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黛珂,來源:唐詩宋詞古詩詞(ID:tsgsc8)
畢業之後,因為是曆史專業,全省招錄的人數極少。我于是選擇了招錄五人的寶雞眉縣,崗位是初中曆史教師。
報名之後,心情十分亢奮,因為這不僅可能是我未來傳教的地方,還是一代理學大師張載的老家。我索性暗下決心,如果這一去成功,此後便拜張載為師,開啟人生的嶄新階段。
筆試過後,我本想去張載祠堂拜祭,但又想,以後朝夕相處,何必急于一時,于是便匆匆返回。沒承想卻終究成了遺憾。由于競争巨大,我再次不幸落榜。
這次不僅再無緣拜會張載,也對“勤奮緻勝”的觀點産生了懷疑。三個月的沒日沒夜,最終還是敵不過宿命。我心中慌了,于是又報考河南的一所高中,不想卻成功上岸。這就是我與張載的一點緣分,但若說真正的緣分,還是從他的思想開始。
腦洞大開的小頑童
宋真宗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盛夏傍晚,随着窗外一道電閃,耳邊一陣雷鳴,一個全新的生命誕生在了長安城南的這所宅院裡。這戶人家祖上三代都是小官,父親張迪一年前考中進士,攜新婚妻子來到長安任職。不想第二年便喜添一子。雖然讀了幾年書,但家裡挂的還是尋常的字幅。張迪望着牆上“厚德載物”四個大字,對妻子振奮地說:“不如就叫張載吧!”兩人會心一笑。
天聖二年(1024年),張迪因為政績卓越而被提拔為涪州知州,已經不算小官了。五歲的張載興高采烈地跟随父母來到了四川重慶,辦理本地入學手續。
張載喜歡小動物,同學們便賣給他了一隻黑狗,一隻白貓和幾隻鴿子。于是每天逗貓遛狗的生活就開始了。他甚至還試圖化解貓狗之間的矛盾,苦惱得整個晚上睡不着覺。然而最終不得其解。
這日閑來無事,在母親的指導下誦讀詩文。忽然父親的一位好友楊倫來訪。楊倫知張載平日裡不好好讀書,便想即興考一下這個整天放羊玩狗不務正業的頑童,随口說道:“春風狂似虎”。小張載盯着牆壁上一幅《涪江秋色圖》,不假思索地回答:“秋水靜如魚”。好,您不是說我很狂嗎?其實我是個很安靜的乖孩子。
楊先生聽罷走入書房,又吟出上聯:“雅室翰墨溢香氣”。這種傳統工對,隻要學習了詩詞格律,本來并非難事,小張載望着走廊外的翠竹,脫口而出:“長廊修竹聽雨聲”。楊倫當下信服,直歎後生可畏。
長到十一歲時,張載的弟弟出生。因為母親奶水不足,家裡就養了一隻羊。每日由張載照料飲食。後來弟弟不吃奶了,家裡要把羊賣掉,小張載為此大鬧屠宰場,救回了這隻奶羊。幾年後,他和弟弟夜晚從山中歸家,偶遇一白發仙翁,從此下定決心讀書。一改往日淘氣之态。
家道中落頂梁柱
景佑元年(1034年),張迪在涪陵病逝,十五歲的張載和弟弟、母親一起,護送父親的靈柩返回河南老家。北上出川,沿路都是崇山峻嶺,有次被狼群圍住了馬車,弟弟和母親驚慌不已,張載急中生智,點燃上衣,用火光吓跑了惡狼。來到定軍山下的武侯祠,寄宿在破舊的房屋之中,張載以草為香,向諸葛亮的雕像三叩九拜。
也許是夜裡諸葛武侯托夢于他,張載領會到了讀書之法。他将此法名為“六有”,題在牆壁之上,即: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這既是求學之道,也是修養心性、思考體悟的過程。
曆經數月,張載一行來到了陝西眉縣橫渠鎮大鎮谷。所帶路費已不夠返回河南,母親和兩個孩子商量之下,決定将丈夫的屍骨就地安葬。他們在村民的幫助下前往迷狐嶺選了一塊墳地,張載一家從此定居于此,過起了莊稼人的生活。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父親去世後,家裡就斷了經濟來源。十六七歲的張載從這時變成了家裡的頂梁柱。白天他和母親一塊兒下地種田,晚上伴燈苦讀。農閑之餘,還到鎮上的崇壽院聽課。張載的這種平淡生活一直持續着,直到他遇到了焦寅。
▲《清平樂》範仲淹贈書張載
見範仲淹上《九條》
十八歲,對于一些普通男子來說,正是大學這段荒廢生涯的開始。而對于張載來說,除了偶爾去崇壽院去蹭蹭課,剩下的就隻有自學了。
近來,聽聞關中地區盜賊肆起,屢屢出沒,張載痛心疾首,咒罵這些青壯年,如今西北征戰,不思報效國家,反倒制造起内亂了。晚間又被鄰居請去喝酒,見到了一位面生的中年男子。老漢說,這是他的遠房親戚,姓焦名寅。
焦寅生的虎背熊腰、彪悍強壯,自幼喜歡練劍,習得一身好武藝。由于老家兵荒馬亂,所以來此投親,準備再找機會為國出力。于是,一番暢談之後,兩人意氣相投。張載雖然未舞刀弄槍過,但也跟着焦大哥每日聞雞起舞來。為了抵制盜賊,他們倆組織了護衛隊,張載有些心慈手軟,抓到盜賊後,每每須以道德感化,焦寅雖與之看法不同,主張殺雞儆猴,但看張載的做法屢屢取得成效後,心底也不覺升起了欽佩之意。
也許村裡這片天空實在太小,兩人商量後決定,北上投靠範仲淹去,共同抵禦西夏。張載曆經一番勞苦,終于面見老範,呈上自己的《邊議九條》。其基本觀點,不過是範仲淹一貫實行的。所以,老範見他沒有什麼太過新穎的軍事理論,便轉論文學。隻見張載娓娓道來,頗有大氣。遂奉勸道:“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這等于是委婉地告訴張載:你的文學水平比你的軍事理念強多了。您還是回去好好讀書,考取功名,以文報國吧。
再說張載此人,一生最不在乎的,大概也就是功名了。老範畢竟是偶像兼前輩,他的話對張載影響很大。張載終于下定決心,棄武從文。回到家後重讀《中庸》《論語》,開啟了長達十七年的治學生涯。
謙虛的易學先生
說到宋代易學的兩位代表,一位是邵雍,另一位就是張載了。邵雍天賦奇高,曾拜李之才為師,研究《河洛》與伏羲八卦,終得大成。而張載,就有些無師自通了。
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三十八歲的張載和好友數人一起上京趕考。剛到京城住下,便在客棧門口碰到一算命先生。先生見張載衣着樸素,頭戴鬥笠,淋雨而行,就說他“天雨無日,鬥笠壓頂,永無出頭之日。”等回到客棧換了身衣服,打了把傘,又說他“冠(官)上加冠(官)”。張載一眼識破此人技倆,知他是察言觀色,胡說八道。于是笑而不答,提筆贈詩一首:
逢兇化吉乃為善,迎來送往察行言。
拍案叫好堪為巧,馬失前蹄莫狡辯!
逢迎拍馬,善言巧辯。算命先生領悟之後,慚愧地離去。等到開考,考官歐陽修又想測試他,讓他用“一到十”和“十到一”作一聯。張載想起這一路奔波,感慨而發:
一葉孤舟,載兩三個墨客,啟用四帆五槳,翻越六灣七灘,經過八颠九簸,今天十分來遲;
十年寒窗,進八九所書院,放棄七情六欲,苦讀五經四書,考了三番兩次,他日一定得中。
後來,周星馳拍《唐伯虎點秋香》,還借鑒了張載這精妙的對聯。此等文思趣味,和蘇東坡在一起打趣,想來也不會偏落下風。歐陽修當下豎起了大拇指,誇贊他名不虛傳。
這次考試,張載和蘇轼兄弟一起高中進士。蘇家兩兄弟,更是對張載的占蔔本領無比好奇。一同拉着他去街上占蔔。他們剛擺下攤位,面前便迎來一位氣勢高昂之人,說道:“請先生算算,我是什麼人?”
張載讓他寫一字,寫畢,隻見是一“人”字,随手将筆一丢,剛好橫在上面。張載鎮定地說:“先生是位大人!”
這人聽完解釋,又拉着身旁一個青年說道:“請為他測測!”于是又令此青年寫一“人”字。
張載見這“青年”将筆小心翼翼地放置在下方,剛好橫着。于是說道:“這是一個仆人。”兩人随即離開。
傍晚時分,又有一人騎馬而至,喊着讓張載給他算一卦。張載請他寫字,那人不願意下馬,隻說測一“人”字。張載揮揮手笑道:“你還是回去坐牢吧。”這人當即翻下馬來,雙手抱拳:“先生真乃神仙下世!”
原來,中午第一位測字者正是一位官人,而那“青年”是他的仆人。第三位騎馬而至的,是他從牢裡找來的犯人。三事皆已應實,衆人大開眼界,二蘇兄弟更是成了張老師的鐵粉。很快,張載的名氣就飄在了整個京城的大街小巷。
宰相文彥博聽聞後,連忙宴請張載,又安排他到相國寺講《易》。還專門派人給他訂做了虎皮椅。張載開課沒幾天,他的兩個表侄程颢和程頤就趕來湊熱鬧。
正午時分,三人同坐在院中的一棵老槐樹下,看着西邊飄來一片烏雲。張載說:“風雨頃刻就到。”程頤說:“恐怕得到下午吃飯後吧。”不一會兒,果然烏雲密布,大雨将至,張載頗為得意,可是旋即又雲開霧散,豔陽高照。張老師的臉像霜打了一般。第二天就向前來聽課的人說:“我這兩位表侄的水平在我之上,你們還是拜他們為師吧。”不久,張載被任命為祁州司法參軍,離開了開封。
做官就是為生民立命
張載的為政之策,有點像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學生呂大臨在《行狀》中說:張老師在雲岩做縣令,每月要拿出錢置辦酒菜,請鄉裡那些老年人來縣衙吃飯。詢問民生疾苦,并告訴他們要好好管教子弟。有時候害怕檄文不能夠傳達下去,還把鄉長叫來,讓他挨家挨戶去散播。如果有村民來告狀,張老師還要問他是否知道近來發行的一些政策?如果不知道,就要責備下屬傳播沒有到位。張老師這種為政必先正身的作風,使得百姓愛戴,民風淳樸,經濟持續發展。
後來,他還把這一方法傳授弟弟,張戬實行之後,不到一年,所在轄區社會秩序明顯好轉。盜賊肆虐程度大大降低。英宗一朝,張載雖然屢次受邀講學,名氣大漲,但一直在地方做官,未得到中央的認可。神宗繼位後,任用王安石變法,這時禦史中丞呂公著推薦張載,說他學有本原,已經成了四方學者學習的榜樣。可以召來做顧問。神宗當即下旨,令張載赴京。張載見到皇帝後,神宗問他如何治國。張老師說應該恢複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神宗大為滿意,命他去兩府就職。張載以未熟悉京城環境為由,先去了崇文院做校書。
不久,王安石問他願不願意跟着自己大幹一場?張載以人各有志作為推辭。王安石覺得他亦是保守派,就不再理他。張載卻作芭蕉詩自喻:
芭蕉心盡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
願學新心養新德,旋随新葉起新知。
處處為“新”,張載對新法的态度可謂不言而喻。隻是他對王安石實行新法的某些手段不加認可。他主張恢複井田制,但皇帝未予采納。張載遂想辭職離開。王安石卻把他派到明州去審理貪污案。案畢歸來,感到朝堂上的火藥味更加濃烈了,恰好弟弟這時也遭連貶官,張載心灰意冷,稱病辭官。臨走時給司馬光等人留下一詩:
九天宮殿郁岧峣,碧瓦參差逼绛霄。
藜藿野心雖萬裡,不無忠戀向清朝。
——《别館中諸公》
雖然是帶着惆怅離開,但張載心中對整個國家事業依舊滿懷希望。但願一切的美好在他日都能統統實現。這就是為生民立命。
橫渠為往聖繼絕學
張載回到了闊别多年的家鄉橫渠鎮。開始了種田生活。他有幾百畝薄田,收入卻并不高。村民們見他每天辛勤勞作,依舊過着粗衣短褐,食之寡淡的生活,對此頗為同情。其實,這隻是他的日常寫照而已。饑荒之年,家人想把家裡的谷子拿出去脫一下皮。張載說:“如今正逢大難,我們有的吃不至于餓死就行了,何必還要追求精細呢?”這是他的一貫風格,清貧卻能守得住志向,當真十分不易。
不久,他開館講學。地點就在當年的崇壽院。此學校因為連年戰亂,已停辦多年。如今張載辦學的消息一經傳開,立刻引得許多人慕名而來。這當中不僅有他當年在京城講學的學生,還有許多外地人。藍田呂家的三位兄弟,也在這時加入了求學隊伍。關中子弟絡繹不絕,上有朝中官員,下有普通百姓,無分老幼,張載一一接納。橫渠書院一時也名聲無兩。
張載不僅在《西銘》一文中表明了自己的治學教育綱領,還将《訂頑》《砭愚》寫在大門兩側,用作學生的人生格言。張載的學術中有幾條是無人可比的。
如“氣本論”,萬事萬物皆是有氣的,氣聚則有形,氣散則無形,成為早期樸素唯物主義的基石。而關于“人性論”的說法,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賈雨村的口吻表達得很清楚。程頤說:“養氣之論,與孟子居同功。”朱熹也說:“這一點,之前聞所未聞!”贊稱極有功于聖門。
而關于他最為經典的貢獻,還得是自然科學領域。張載不僅突破了“地心說”的謬誤,還提出了“天體運行說”,指出日月星辰都有自己的運動規律,其運動的速度快緩取決于自身機制,而非外力。他對地球的自轉方向及日蝕、月蝕引發的天氣變化也作出解釋。雖然曾在當年的蔔雨上輸給了兩個小侄,但他的易學水平完全稱得上前輩。此外,他還注重實踐,弟子們也大都成了國家棟梁之才。
熙甯十年,在學生兄長呂大防的推薦下,張載又被诏回京城,任命太常禮院同知。此時他已感染肺病,但仍進京城赴職。不久因為婚喪嫁娶等事與禮官發生争執,再次心灰意冷地辭職。在洛陽拜會了二程兄弟,三人再談學術。冬天,張載執意西歸。行至臨潼病逝,享年五十有八。臨終時身邊隻有外甥宋京一人。因無錢入殓,宋京連夜哭奔長安。關中弟子聽聞,又哭着趕來臨潼,将老師買棺入殓,扶柩回到橫渠。次年三月,楊柳吐嫩的季節,張載葬于迷狐嶺其父墓旁。
學生張舜民說:“關中學者靡然就之,謂之橫渠先生,一登其門,言行皆知,學成之後,雖去載千裡之遠,十年之久,不改一蹈非議,常如載臨其前後左右也。”能夠讓學生長長久久地如在其旁,這大概是做老師最欣慰的事了吧。至此,張載終不負他的誓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作者-
孔堯。筆名黛珂。熱愛生命,熱愛文學,熱愛詩詞。一個清純樸素的文藝青年;一個難以自拔的紅迷;一個性空靈的古詩詞作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