概念的認知,使風水學的形成成為可能。三國時的管辂嘗試用陰陽學說來解釋宇宙的組成。風水名著《管氏地理指蒙》中有這樣一段話:“混沌開辟,江山延袤。融結陰陽,磅礴宇宙。岡骨既成,源脈已透。以鐘形勢,以通氣候。”這與《易經》中所說的“二氣感應以相與,天地感而萬物生”有異曲同工之妙。曆代學者正是在這種對宇宙的奧秘的探索中,以古典的天人合一思想為基礎,使風水學得以不斷發展和完善,并将其運用于實際當中,作為對人居環境的選擇改造和指導,從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此過程中,風水學同時與中國古代哲學天文、曆法、民俗等諸多學說和文化相融合,汲取衆家智慧,從而逐漸形成一套相互融合又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晉代風水大師郭璞在其《葬書》中說“葬者、乘生氣也。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則為生氣”,“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郭璞首次明确指出風水的作用在于安居,選擇“生氣”旺盛的“藏風聚氣”之地,後人因此稱郭璞為風水鼻祖。其實所謂風水學,就是如何能尋找到“藏風聚氣”的地方的學問,如何才能找到“藏風聚氣”的地方呢?符合“藏風聚氣”的要求應該是“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也就是背面要有靠山,前面遠處有低伏的小山,左右兩側有砂山環抱,明堂要寬敞,并且要有曲水環抱。這是最理想的環境模式,也是最理想的居住環境。在實際應用的時候隻要後面的地勢或建築比前面的高,左邊的地勢或建築比右方的高,并且明堂開闊,那麼就具備了“藏風聚氣”的條件,就可以說基本選到了理想的住宅環境。可以說,風水學就是伴随着人們如何尋找最理想的住宅地址而誕生的,因此它一直與住宅選址密不可分,風水也稱堪與,就是基于這個原因。正是因為人類一直把選址定居作為安居樂業的頭等大事來對待,選址營建的經驗日積月累慢慢就變成了一門學問,就是風水學,它必然随着人們對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斷提高而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 中國的風水學發展的曆史可大緻分為七個時期,即先秦、秦漢、魏晉、隋唐、宋代、明清和晩清民初。每段曆史都由于不同的社會環境而有不同程度的傳播。先秦:風水思想的萌芽時期風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類的狩獵時期,但當時嚴格意義上的風水術還沒有産生,隻是出現了與風水術相關的相地知識,為後來風水術的産生提供了前提和基礎。人們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知道擇地而居。先秦時就有相宅活動,包括相陽宅和相陰宅,先後有盤庚、公劉、周公等人在相地實踐中都作出過貢獻。但當時看宅沒有什麼禁忌,還沒有發展成一種術數。秦漢:風水術的醞釀時期秦代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地脈觀念。講究風水地脈的習氣無論是在朝廷還是民間都很盛行。漢代時,風水理論開始逐步成形。當時,陰陽、五行、八卦等理論已經出現,出現了《堪與金匮》和《宮宅地形》這些風水學的奠基之作,形成了先哲對宇宙的總體認識構架。這些理論對風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義,它奠定了風水最初的理論基礎。魏晉南北朝:風水術的傳播時期風水術在魏晉流傳很廣,産生了像管辂、郭璞這樣的風水宗師,管辂是三國時的平原術士,以占墓靈驗而聞名天下,現在流傳的《管氏地理指蒙》就是其經典之作。晉朝郭璞著《葬書》是風水學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這本書專論陰宅,而且幾乎是所有的後世風水學者必學之書。自晉以來,風水學在我國特别是東南地區開始傳播。隋唐五代:風水術的蔓延時期隋朝時,流行ト占葬日與推斷葬地吉兇的做法,出現了有名的相地師蕭吉,著有《相地要錄》、《宅經》、《葬經》、《五行大義》等書,很為後人景仰。唐朝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鼎盛時期,各種學術廣泛興起。最突出的表現便是《葬書》的流行以及羅盤的廣泛使用,并出現了張說、浮屠泓、司馬頭陀、楊筠松、丘延翰、曾文遄等一大批名師。當時以東南地區發展最快,以江西派為代表形成了形勢派或巒頭派,以福建派為代表形成了理氣派,大大豐富了風水學理論體系。五代十國,各代皇帝都信風水,到了後周時期,風水術将民間陰曹地府的信仰納入系統之内,使得原本屬地理學之風水學蒙上迷信之色彩,使人真假難辨。宋代:風水術的盛行時期宋代時期,風水術盛行,出現了許多名師和典著。但是宋代的皇帝對風水的态度差别則很大,有的笃信風水,有的反對風水,有的則持懷疑态度。宋代的風水大師很多,有吳景鸾、賴文俊、傅伯通、張鬼靈、蔡元定、徐仁旺等。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地理風水師吳景鸾著《飛星斷》、《玄機賦》、《玄空秘旨》、《理氣心印》。以上文獻可以證實,吳景鸾是最早将玄空風水作為一門學術的鼻祖。明清:風水術的泛濫時期明清時期,我國風水學發展到了極點。風水學出現了一個重要支脈——玄空學,當時産生了兩位風水學巨匠,一位是明末清初的蔣大鴻,著有《地理辯正》,但唯恐天機不可洩露、辭隐意晦,後人難以通曉。真正将玄空風水傳之于世的是清朝的沈竹礽先生,清末民初以後,他的後人及弟子根據他的理論編有《沈氏玄空學》及《宅運新案》,這兩本書對世人産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時期之前很多人主張理法與形法相互對抗,如《山洋指迷》中認為隻有巒頭派才能解決問題。但明清之後有很多的人開始主張二者合而用之,大大完善了風學水的理論。風水著作較著名的有《陽宅指南》、《相地指迷》、《水龍經》等。晚清民初:風水術的低迷時期晚清時,由于西方科學的引入,人們開始用西方科學觀來審視中國風水學,緻使古代風水學受到質疑和批判,風水學發展中的各種弊病及風水理論中的許多不夠嚴謹的地方被暴露出來。這個時期的風水著作如廖平的《地學答》、《地理辯證補正》等都難以形成影響,真正稱得上“巨著”的隻有沈竹礽的《沈氏玄空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