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皮影戲最需要什麼?梳頭、插頭面,油彩塗臉,假發貼鬓角,青墨畫眉,彩衣上身……在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白馬湖鎮馬堤村的戲台上,伴着竹笛、唢呐的樂點,王玉坤扮的老旦邁着碎步走上台來一亮嗓,就激起了台下父老鄉親的掌聲和“叫好”聲,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唱皮影戲最需要什麼?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梳頭、插頭面,油彩塗臉,假發貼鬓角,青墨畫眉,彩衣上身……在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白馬湖鎮馬堤村的戲台上,伴着竹笛、唢呐的樂點,王玉坤扮的老旦邁着碎步走上台來。一亮嗓,就激起了台下父老鄉親的掌聲和“叫好”聲。
王玉坤是白馬湖鎮馬堤吹腔劇團的團長。馬堤吹腔,因馬堤村緊靠運河,吹腔戲演出活動頻繁和人才聚集而得名,是山東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也是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之一。
每逢過年,農村看戲的人最多。今年自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十,馬堤吹腔劇團每天在村裡都有演出,劇團的36位團員将相繼登台。
“齊齊整整,團團圓圓,這個年過得真高興!”王玉坤說,可在此之前,吹腔戲已經停演兩年,劇團也“支離破碎”。
從王玉坤記事起,每逢年末歲初,村裡就自發組織劇團搭台唱戲,周邊10裡路内的村民都會趕來湊熱鬧,有時觀衆能達上千人。如今都已40多歲的王玉坤、丁善平、侯仁江是“發小”,十一二歲起就跟着村裡的老人學戲。
“長大後我一直留在村裡種糧、種菜,22歲當了劇團團長,他倆攜家帶口外出做家紡生意,工作越來越忙,回來次數越發少了。”王玉坤說。
春節前,10年未聚的“發小”回鄉探親,村民“饞戲”催促,王玉坤等三人又找出了封存兩年的戲服,挨家挨戶地招呼團員“忙活”開來,打算在臘月二十七白馬湖的“黃河大集”上先演兩場“暖暖戲”,也讓久不登台的人開開嗓。
近幾年,王玉坤在村裡的事業小有所成,利用閑暇時間,他還把先輩流傳下來的戲目和後期創作的新戲都記錄下來,并結集成冊,又給積攢的演出視頻配上了字幕。這一回,王玉坤想勸“發小”留下來:“我的蔬菜大棚管理模式已經成熟,種糧有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糧食豐産又豐收,你們考不考慮回鄉發展?”
“咱村在外地做家紡行業的不少,鎮上有意讓我們回來發展,我肯定全力支持。”“我一直盼着呢,回來守着父母,心裡多踏實。”丁善平、侯仁江紛紛表态。
戲台下,不少多年未見的村民或站或坐,有的人懷裡還抱着第一次回村的孩子。鑼鼓聲、戲曲聲、歡笑聲與不遠處大運河的水聲一起升騰。
“你看台上那倆後生演得多好。”馬堤村黨支部書記侯慶全站在觀衆席最後一排,看着台上台下的鄉親,滿眼笑意:“今年95%以上的村民都回來過年了,咱這吹腔戲斷不了,日子也會一年比一年更團圓、更熱鬧!”
(新華社濟南1月30日電記者葉婧)
《光明日報》( 2023年01月31日09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