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金色索瑪花開遍大涼山

金色索瑪花開遍大涼山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20:25:20

金色索瑪花開遍大涼山?新華社昆明10月11日電 題:索瑪花開幸福來——小涼山巨變記,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金色索瑪花開遍大涼山?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金色索瑪花開遍大涼山(索瑪花開幸福來)1

金色索瑪花開遍大涼山

新華社昆明10月11日電 題:索瑪花開幸福來——小涼山巨變記

新華社記者吉哲鵬、字強

這裡山區占國土面積的98.4%,平均海拔2800米,屬典型的高寒冷涼山區;

這裡聚居的彜、漢、納西、普米等12個民族,從封建領主制等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

這裡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廣,貧困發生率曾達35.43%……

在地處滇西北橫斷山脈中段、俗稱小涼山的雲南省麗江市甯蒗彜族自治縣,幹部群衆攻堅克難,從這樣“山、少、邊、窮”的困境中突圍,摘掉了千年貧困的帽子,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譜寫了“民族直過區”舊貌換新顔的奇迹。

民族要複興,鄉村必振興。踏上新征程,甯蒗列入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特色産業蓬勃發展,基礎設施穩步提升,幹部群衆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各族兒女共同團結奮鬥,讓索瑪花兒綻放在邁向共同富裕的田野上。

山河巨變換新顔

很多人以為,小涼山是一座山。其實,小涼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片山。

不到小涼山,就難以想象高寒山區和“民族直過區”發展的艱難;不到小涼山,就無法明白各族群衆對擺脫貧困的渴盼。

在甯蒗縣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幸福家園,有一間“村史館”,老照片裡的木楞房、杈杈房,訴說着曾經的辛酸。

在“村史館”的窗外,是一棟棟五層高的安置房。小區裡綠樹成蔭,居民在路邊閑坐聊天,孩童蹒跚學步。

今昔的巨大反差,讓57歲的金補阿牛如同做夢。2019年11月,她從爛泥箐鄉馬金子村的木楞房裡搬遷到幸福家園南區,家中擺放着電視、冰箱、沙發、茶幾,溫馨舒适。

“七溝八梁一面坡,十年九災望天收”。回溯曆史,小涼山刀耕火種、遊耕遊牧的生産方式,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困苦生活并不遙遠。

由于橫斷山阻隔,加之經濟社會發展起步晚、欠賬多,甯蒗“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情況尤為突出。

“以前住在山上的木楞房裡,漏風漏雨,幾乎頓頓是洋芋、苦荞飯。山上很冷,還經常生病,下山去衛生院的路也很難走。”金補阿牛回憶。

5年來,為推動甯蒗脫貧攻堅,各級黨委政府累計投入資金60億元,把居住在“六類地區”的4.2萬餘名群衆搬出大山,新建和改擴建農村公路1528公裡,硬化村組道路1389公裡,建成惠及18萬人的水利工程,建設小涼山學校、甯蒗二中等學校,目前全縣51.5%的學生在縣城集中就學。

近幾年,甯蒗縣還争取上級補助資金6.6億多元,實施農村危房改造38552戶,讓山區群衆住上了安居房、暖心房。

麗江市委常委、甯蒗縣委書記楊承新說,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甯蒗拿出縣城“黃金地段”330多畝地建設幸福家園,安置建檔立卡貧困群衆2808戶12000餘人,學校、醫院等配套項目一應俱全。

“共産黨把我們放在心尖上,把這麼好的地段給我們住,幫我們搬下山找出路,這裡真的就是幸福家園。”金補阿牛說。

2020年11月,甯蒗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圓夢全面小康,成為雲嶺大地乃至全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縮影。

山河巨變,兩組數據對比可見一斑——1956年甯蒗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38元,2020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72元;1958年甯蒗地區生産總值僅為918萬元,2020年地區生産總值達67.3億元。

太陽照耀小涼山

在小涼山巨變中,回答好一道道考題、攻克一個個難關,彰顯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催開了一朵朵索瑪花兒。小涼山兒女的幸福生活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

甯蒗既普通又特别:在共産黨帶領下,1950年和平解放,小涼山升起了溫暖的太陽。1956年成立彜族自治縣,緊接着是長達數年的平叛剿匪。此後,從興辦學校、建設公路、開通機場到民族團結、依法治縣,甯蒗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三峽集團、上海楊浦區、雲南煙草等對口幫扶,雲南省、麗江市的57個派出單位和甯蒗37名縣級幹部挂鄉包村,91支扶貧工作隊、7539名幫扶幹部奔赴戰貧一線,用最強的隊伍打最硬的仗。

在決戰貧困中,抛灑汗水、奉獻青春的黨員幹部比比皆是,甚至有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火把節,是彜族同胞最為隆重的節日。2020年8月,跑馬坪村的群衆在祭火時,增加了一項特别的儀式——懷念犧牲在脫貧路上的甯蒗縣紀委監委駐跑馬坪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沙天文。

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1988年至今,江蘇海安的10批、285人次教師接力紮根甯蒗開展支教幫扶,累計培養初、高中畢業生2萬多名,輸送大、中專生1萬多名,書寫着東西部教育幫扶的時代傳奇。

既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今年5月,在甯蒗縣政府和上海援滇幹部的幫助下,當地第一條禽類加工生産線正式運行。

“群衆把家裡的牲畜、家禽變成了商品,不僅鼓了腰包,還在山鄉與市場的對接中實現思想觀念的轉變。”上海援滇幹部、甯蒗縣委常委、副縣長孫勝大說。

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中,甯蒗注重充分發揮黨支部的作用。

過去由于缺乏技術,甯蒗蘋果的口感好但賣相不好。2016年,大學畢業的魯權回到家鄉甯蒗創辦公司,依托科技和電商,專攻早熟、晚熟相結合的高海拔蘋果。

“種植基地海拔在2700米到2800米左右,所以我起名叫‘2700蘋果’,品質很好。”魯權說,公司通過1名黨員帶動1戶脫貧戶和4戶普通群衆的“1 1 4”模式,帶動果農900多戶,戶均增收約1萬元。

攜手奮進新征程

在建黨100周年之際,甯蒗縣把位于跑馬坪鄉的涼山彜務辦事處舊址修繕為甯蒗解放紀念館,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精神。

經過接續奮鬥,小涼山各族兒女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當前,甯蒗探索出精準防貧工作體系,黨員幹部擔當奉獻初心不改,乘勢而上、再接再厲,确保脫貧不返貧、振興不掉隊。

為了搬遷群衆的後續發展,甯蒗以黨建引領,推進轉移就業,組織婦女學習刺繡等技能。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甯蒗在幸福家園建設了民族團結進步廣場。紫瑪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盧雲花說,各族群衆每逢節日一起過,有了困難互相幫,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産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甯蒗農民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這句玩笑話道出了昔日群衆生計的無奈。

近年來,甯蒗通過滬滇合作、科技支撐、企業帶動,把馬鈴薯從“救命薯”變成“緻富薯”,還依托高寒冷涼氣候,打造滇西北最大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

大山溫度、陽光味道,是小涼山物産的共同特征。目前,甯蒗已發展馬鈴薯20.2萬畝、蘋果6.5萬畝、荞麥6萬畝、花椒42.2萬畝。

山鷹飛得再高,也要回到自己的巢;小涼山再高寒偏遠,人們也不改對故鄉的摯愛和建設家鄉的努力。

2009年,摩梭人鼎雅魯汝從外地回到家鄉永甯鎮紮實村。他家的摩梭老宅是村裡第一批挂牌的摩梭母系家庭重點保護民居之一。

以老宅為基礎,鼎雅魯汝和弟弟建造了“樹屋”,經營起民宿客棧,不少遊客慕名而來,和他們在祖母房裡圍着火塘喝酥油茶。

距離紮實村不遠的泸沽湖是甯蒗的“母親湖”,長期保持Ⅰ類水質,成為遊客們向往的“詩和遠方”。

近年來,在泸沽湖護湖整治行動中,甯蒗縣拆除了沿湖80米生态紅線範圍内的160戶民居客棧建築、17處親水平台和6個碼頭。“房退湖進才能減少人為污染。”甯蒗縣委副書記、麗江泸沽湖管理局局長徐開誠說。

對這片山水的守護和文化的傳承,成為甯蒗踐行“兩山論”、擦亮發展底色的生動實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