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中,
有人物、房舍、舟橋、禽獸、
峰巒、林木、雲水等
以穿插點綴其間,
增加情趣,是指此類統稱為點景。
畫面上點綴這些景物,不但使畫面更有情趣,而且表明景區有人迹、動物活動,更有生氣,不成為死景。這些景物因是畫面的點綴,所以不能畫得太大,否則就會喧賓奪主,變成人物畫或花鳥畫了。而且因為景物小,所以不需要畫得很細緻很具體,畫出個大體形狀即可。
山水畫的點景技法·橋梁
臨摹《山路松聲》中的橋梁
《山路松聲》是唐寅山水畫中的重要代表。畫面近景為巨石溪灘,流水潺潺,與石相擊。中景為古松、溪橋及行旅。一旅客攜抱琴童子伫立于橋上,沉浸于自然的奇妙氛圍之中。畫中的橋以兩邊的路石為梁,橫跨溪流之上,連接兩條大路。橋面略成拱形,以木材鋪就,欄杆傾斜,皆具動感。
唐寅《山路松聲》局部
唐寅“遠師李唐”“近交沈周”,出于周臣門下,有出藍之勝。他的技法特點主要是将南宋院體,特别是馬遠、夏圭的筆法加以發揮,變剛硬的斧劈皴為明秀的長線條斧劈皴法。其墨法承夏圭、吳鎮,濃厚且明秀。此作中橋的技法特點主要體現在用筆上——細勁靈動,一波三折,與情緒起伏完美結合。畫家在用筆上少了一分夏圭的野逸曠達,多了一分内斂與細膩。作品墨色明淨秀麗,令人神清氣爽。
步驟一:用中鋒濃墨勾勒出橋面形體。橋面由木材建造,略呈拱形。原作中,畫家故意誇大了橋面的彎曲程度以顯示動感,故勾勒時要帶有一定的韻律節奏感,方能達到相應的效果。之後勾勒欄杆。欄杆同樣具有運動節奏感,不能畫得太筆直僵硬。
勾勒時要注意透視關系。欄杆處于立體的空間之中,每一根欄杆的透視角度都不同,畫時要注意準确到位。先勾近處的欄杆,再畫遠處的欄杆。
步驟二:點染橋面和欄杆。先局部分染,将橋面和欄杆用淡墨染出,再根據畫面意境作整體統染。畫時注意虛實關系,實處加大墨色對比的強度,虛處則相反。
步驟三:協調周邊環境,處理好橋身與溪石、背景之間的虛實、隐顯關系。
筆墨貫通着中國畫“形而上”的精神和“形而下”的畫面,這是中國畫千百年積澱的藝術成果,普遍紮根于中國人的繪畫思維之中。筆墨包含了技法、理法和想法。它既是中國畫的物質依托,也是中國畫的精神皈依。“有筆有墨謂之畫”“國畫民族性,非筆墨之中無所見”——黃賓虹的筆墨觀是我們畫點景橋梁的應有參照。
橋在自然環境中是人為的産物,帶有明顯的人工特性,而中國山水畫以自然為最高品尚,因此畫點景橋梁時應盡可能地使其與自然相接近、相諧調。在虛實的處理上,橋相對較實。它以鮮明的深淺、疏密對比,凸顯其精神風貌。畫時要多進行整體的比較和調整。
二、茅屋的畫法
用蘆葦、稻草等遮蓋屋頂的簡陋房子,即茅屋。茅屋形制較為簡單,在山水畫中有單獨一間出現的,也有幾間或成片出現的,适合點綴村野隐逸的風光,是最為常見的一種點景屋宇。以下是幾種較為常見的茅屋繪畫形式。
圖一
1.一間茅屋式
一間茅屋式的表現方式,有正面畫法和側面畫法兩種。一間單獨的茅屋雖看似單薄,但多有依靠,或樹或石,掩映生姿。圖一為明代唐寅在《山水圖》中以一間茅屋式手法描繪的點景屋宇。此屋宇前有古松掩映,使畫面豐富生動,表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2.兩間平置式
兩間平置式即通過将兩間茅屋平行排列的方式來描繪屋宇。運用此法時要注意茅屋間前後掩映的關系。茅屋的房脊應是平行的。
3.兩間斜置式
兩間斜置式就是将兩間茅屋以一正一斜的方式進行描繪。畫時要注意一間以正面進行呈現,另一間則與其斜靠,使兩間茅屋構成一個合理的角度。圖二為元代王蒙在《溪山高逸圖》中描繪的茅屋。畫家以兩間斜置式對茅屋進行表現:一間以正面示人,廳堂中撫琴的文人和站在一旁的童子清晰可見:另一間以斜側的方式隐于樹叢間。畫面中的屋宇和人物表現出歸隐的高逸情緻。
圖二
4.村莊茅屋式
村莊茅屋式的表現方法是在前三種形式的基礎上形成的。村莊中的茅屋或單獨出現、或兩間平行、或兩間斜置,以此構成一組茅屋,使村莊顯得高高低低,錯落有緻。
5.兩正一側屋堂式
運用兩正一側屋堂式的具體方法:正面兩間堂屋平行排列,側面茅屋的屋脊與其垂直排列。但在具體實踐中,畫者不必嚴格拘泥于此法,應依據畫面需要進行陳設布置。
點景人物
點景屋宇
點景塔、橋
點景舟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