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範仲淹斷齑畫粥簡述

範仲淹斷齑畫粥簡述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10 16:04:46

範仲淹斷齑畫粥簡述?作為蜚聲古今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範仲淹在當時是安邦濟世、勇于革新的能臣幹吏,他不僅以拳拳報國之忠讓人景仰有加,而且以發奮苦讀的經曆令人敬佩不已,比如“劃粥斷齑”的故事,便是對他學習精神的現身說法,告訴了我們成才的不二法門:刻苦讀書學習,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範仲淹斷齑畫粥簡述?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範仲淹斷齑畫粥簡述(範仲淹劃粥斷齑)1

範仲淹斷齑畫粥簡述

作為蜚聲古今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範仲淹在當時是安邦濟世、勇于革新的能臣幹吏,他不僅以拳拳報國之忠讓人景仰有加,而且以發奮苦讀的經曆令人敬佩不已,比如“劃粥斷齑”的故事,便是對他學習精神的現身說法,告訴了我們成才的不二法門:刻苦讀書學習。

範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其父範墉,博學而善文,曆任多地節度掌書記。989年,範仲淹出生于父親任職的武甯軍(今江蘇徐州市)官舍。然而,天有不測,範仲淹僅兩歲時,父親便因病去世,留下他們孤兒寡母艱難度日。

母親謝氏,本是範墉繼室,如今丈夫去世,猶如大廈之傾,生活頓失來源和着落。謝氏當時還年輕,貧無所依,帶着她唯一的兒子改嫁祖籍淄州長山縣(今山東鄒平縣)、時任澧州安鄉縣(今湖南安鄉縣)縣令的朱文翰,繼父為範仲淹改姓名為朱說。

朱文翰對範仲淹并未冷眼看待,既加養育,複勤教導,視同己出,且寄予厚望,期成大器。安鄉位于洞庭湖畔,在洞庭湖的濤聲光影裡,範仲淹度過了他的童年時代,接受了啟蒙教育,開啟了他的苦讀生涯。

繼父固然對範仲淹視如己出,但畢竟是重新組合的家庭,朱文翰續弦之前本已兒女成群,牽絆太多,與繼室繼子在感情上雖好,但畢竟難以好到水乳交融,尤其在衣食住行、柴米油鹽的接洽中,常常産生一種莫名其妙的疏離和隔閡。盡管範仲淹暫時并不知道身世真相,但間或滲透出來的這種疏離感,讓他們母子生出寄人籬下的愁緒,加上生活上依然貧困窘迫,童蒙至青年時期的範仲淹因此備嘗攻苦食淡的艱辛。然而,正是這種艱辛,磨煉了範仲淹的意志,鑄就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在學習上尤其如此。

曆史上有很多勵志苦讀的故事,諸如戰國時期蘇秦“懸梁刺股”,漢代匡衡“鑿壁偷光”,晉代孫康“映雪囊螢”,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千百年來感動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範仲淹苦讀的程度并不亞于上述人物,他從小好書如命,讀書不辍,特别是多次遷居的青少年時代,每遷一地,都留下了刻苦讀書的感人的故事。

在湖南安鄉,範仲淹受父母安排,曾讀書于當地興國觀,自勵自覺,堅持不懈。宋朝人任友龍在《澧州範文正公讀書堂記》一文中說:“初,文正公(範仲淹)少孤且貧,從其母歸朱氏。朱宰澧之安鄉,公侍母偕來。嘗讀書于老氏之室,曰興國觀者,寒暑不倦。”當時的範仲淹七歲左右,不僅早慧,而且耐苦,這為他後來更加發奮奠定了基礎。後來,安鄉人民為紀念他,曾在他讀書的地方建讀書台,且有詩句曰:“荒台夜夜芭蕉雨,野沼年年翰墨香”,以“書台夜雨”這清寂而優美的詩意,使少年範仲淹苦讀的景像,永遠留在後人的心裡。

安鄉之後,範仲淹随繼父任職的變化而先後流寓池州(今安徽池州市貴池區)、淄州(今山東淄博市)等地。在池州,範仲淹讀書于州治之東青陽縣的長山,因為範仲淹讀書于此故,後人将長山改名為“讀山”。繼父雖為官宦,卻非顯要,收入微薄,兼之家中人丁多、負擔重,對範仲淹生活上的照顧難免捉襟見肘,不過範仲淹專注于學,不以為意。

随着學識的增長和視野的開闊,範仲淹開始自覺磨練意志,由要我讀書變成了我要讀書,逐漸确立了卓爾不群的人格,雖瓦竈繩床、惡衣蔬食亦不改其志。朱文翰調任淄州長史後,年屆弱冠的範仲淹回到繼父的故鄉淄州長山縣,潛心讀書于縣南長白山的醴泉寺,生活極為困苦。據宋朝人彭乘《墨客揮犀》一書記載,四十多年後,範仲淹曾與彭乘、李丁二位後生進士交談中說:“……舊日某修學時,最為貧窭,與劉某同在長白山僧舍,日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經宿遂凝,以刀為四塊,早晚取二塊,斷齑十數莖,醋汁半盂,入少鹽,暖而?之,如此者三年。”範仲淹在醴泉寺僧舍讀書,每天煮兩升粟米粥,冷卻後用刀分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為食,然後将腌菜、醬菜之類切成碎末,加半杯醋,少許鹽,燒熟拌粥,如此這般苦讀了三年。這就是範仲淹“劃粥斷齑”典故的由來。

很多人都知道,讀書一定程度上是要靠體力的,體力很重要的一面來自于營養。彼時範仲淹剛滿二十,又恰在長身體的年齡,長身體與刻苦學習都急需營養補給,但他旦暮間卻隻有斷齑稀粥為繼,其清苦之極,可見一斑。然而,範仲淹憑借堅強的意志,饑亦能忍,苦亦能樂,當時還作《齑賦》自嘲道:“陶家甕内,淹(腌)成碧綠青黃;措大口中,嚼出宮商角徵。”意思是說,陶甕裡腌成的黃齑,有碧綠青黃之美,在我這貧寒的讀書人口中,咀嚼出悠揚動聽的樂音。在《齑賦》裡,生活的苦楚都被這有趣的比喻給稀釋掉了,充滿着曠達和樂觀。這就是範仲淹與衆不同的地方——逆境中愈志堅,困苦中愈自奮。

如果說長白山醴泉寺讀書是他自覺讀書的表現,那麼多年以後他到南京(即應天府,也稱南都,今河南商丘市睢陽區)應天書院求學,則是為自立而讀書了。幼年喪父乃人生大痛,當範仲淹後來終于知道自己是範姓之子時,不異于當頭棒喝。事情是這樣的:範仲淹平時節衣縮食,他的兄弟們卻穿揀好的來、吃揀好的要,浪費不知節儉。範仲淹好心相勸,得到的回答卻是:我用朱家錢,關你何事?範仲淹聽後驚駭莫名,當他疑懼之下終于打聽到自己的真實身世後,内心的痛苦與憂憤積聚而發,毅然離開了朱家,負琴攜劍,求學南京,唯一的目的就是發奮讀書、學成迎母。這一年,他剛剛二十三歲。

在應天書院求學,由于脫離了朱家,生活一度沒了着落,有一頓沒一頓的,異常艱難。宋朝人樓鑰在《範文正公年譜》上說他:“詢知家世,感泣去,之南都,入學舍,掃一室,晝夜講誦。其起居飲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還說:“公處南都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在應天書院,範仲淹孜孜求學,極度刻苦,仿佛帶着使命在讀書,盡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睡得很短,吃得很少,倦怠時以涼水澆臉,饑餓時以稀粥為食,五年未解衣就枕,讀書求學之苦,達到了常人無法承受的程度。

當時,南京留守的兒子與範仲淹同窗,欽佩又同情,便把他的情況轉告父親。留守很受感動,送了一些營養美味的飯菜給範仲淹,算是對他的肯定和嘉許。然而,範仲淹卻婉言謝絕了,并充滿感激地說:我不是不領受您的深情厚誼,隻是自己喝粥習慣了,也不覺得苦。一旦享受了您賞賜的豐盛飲食,以後再喝粥就索然無味了。

還有一次,當朝皇帝宋真宗幸臨南京,南京萬人空巷,應天書院師生也傾巢而出,争瞻聖顔,隻有範仲淹巋然不動,埋頭于書海。同學回來後問他為什麼不去一睹皇帝風采,範仲淹毫不在意地回答說:将來進見也不晚。

範仲淹一時如此,一世如此,既不在意生活的艱苦,清貧自甘,清苦亦樂;也不關注眼前的得失,心若止水,久久為功。正因為這樣,才有他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以及追求這種理想抱負的堅韌與執著。範仲淹從小慧極聰敏,才調秀出,寝饋書山,苦讀不止。先天的禀賦加上後天的努力,使範仲淹學業大進。1015年,他終于金榜題名,高中進士,朝廷即授他廣德軍(今安徽廣德縣)司理參軍,從此步入仕途,開始了他忠心報國、赤誠為民的仕宦生涯。

範仲淹先後曆職州縣,曾主政蘇州、開封等地,頗有政績。後以陝西經略安撫副使知延州鎮守西北,又被宋仁宗任為參知政事(副宰相),主持“慶曆新政”改革,成就卓著。為政如此,為文亦不俗,詩、詞、文俱佳,一篇《嶽陽樓記》蕩氣回腸,震撼人心,愛國情懷如浪濤奔湧,遂成千古名篇,至今感人肺腑。

範仲淹還是一個不随俗、不折中、不苟且的人,立朝、任事、建言,每每一往無前,甯折不彎。而且,這種人無論置于何處,無論位居顯要,抑或投閑置散,都會執念一處,竭盡所能,忠君謀國,利澤生民。正如金朝人元好問評價他所說:“文正範公,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将,在朝廷則又孔子所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間,蓋不一二見。”故範仲淹終能出将入相,成為一代名臣。

如果沒有沙石植入體内的苦痛,河蚌怎會孕育出璀璨的珍珠?任何一個人的豐功偉績,都不難從最初的表現找到精神的源頭。範仲淹“先憂後樂”的價值取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責任擔當,以及為國為民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其實都發端于他青少年時期“劃粥斷齑”的自我砥砺,如同破繭成蝶、鳳凰涅槃所必須經曆那一番痛苦到瀕死的淬煉一樣。或許可以說,範仲淹為文以古為師、以心為師,而為學,則紮紮實實是以勤為師、以苦為師,苦讀是他成才的奧秘,舍此無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