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将此前一個小欄目“文學課”
重新“打撈”出來,每天重發一篇舊文
用通俗的方式
講解文學經典、分享文學知識、梳理大家生平
願各位文學愛好者能籍此積累一些文學知識
而今天的文學課
還有音頻可以聽
蒲松齡像/曹春生塑
中國人自古以來,非常講究取名字。《禮記·檀弓上》雲:“幼名,冠字。”孔穎達疏曰:“始生三月而加名。”《禮記·冠義》雲:“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禮記·曲禮上》雲:“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這是典籍裡的隆重記載,而在現實生活的實踐上,更為生動,更深刻地闡釋、演繹着一種文化。
父母為取名,由父執輩、老師或父母賜字,是古人命名的傳統。宋元以來,有許多文章按内容可歸為一類(或者可以叫作“字說”),談為何取此字,意味深長。名字有講究,其中包含了長輩所寄予的厚望。名與字之間有着各種内在的聯系,或相同,或相通,或相反,豐富多彩。另外,人又多自取有号,則表露了自己的情趣志向。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他的名字号有什麼講究呢?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别号柳泉居士,淄川 (現山東淄博淄川區洪山鎮) 蒲家莊人。
看到“留仙”,你就會聯想到《聊齋志異》裡的神仙鬼狐,會以為他的字,太像他自己的趣味了;看到“劍臣”,你會想他要持劍面對世間的“魑魅魍魉”,掃盡塵埃,也是他在《聊齋》裡的情懷,所以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道“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至于“柳泉”,你會想他要學陶淵明這位五柳先生,從肮髒的俗世退隐起來。
《聊齋志異詳注新評》插圖。來自哪一篇,相信大家都知道
是耶非耶?
如果脫離開《聊齋志異》的“幹擾”,來談蒲松齡的名字,也許會更準确一些。畢竟取名字時,他還沒有開始《聊齋志異》的創作。
松齡留仙
我們先說一件非常巧的事:在蒲松齡出生前三年,在無錫誕生了個秦松齡。更巧的是,這個秦松齡(1637—1714),也字留仙。
不過,他的社會地位比蒲松齡要高得多。他是順治十二年(1655)乙未科第三甲同進士出身,選翰林國史院庶吉士。其詠鶴詩“高鳴常向月,善舞不迎人”,曾得到順治帝的褒揚,拔置第一,稱贊說:“是人必有品!”康熙十八年(1679),薦博學鴻詞科,列一等第八名,授翰林院檢讨,參與編修《明史》。他還與王士禛等有酬唱。著有《蒼岘山人文集》六卷,《詩集》五卷,《微雲詞》一卷,及《毛詩日箋》六卷,當時知名度遠遠高于蒲松齡,有人還認為《紅樓夢》眉批著名人物“畸笏叟”就是他。
他與蒲松齡的名、字皆相同,真的是巧合嗎?
“松齡”一詞,很早就有了。《史記•龜策列傳》雲“千歲之松”,今有“壽比南山不老松”的祝福語,則他二人取名“松齡”,見出蒲、秦長輩之祈福用心。乾嘉名家錢載(1708-1793)于1776年畫有《千秋松齡圖》,是這種文化心理的延續。
千秋松齡圖/錢載
而蒲松齡這個名字,如果再進一步體味,也許還有另一層用意。
《世說新語·言語》記載, 晉簡文帝司馬昱驚異于同年的顧悅已生白發,顧悅答道:“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彌茂。”此語一出,後人多借之抒發青春難再之悲。如南宋辛棄疾《西江月·示兒曹以家事付之》雲:“百年蒲柳先衰。”蒲柳(蒲草、柳樹)與松柏相對,其中蒲與松相對,二者有高下優劣之别。蒲家父母化腐朽為神奇,蒲固不可改,而至于有松質而有松齡,豈不美哉!那麼其号“柳泉”,亦是有感于自己是“蒲柳”之家,已着蒲字,再添柳字,其中勘破人生,自我解嘲,猶如顧悅。蒲柳之姿,亦是自然界之一大美,蒲松齡當仁不讓。
而若有千歲之松的年齡,則可留仙同坐,自亦一仙。其字“留仙”,正可匹配。
挽留神仙與同住,古來誰不企盼。宜興穿石山有留仙橋(明文徵明《甫田集》卷十九《玉女潭山居記》),嵩山有留仙石(清施閏章《學餘堂文集》卷十五《嵩山遊記》),福建仙遊有留仙山。這些地名寄托着人們的遐想,反映到人的名字上,亦是一番美意。
加料
曆史上的那些“留仙”們
“
元末俞留仙
元代江陰人許恕(?-1374)在其《北郭集》裡有一首《俞瀛山留仙茅塢作詩寄之》,其中雲:“跌宕瀛山翁,高世性疏誕。”這位俞瀛山,遺世獨立,與其名字正相匹配。瀛洲山是《山海經》裡記載的三座仙山之一,自是留仙之所在。“留仙”或是他給茅塢取的名,或說是其名的延伸,更何況許恕詩題“俞瀛山留仙”很可能就是名、字并舉——這在古人是常見的。總之“留仙”可以看做他的字。(許恕詩題,地名、人名加“作詩寄之”,不太合乎今天的語法,但是在古代不是罕見的,如:查慎行(1650-1727)《敬業堂詩集》卷四《往洞庭作詩寄之》,齊學裘(1803-?)《劫馀詩選》卷十《困甫作詩六首寄之》)
這首詩顧嗣立(1665—1722)《元詩選三集》辛集也選錄了。這說明許恕詩集在清初是容易看到的。
明末馮留仙
明末有位馮留仙,陳子龍期許道“看君兄弟并封侯”(《贈馮留仙巡撫天津邺仙拜少司馬一時命下詩》)。馮元飏,字爾赓,号留仙,以号行,崇祯元年(1628)進士,十四年(1641)擢升右佥都禦史,巡撫天津。是慈溪大族馮若愚(官至南太仆寺少卿)的長子。他的名元飏,元氣如風飛揚,仙人乘風來往,自是可留。
清初二留仙
清初無錫有兩個留仙,同年所生。一個就是上邊說的秦松齡。另一個是嵇永仁(1637-1676),本常熟人,寓居無錫,初字匡侯,字留仙,别号抱犢山農。以教館、行醫為生,善作戲曲。康熙十二年(1673)入福建總督範承谟幕,耿精忠反,拘範、嵇,囚禁三年,嵇自缢。故未得長壽。
菖蒲劍臣
蒲松齡又字劍臣,何謂耶?
菖蒲的葉子狹長尖銳,形似利劍,故又名蒲劍。曆代詩人有諷詠。唐李鹹用《和殷衙推春霖即事》雲:“柳眉低帶泣,蒲劍歲初抽。”明代唐寅唐伯虎所作的《蒲劍》詩,最具力量,詩雲:
三尺青青太古阿,
舞風砟破一川波。
長橋有影蛟龍懼,
江水無聲日夜磨。
兩岸帶煙生殺氣,
五更彈雨和漁歌。
秋來隻恐西風惡,
削破風棱恨轉多。
寫那蒲劍風神,甚是出彩。因有此等威風,故民間端午節日,插于門首,借以避邪,俗雲“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蒲家有氣魄,道:莫小看了蒲,蒲劍驅蠱毒。因此,蒲松齡便有了“劍臣”的字,來匹配他的姓。人不自美,是不為美。
當蒲松齡一次次咀味他自己的名字時,一定感到了父母長輩給予自己的真誠祝福,由此而湧動的溫暖,支撐他度過一次次的挫折,支撐他批判那些社會罪惡與不平,支撐他勾畫那些美麗的靈魂和情感,因此可以說《聊齋志異》與蒲松齡的名字有着血肉的聯系。
蒲松齡手迹,《聊齋詩存》 楷書。 钤印:聊齋、蒲松齡。嘉德拍賣2005年成交。
因為喜愛《聊齋志異》,喜愛它的作者蒲松齡,所以他的名字那麼地值得玩味。探訪峽谷,總想尋着它的泉源,那裡可能小小細流,難見多大的氣勢,然而甘甜、清醇。探究蒲松齡的名字,亦是如此。
掃上方二維碼,或點文末“閱讀原文”
即為文學小課有聲讀物專欄
聊齋志異詳注新評
全四冊
蒲松齡 著 趙伯陶 注評
▌更多文學課 點擊下方标題即可閱讀馮骥才的八十年代
如何評價杜甫的《秋興八首》?
蒲松齡為什麼叫蒲松齡?
二知道人,是誰?
諾獎得主莫迪亞諾與他的《夜半撞車》
如果沒有他,八十年代的文壇将大為遜色
唐圭璋說詞的精妙與風雅
作為新詩人的魯迅
屈原與“楚辭”
“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的長篇巨作
李商隐:唐詩中的“高數”
朱光潛:中西詩在情趣上的比較
精讀魯迅《祝福》 | 每個配角都熠熠生輝
大英雄陶淵明
閻連科:托爾斯泰和屠格涅夫的差别
汪曾祺:我的老師沈從文是怎樣講課的
人民文學出版社有聲書全場免費!陪你“宅”家抵禦肺炎
在這樣的時刻,文學大師的句子就是給人心力量的那道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