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農村鄉情散文

農村鄉情散文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8 01:39:16

農村鄉情散文(鄉情散文農村說媒)1

鄉情散文|農村說媒

作者 崔洪國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在農村說媒,就是想方設法讓有情人,有緣人成眷屬,不是誰想幹就能幹得了的,是很考驗人智慧的事,說不成,那是緣分不到,說成了,大人孩子皆大歡喜,很有價值感。

——題記

在老家農村,說媒,也就是俗話說的“保媒拉纖”,是一件積德行善的好事,所以說媒的媒婆在十裡八村不僅很有名,很受歡迎,也是很為人尊崇的。這說媒的媒婆,不僅要熱心腸,心地善良,能說會道,能言善變,更重要的是要有随機應變的能力,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有公關和臨場處置能力”,這樣才能真正成人之美。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劉冬穎教授在一期關于詩經的文化專題講座中曾說過,“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在古代中國,男女雙方一般都要經媒人從中說合,才能“結連理”“諧秦晉”“通二姓之好”,這種說合,就叫“說媒”。所以,在農村說媒,就是想方設法讓有情人,有緣人成眷屬,不是誰想幹就能幹得了的,是很考驗人智慧的事,說不成,那是緣分不到,說成了,大人孩子皆大歡喜,很有價值感。

農村鄉情散文(鄉情散文農村說媒)2

“媒人”是個聯結愛情和婚姻的紐帶,自古就有之。著名的《詩經·豳風·伐柯》中“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我觏之子,笾豆有踐。”伐柯就是形容說媒。我很小那會,經常見到那些媒婆在村子裡出出進進。因為是受人之托,所以那些媒婆不像串鄉的貨郎那般,叮叮當當,喧鬧吵嚷,弄了一車子針線笸籮,還有一群和我一樣大小的孩子跟在後邊跑着,追着。說媒的媒婆到村裡一般都是悄沒聲地,都知道該上哪家哪戶。那标志就是穿得幹淨利落,挎了一個笸籮,用紅綢布包了,頭發梳得闆正正,亮光光,一看精氣神很好,表情也是志在必得的樣子,這做的是很讓人待見的活,所以媒婆進村臉上就笑眯眯的,一臉的燦爛。

那時的農村,還不像現在這樣開放,人們生活的圈子很小,生活也很封閉。特别是外出闖蕩的很少,每天都是出村,上坡,下地,家裡隊裡村裡忙碌着。所以這找媳婦,找婆家,找對象也大都在四鄰八莊,也有不少在自己村裡找了人家成家了。農村的生活天地本來地域性很強,很多都是親戚連着親戚,七大姑八大姨,姑表姨表也都是這個村和鄰村之間,所以彼此都熟悉,有這些親戚裡道的一傳,找對象也多都知根知底。八九不離十了,就找個媒婆說和一下,能成的親也就成了。

在我記憶裡,農村青年的婚姻是個内容和形式都很豐富多元的話題。有的青年男女在一個村子裡從小一起長大的,可以說是青梅竹馬,家庭之間也都相處和諧和睦,到了情窦初開,談婚論嫁的年齡,倘若彼此傾慕已久,内心已是“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盼望出嫁,如此急切,這兩個孩子的親事大概率是能成的。有的是到了找婆家,找媳婦的年齡,這少女還好說,如果家裡條件好,姑娘有長得标緻,知冷知熱,找個好人家那是早天晚天的事,不愁。男孩子就不一樣了,如果家庭有些困難,家裡兄弟姊妹多,找對象不是那麼容易,就尤其需要有熱心腸,口才好的媒婆幫着給牽線搭橋給撮合了。

農村鄉情散文(鄉情散文農村說媒)3

當時那些農村的青年男女,如我家裡三哥、四哥、姐姐,雖是懵懂年齡,但也從内心渴望找個中意的對象有個圓滿的婚姻,走到一起,畢竟是要柴米油鹽天長地久過日子。所以對找對象也是從情窦初開的時候就充滿了期待和憧憬。這也都是青年們的樸素心理吧!但各家的情況不一樣,有的家裡年齡大的還沒有找上媳婦,也沒法越過年長的哥哥給年小的兄弟找媳婦,如果找了,這當哥的再找媳婦就難了。有的人家沒有辦法,就用閨女先給年齡大的哥換親找個相似的家庭換個媳婦。不是自己中意的郎君,這閨女心裡自然是不樂意的,沒有辦法還是這媒婆來回撮合,最後就是成了,日子也要磨合好長時間才能順到一起。不過這樣一來,年齡小的兄弟再找媳婦就好找了。在農村的老家,人們最看重的是家裡的孩子要都能找到媳婦,不能打光棍,那是很丢臉失面子的事。

那個年代,農村家裡的孩子多,有不少是換親找對象成家,現在想想,那是一個家庭犧牲了家裡唯一一個閨女的幸福換來全家的幸福和美,對一個女孩子來說屬實是一件不公平,很無奈,又迫不得已的事。有些女孩子其實早就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和心上了,受了這父母之命,顧全一個家裡,顧全哥哥或弟弟的婚姻,心中自然也是五味雜陳。人最好的青春和容顔是每個人自帶的寶貴财富,誰不願意留給自己的意中人呢,當面對的是那樣換親的婚姻,心裡自然難言幸福和快樂。當然了,還是有不少女孩子換親成家後,夫妻之間彼此互尊互重,守望相助,也能夠很好适應對方,最後婚姻也算美滿幸福的,那是一種在彼此包容基礎上的同心經營和精心呵護,在農村青年婚姻中,應當有人為她們說些公道話。

當年,這些農村青年最後能夠牽手走進婚姻殿堂,能夠成為美好姻緣,都少不了農村那些媒人的影子,也就是那些媒婆的影子。我之所以對《鄉村愛情》系列一直情有獨鐘,就是對劇中謝大腳在那片美麗的鄉村來來回回保媒拉纖,幫着那些鄉村的青年介紹對象印象特别深刻,她的形象讓我時常會想起在我老家農村幫着村裡的青年們說媒找對象的那些媒人們,她們是農村生活中的一個獨特群體,是構成農村生活的重要元素和符号,也是我們鄉村不可或缺的美麗風景。

農村鄉情散文(鄉情散文農村說媒)4

我家裡三哥,四哥和姐姐找對象的時候,那些媒婆都到我們家裡說和撮合過,最後都說成了,所以我對農村那些媒婆印象和看法都很好。我依然記得當年給我四哥介紹對象的是南鄉的一個媒人,大約60歲左右的樣子,穿着打扮清爽利落,說話幹脆,不拖泥帶水。到了家裡見到我娘,是可着勁地說那頭的姑娘怎麼好,持家,簡樸,人長得敦實,過日子是好手。到了我四嫂那邊,自然也是說我四哥人實在,一把子力氣,能幹活,能養家,以後日子差不了。說得兩家都中意了,就找個合适的日子讓兩個孩子見個面,兩個年輕人當面一表白,感覺上來,感情有了,這婚事還真成了。

三哥和姐姐的婚事是鄰村的一位媒婆給介紹的,因為之前三哥,姐姐和三嫂,姐夫都有過彼此的了解,都是鄰村,在生産隊也打過照面,所以那媒人沒費多少功夫,就把幾個人的婚事都撮合成了。所以,這媒人說媒,雖然技巧很重要,但也是看人,看青年男女的緣分,看兩個家庭對孩子婚姻的态度。如果彼此都有了好感和認知,說成一對,成就兩個人的美好婚姻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所以,你有時間看《鄉村愛情》,看謝大腳的說媒,很多時候是火候快到了,再牽牽線,助一把力就成就了一對姻緣,那的确是一件很幸福,很受人好評的事。

農村鄉情散文(鄉情散文農村說媒)5

農村的媒婆要有一副好的腿腳,要有一顆善良滾燙的心,要有一張一說話就讓人聽着熨帖的嘴。雖然村莊都不遠,但是說媒的過程需要來回走動,有時上午到崔劉村男孩子家,下午就要到楊趙寺姑娘家,要把兩家的話都傳到。那時又沒有自行車,四輪車,媒人就靠了一雙腳在那些村子裡來來回回忙碌着,所以你會經常在村子裡看到他們進出的影子。說媒這事,要有熱心和耐心,要有說成促成,成人之美的初心。所以,對于有時兩家提出的一些條件,這媒婆也是換着口風幫彼此讨價還價,有時難免受一些委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費了力不讨好,或者最後費了很大勁沒有說成,也是常有的事,好在她們的初心都是巴望着孩子們能夠走到一起,這樣的初心也是很讓人懷了敬意的。

當時還是物質匮乏的時代,那時的農村說媒,媒人更多是憑了一份熱心腸,對物質的饋贈很少在意,錢就更少計較了。托人說媒,主家一般是準備一個笸籮,紅綢緞包了,裡面會放上餅幹、桃酥、花生等禮品,裝得滿滿的。到了對方,如果一切順利,對方就留點禮品,再回點餅幹,罐頭,糖果之類,這婚事就成了大半了。等到說成了,主客兩家都要答謝媒人,有媒人喜歡喝點酒,有媒人喜歡抽煙(曾經農村的女媒婆也有吸煙的),有媒婆喜歡吃桃酥點心,主家客家就準備點煙酒糖茶之類,有的還給媒人裁上幾尺做衣服的布一起給媒人送了去,這事就算圓滿了。後來條件好了,有的家庭也會給媒人一個紅包,但是錢也不多,也就是個意思吧,再說媒人說媒也不是沖了這錢去的。

那時在農村的說媒,是很吃香的,特别是今天說成一對,明天說成一對,人們口口相傳,這媒人的名聲在遠近鄉裡也就家喻戶曉了,所以說媒好的媒婆都很珍惜自己的這份職業。老家周圍村莊密集,人煙阜盛,因為外出的少,所以一個年齡階段尚未婚配的青年男女也多,也就有不少媒人奔走在那些煙火裡的鄉村。那些媒人約定俗成也都分了各自的區域。有的媒人就圍着我們周圍的村子東柳、西柳、北趙、趙寺等村莊說媒;南鄉的就圍着梨園,也就是我妻子所在的村,張郭、小張、安裡等村給那些青年男女撮合;北邊就集中于安德,花園等村,每個媒婆大緻的活動半徑在5-8公裡之間,她們之間也經常有互動。她們的熱情,真誠,善良為無數農村青年男女架起了通往戀愛和婚姻的橋梁。

農村鄉情散文(鄉情散文農村說媒)6

後來,無數農村青年男女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奔向了外面的廣闊天地,有的進城求學,有的進城務工,很多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在外面的城市談戀愛,結婚,安家。老家的小橋流水,田間地頭,成了他們回家之後尋覓美好過往的記憶符号。留在農村的孩子找對象,談戀愛也随了時代的變遷有了更多的形式。有的彼此就大方表白,月光,夕陽,村頭,橋畔,原野成了他們表白真愛的花前月下。

雖然農村的說媒作為一種職業在漸行漸遠,但是那些媒人并沒有完全消失,在你曾經生活過,熱愛過,生長過的鄉村依舊能夠見到很多熱心腸的媒人影子。戀愛,婚姻本身就是很美好和圓滿的事,那些媒人始終懷了願人好的本真和初心,需要的守候,她們幫着撮合一番,說些好話,成人之好,成人之美,自然依舊還是一件很美好,很富德善的好事善舉。也是在農村時代變遷和懷舊感念中應當留存的一幀溫情底片。

農村鄉情散文(鄉情散文農村說媒)7

崔洪國,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山東寫作學會會員,散文評論委員會委員,齊魯晚報.青未了副刊簽約作家。出版有散文集《尋找靈魂的牧場》《與海陽最美的邂逅—崔洪國散文精品集》長篇非虛構紀實作品《列車前方到站徐家店》《膠東散文十二家.崔洪國卷》,在報刊、媒體、平台發表散文、書評400餘篇。散文《濟南的橋》獲“第二屆齊魯晚報青未了散文獎”三等獎。

壹點号 風過林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