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以龐涓為大将領兵讨伐趙國,“趙急,請救于齊”。齊威王立即召集群臣商讨對策,《史記·田敬仲世家》記錄了齊國大夫段幹朋的“救趙之策”,即救趙并不一定率軍直赴趙國,那樣會令“趙不伐而魏全”,齊軍可以向南進攻魏國的襄陵吸引魏軍前來救援;到那時,邯鄲即使被攻下,齊軍即可以在魏軍回師救援的途中伺機打擊魏軍。
齊威王當機立斷,于公元前353年任命田忌負責伐魏救趙事宜,由孫膑為軍師協助謀劃。
令人不解的是,田忌應該已經了解了段幹朋的“救趙之策”,為何在得到任命之後,還要立即整軍備武,準備率軍直奔邯鄲。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田忌欲引兵之趙”。是否可以理解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有借田忌對“救趙之策”的“一無所知”擡高孫膑之嫌。
田忌将自己的打算告訴了孫膑,孫膑得知田忌的想法之後,立即獻上與段幹朋相似的“伐魏救趙”之策。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據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以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于魏也”。
圍魏救趙路線圖
田忌按照孫膑所說,一一實施,結果“魏果去邯鄲,與齊戰于桂陵,大破梁軍”。這便是著名的“圍魏救趙”。
當我們談到“圍魏救趙”均能想到它的策劃者孫膑,但在《史記》不同的篇章中“圍魏救趙”卻出自兩個不同的人,而且是同一時期在齊國針對同一件事情。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或許可以歸結為“名人效應”,甚至有為名人羅列素材的可能。
孫膑與田忌商讨救趙之策
齊國采用“圍魏救趙”重挫魏軍的時候已經是戰國時期,但當我們翻閱史書不難發現,相似的操作手法早在春秋時期已經多次記錄在冊,所以無論是孫膑,還是段幹朋均非“圍魏救趙”的首創者,僅能稱其為“因事引策”,即借用前人創造的智慧為己所用。
以下即是見諸于史冊,且與“圍魏救趙”異曲同工之妙的“伐宋以救鄭”、“攻曹、衛以救宋”。
一、“伐宋以救鄭”導緻宋襄公霸夢破裂又身死
1、宋襄公八年,齊桓公去世,宋襄公親眼目睹了齊桓公稱霸期間是何其威風。于是宋襄公欲效仿齊桓公稱霸諸侯。宋襄公十二年春,宋襄公首次召集“鹿上之盟”,齊國、楚國國君相聚在一起,宋襄公以盟主自居,引起齊國國君和楚成王的強烈不滿,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楚成王對宋襄公的所作所為憤怒不已,“召我,我将好往襲辱之”。
宋襄公召集會盟
之後,宋襄公又自做主張,未經齊國、楚國同意,即約定當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會合諸侯。
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勸他說,宋是小國,小國要争當霸主會招來災禍的,但宋襄公不聽。在去盂地會盟前,公子目夷又勸宋襄公要他帶上軍隊,以防楚國人不講信用。
到了約定的日子,“宋公、楚子、陳侯、蔡侯、許男、曹伯、鄭伯”均如約出席。但是,宋襄公哪裡知道,楚國已經預先埋伏了軍隊。當宋襄公、楚成王為了争當諸侯霸主而發生争執的時候,楚成王當即下令抓了宋襄公,并将其帶回楚國關押,以備将來攻打宋國之時派上用場。同年冬天,諸侯在亳地會盟時,在魯僖公的調停下,宋襄公才被釋放。宋襄公想借助他國力量稱霸的企圖破滅。
2、宋襄公一心想當盟主,卻被楚國給弄成泡影,還被楚成王擒獲。宋襄公遭受如此侮辱,對楚國恨之入骨,但苦于無力伐楚,隻能忍氣吞聲。
此時,春秋之初首開霸權的鄭國已經淪為牆頭草,并迅速倒向楚國,“鄭文公南朝楚”。宋襄公正在氣頭上,得知鄭文公所作所為,決意拿鄭國出出氣。
宋襄公十三年,宋襄公以傾國之兵讨伐鄭國。鄭文公聞訊,立即派人到楚國告急。楚成王決定向鄭國伸出援助之手。一時間,楚國朝廷對如何解救鄭國争論的不可開交。
宋襄公伐鄭
大夫成得臣獻上“救鄭不如伐宋”的計策,即宋襄公不自量力,出兵伐鄭,國内必定空虛,楚國可以乘虛而攻之,必定取勝。當宋襄公得知楚國襲擊宋國時,必定回兵自救,到那時楚國可以沿途埋伏,以逸待勞,既可以打擊宋國,又能解鄭國之困。
楚成王當即采納成得臣的建議,并任命其為領兵大将興兵伐宋。
也許是孫膑太過出名,以至于“圍魏救趙”廣為傳播。而今楚國大夫成得臣的“伐宋以救鄭”不就是較早版的“圍魏救趙”麼?
楚國大夫成得臣率兵向宋國國都發起攻擊。戰争的發展果然如成得臣設想的那樣,宋襄公擔心國内有失,隻好從鄭國撤退,宋、楚雙方在泓水相遇,結果宋軍慘敗,宋襄公被楚兵射傷了大腿。
宋襄公戰敗
“泓水之戰”之後,宋襄公因傷去世。宋襄公稱霸不成反而身死。
二、連續兩次“攻曹、衛以救宋”,晉文公霸業初展頭角
1、晉文公四年,晉國在晉文公的帶領下百業複蘇,晉國的外部環境也有了很大改善。
此時,楚成王率領其他諸侯國包圍了宋國,宋國立即派出公孫固趕到晉國請求援助。
晉文公聞訊後,立即召開禦前會議,商讨對策。晉國大夫先轸先以“報施定霸,于今在矣”建議出兵解救宋國,同時借此機會在國際舞台上展示一下晉國的實力。
晉國朝會上,大臣們各抒己見,重點對如何解救宋國争論不休。最終,大夫狐偃獻上“伐曹、衛以救宋”的策略,即“楚新得曹而初婚于衛,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宋免矣”。
古人的政治智慧令人佩服,他們懂得借力打力,做事力求事半功倍。戰國軍事家孫膑美名千古流傳,令“圍魏救趙”家喻戶曉,反而忽略了孫膑之前即存在的,與“圍魏救趙”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攻曹、衛以救宋”。
為了攻曹衛以救宋,晉國還特别組織了三軍,趙衰推薦郤穀統帥中軍,并以郤臻為輔佐;由狐偃統帥上軍,以狐毛為協助,并任命趙衰為卿;由栾枝統帥下軍,以先轸為協助;荀林父駕車,魏犨做護衛。晉國上、中、下三軍準備完畢,即出征讨伐曹國、衛國。
在此特别交待一下,晉文公出兵曹國、衛國救宋國,有“一石二鳥”之意,既能夠報恩宋國,又能打擊曹國、衛國,教訓一下在流亡曹國、衛國時兩國國君對其無禮之舉。
晉文公伐曹、衛救宋
2、到了晉文公五年,楚國又包圍宋國,宋國再次向晉國發出了告急請求。
此時,晉文公特别糾結,若救宋國,一定會與楚國為敵。當年晉公子重耳流亡楚國時,楚國曾經大施恩惠。可是,宋國也曾經有恩于晉公子重耳,也不能見死不救。
正當晉文公為左右為難的時候,大夫先轸分析了當前形勢,又将晉文公四年“攻曹、衛救宋”計策獻給了晉文公,既避免了與楚國正面為敵,也可以解救宋國,還能再次教訓曹國、衛國,可以說是三全其美。《史記·晉世家》記載了先轸操作思路“執曹伯,分曹、衛地以與宋,楚急曹、衛,其勢宜釋宋”,即晉國出兵曹國、衛國,把曹、衛的土地分給宋國,壯大宋國,以此刺激楚國。如此一來,楚國為了自己的國家安全必須放棄攻打宋國。
晉文公當即采納了先轸的意見,最後事情的發展正如先轸希望的那樣,楚成王率軍離開了宋國,宋國危機再次解除。
晉文公再次救宋
晉國上下充分國際局勢,連續兩次用了同樣的方法化解了兩次危機,展現了大國高超的戰略能力,為即将到來的晉國霸業奠定了基礎。
本文由“曆史倪說”在參考以下資料的基礎上,個人見解:
1、《史記.晉世家》
2、《史記.田敬仲世家》
3、《史記.楚世家》
5、《史記.宋微子世家世家》
6、《綱鑒易知錄》
7、《左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