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送貨後,何豔君和收貨人隔空揮手。受訪者供圖
天剛亮的時候,鐘鵬醒了。頭上的高架橋,汽車開始轟隆隆開過,他鑽出帳篷,開始洗漱。早晨7點多,他戴上頭盔騎着電動車出發。
街面上來往的人裡,很多都是和鐘鵬一樣的配送員,他們在為數不多的還開着的店鋪之間往來,手機不停地響起,湧進來的幾乎都是求購信息。去哪裡買水果,去哪裡買蔬菜,去哪裡買饅頭,他們的腦子裡大多畫着一張地圖,當需求到來,他們立刻出發。
一袋米,五斤菜,一盒降壓藥,或者一罐奶粉……困在家裡的人們需要的東西,被配送員們像螞蟻搬家一樣運送抵達。
上海曾經有8萬外賣從業人員,在疫情影響下,目前這個人數減到了1.1萬。
趙鞍惦記着自己沒有能幫買到的那一罐奶粉;何豔君記得剛送出的第一單“外賣”; 何敬敬的手機裡新湧進的幾千人還在不停地給他發信息……作為維持上海運轉的螺絲釘,他們都在超負荷地運轉。
人人都是配送員
4月13日,陳延山還在隔離中。作為盒馬mini北洋泾店店長,近半個月來,他所有的工作都變成了線上。線上工作依然繁重,從早上睜眼到晚上閉眼,他幾乎一刻不停,占據最多時間的部分,是對接配送群裡的小區居民。
配送群覆蓋北洋泾店周邊的多個小區,封控開始前,這樣的群隻有兩個,現在已經有28個。每個群少則兩三百人,多則五百人,從早上起床開始,陳延山就要不停地在各個群裡回複各種不同的需求和咨詢,每個群裡的群聊通知數字,幾乎都是一個省略号。
3月28日浦東等片區封控後,北洋泾店原有的配送員隊伍幾乎“全軍覆沒”。根據配置,北洋泾店不到1000平方米的店面,共有100名員工,3月28日封控後,店裡隻剩下19名員工還能正常工作。“其他81人,有的因為管控措施無法出門,有的被判定為次密接,需要隔離。”北洋泾店到了最艱難的時候。
剩下的人,無法再區分崗位。分揀組長林家祥的身份立刻多了起來,除了當組長,他還要親自上陣揀貨、打包、送貨,在貨物的數量和類别變化中,他管中窺豹地看到了上海封控的一角。“疫情前我們一天分揀七八百件貨物,零零散散,大家沒什麼東西是特别集中購買的。封控後,民生必需的保障性物資訂單猛增。”他留意了一下具體種類,一開始顧客買得最多的是方便面和挂面,現在,分揀最多的是紙巾和牛奶。
林家祥今年27歲,入職4年,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封控後,店裡的配送員沒有了,店面基本也不再對外接散客零單,19人吃住都在這兒,随時上班。
配送員沒有了,每個人都是配送員。每次收到貨物、分揀完畢之後,林家祥跟着去送貨。近一點的小區走路拎着跑一趟,遠一點的、東西多一點的,湊夠周圍幾家店的貨用貨車送。現在的上海,溫度已經不低,他被包裹在“大白”裡,兩三百度的近視眼鏡走不了幾步就模糊一片,前面得有個人指着路,才能慢慢走。
他從來沒有這麼長時間地和同事相處過,聊天也變得比往常多了起來。先是聊工作内容,今天進了多少貨,周圍送了幾個社區,有什麼問題需要注意一下……再往後,大家開始聊自己的家裡人,有沒有紅碼啊,誰家裡缺吃的啊,“各種亂七八糟的事”,用聊天來纾解工作壓力。誰家有困難,就有人騎着小電驢去送點東西。一起打過仗,一個店裡的人都成了兄弟。
作為店長,陳延山一直在關注趨勢的轉變。“我們現在在做各項準備,等到條件允許,就重新開店。”在重開之前,社區集單群仍是陳延山的主要工作方式。他們以小區為單位建群,收集需求和訂單費用,然後按照訂單分戶分揀打包,寫好門牌号,再統一送到小區。“目标是希望把我們周邊所有的小區都能覆蓋,保證基本物資的供應。”陳延山迫切地希望能走出家門,他懷念每天開店的那一刻。打開店門,老客人陸續光臨,他站在門口打招呼,像朋友一樣。
陳延山提着物資送貨,幾天後封控開始,他被居家隔離。受訪者供圖
三十個饅頭
4月11日晚上11點,何敬敬收工往回走,他的手機不停地閃,消息一個接一個地發過來。他4月5日晚上在網上發出視頻,留下自己的電話号碼,說可以幫人跑腿買東西。當天,微信裡就湧進一千多人。
何敬敬今年33歲,江西撫州人,2021年底開始跑閃送。這次上海疫情前,他每天的工作相對簡單,去一個地方取貨,再去一個地方送貨。跑了幾個月,浦東大大小小的地方何敬敬也跑了七七八八。上海封控開始後,他的工作内容變了。
一開始仍然是公司派單,他像往常一樣上門,敲開門卻沒有貨物需要取。“很多人說,師傅我是随便下的單,您能不能幫我買點米啊、買點菜啊之類的。”幾天後,這種情況越來越多,“有的人說吃泡面吃得要吐了,還有人讓幫買藥買奶粉”。
他印象最深的單子是30個饅頭。下單的是個山西人,說自己一天沒吃飯,想吃饅頭。何敬敬恰好知道哪裡能買到饅頭:“之前有個遼甯人,說他老爸消化不好,想搞點白面饅頭,我留意了一下,就金橋那邊有賣。”
這30個饅頭,從金橋到南彙,送了35公裡。“三袋饅頭45元,大蔥20元,一條煙160元。”這一筆賬單何敬敬記得很清楚,“他最後給了我266元,說師傅我身上隻有這點錢了,對不起。”何敬敬堅持不多要,對方堅持要給。
跑了幾天,何敬敬心裡壓着一股自己說不上來是什麼的情緒。4月5日晚上,他在網上發了視頻,“本人上海小哥可全浦東跑腿代購不加價”,留下了自己的電話号碼。但第二天,他就把視頻删了。“電話太多了,手機電量嘩嘩地掉。”
趙鞍(化名)則負責虹口、靜安和寶山等地的送貨。封控前他跑衆包散活兒,因為是外地人,不熟悉道路,他每天的單子大概隻有幾十個,“比不上能力強的”。
最開始說封4天,趙鞍和一起租房的夥伴們都沒出門。4天後,封控依然沒有解除,活兒要幹錢要掙,大家騎上自己的電瓶車,又跑了起來。
單量不多,幾乎全是送物資。圈子裡口耳相傳,送貨費與日俱增,但單子搶到了不一定能賺到,“買不到東西,你還得退回去”。
買不到的東西很多,方便面、自熱米飯從一開始就被搶空,緊接着電飯煲也緊俏了起來。“很多人自己不做飯的,平時都吃外賣,現在你讓他買米買面,他也沒有鍋碗瓢盆,電飯煲至少能将就。”陳延山說,三月中旬上海疫情剛暴發的時候,生鮮品和常溫保存品需求較高,随着疫情封控的推進,一方面這些東西需求量仍然不減,另一方面衛生紙、衛生巾、牙膏牙刷等日用品的需求飛速增加,包括老人和嬰幼兒的用品。
4月13日,上海大雨,鐘鵬被困在一個橋洞裡躲雨。受訪者供圖
“我想看看你”
在所有的訂單裡,趙鞍一直念念不忘一罐奶粉。那是個男人下的單,家裡的孩子奶粉沒了,他想要買0-6月齡的嬰兒奶粉。
“我非常非常想幫他買到這一單。”趙鞍準确記得那是4月8日的事,對方沒講到底要多少罐。“哪怕一罐也行啊。我們當時沒談多少錢,我說我不一定給你買得到。”為了幫他買奶粉,趙鞍去了自己知道的所有母嬰店,一家開門的都沒有,趙鞍很失落,他不知道這個男人最後有沒有想到辦法。“希望他想到其他辦法了。”
藥、奶粉和尿不濕、泡面和自熱飯……緊俏貨是一個長長的清單,貼在還能穿街走巷的配送員腦子裡。
何豔君是盒馬員工,上海多地封控後,她和丈夫加入了一個私家車公益配送隊,用自家的車給幾百戶居民送菜,18天裡跑遍上海,曆經3000公裡。4月3日,何豔君在群裡看到一條消息,一位媽媽需要給自己42天的寶寶買奶粉。“她的寶寶乳糖不耐受,需要喝定制的水解奶粉,這種奶粉我們店裡也備得不多,當時找了幾個門店才找到。”何豔君買了一個月的量送過去,孩子爸爸很客氣,一直說謝謝謝謝,“當時他們叫各種跑腿,加價也沒能買到,手裡的奶粉隻剩下小半盒,第二天就可能斷奶。”
她仍清楚記得自己第一次送貨的情景。那是她第一次幹配送的活兒,什麼都不懂,物資沒有打包、都是散的,身上也沒帶記号筆、沒法給每一份東西寫名字。她拎着一堆東西站在小區門口,和門衛解釋自己是幹什麼的,然後又拎着一堆東西給收貨人打電話。對方是個小姑娘,“你進不來的話,可以把東西放在門口。”兩人打着電話溝通半天,最後小姑娘說,“你在哪兒啊?我想看看你。”
何豔君在電話裡怔住了。她走到小姑娘能看到的地方,使勁揮了揮手,轉身離開。“上車我就破防了。”她哭了一場,心裡反複回放模模糊糊的這一眼,“這一刻我們像親人一樣。”
何豔君清點放在車上的物資,封控後她和丈夫加入了義務配送隊。受訪者供圖
住在帳篷裡的人
封控後,作為維持上海運轉的螺絲釘,在勉力支撐的同時,配送員們也面臨着自身的困境。
趙鞍每天隻吃一頓飯,出門時身上帶兩個面包一瓶水就把一天對付過去。
對何敬敬來說,核酸檢測的頻率和吃飯一樣。他每日一次去醫院做核酸,每天也隻吃一頓飯。最開始封控時,他和同事一人買了一袋饅頭,一袋10個。他住在康橋,每天早上7點起床、8點鐘出門,有時候他“真的也不想起床,或者想早點回去”,但是太多下單的電話微信讓他停不下來。“人家說得太‘那個’了,我不知道怎麼回絕。”
何敬敬的同事鐘鵬是安徽阜陽人,在上海做了六年閃送,其間娶妻生子,全家人在寶山區租房居住。三月末,上海各小區逐漸實行封控管理,寶山是郊區,離市區二三十公裡,鐘鵬為了繼續工作,和徒弟住進了公司統一配備的臨時帳篷。
帳篷紮在高架橋下面的空地,每天淩晨五點多,過往車輛的聲音從頭頂傳來,将鐘鵬喚醒。兩大桶礦泉水放在帳篷裡,他端着口杯到附近的空地,簡單洗漱一番。如果核酸檢測到期的話,他會起得更早,在淩晨四點半就動身去醫院做核酸,做完核酸,從車裡保溫箱取出囤積的餅幹吃上幾塊,最遲七點鐘,鐘鵬會接下當天的第一個單子。
正常的話,他一天能夠接下三十幾個訂單,“需求量太大了,這家沒有水了,那家又沒有挂面了,都是這樣的訂單。”有的人會指定超市和餐廳,有的人隻是說“方圓三公裡之内随意購”,在哪個超市購買并不重要。現在超市越來越少,很多東西他買不到,隻好跟買家溝通,“能不能就買這幾樣?”對方不會生氣,隻是連連道謝,完成訂單後還會給發去一個打賞紅包,五塊、十塊、二十塊。
他們偶爾也會碰上被困人員的壞脾氣。
餓了麼黃浦區浙江中路配送站站長陳海建印象深刻的事情之一,就是一個投訴。“那天早上下着很大的雨,當時顧客所在小區正進行密接封控,有位顧客下單叫了一份早餐。”陳海建說,騎手冒雨送到時,正好趕上“大白”在交接班,按照規定,所有進入小區的食物都要經過“大白”消殺之後送餐。
因為等着“大白”交接班後消殺,這份早餐因此耽擱,騎手站在雨裡,等待了近半個小時。“顧客也在生氣,根本就不聽我們解釋,覺得我們是故意去晚了,害他沒吃上早餐。”“過了半天,這位顧客打電話,說自己之前太急了,向我們說對不起。”
4月13日,陳海建正在居家辦公進行訂單調度。受訪者供圖
做好最後一百米的到家服務
一般的餓了麼大站會有一百來個騎手,小站也會有三四十人。疫情前,浙江中路站有105個騎手,而疫情暴發後,由于小區的封控管理,站内隻剩下了10個騎手。
“疫情前工作日的日均單量可達3500單左右,從快餐、飲料到柴米醬醋、零食,都會有配送。而現在,一天配送的單量隻有大約500單,主要是生活物資和醫藥,我們負責的區域内,能備貨的商戶不到10家。”陳海建說,疫情期間,他們每天的後台營業時間是早上8點到晚上10點,由10個騎手分成兩批值守早晚班,保證任一工作時間内都有騎手配送。
崔東東是餓了麼物流服務商上海大區的運營管理,他主要負責該服務商在浦東、黃埔、長甯等五個片區大大小小近二十個站點的統籌管理。在他負責的二十個站點内,加起來會有七八百個騎手,而現在共計也就一百多。“已經對接了安徽調派過來的十幾個騎手。”崔東東說,從安徽調派過來的騎手被安置在訂單多、人員少的站點,解決人手急缺的問題。
疫情後,運營管理的工作重心有所轉變。“個别騎手出現了恐懼和焦慮的心理,我們也在盡力安撫”,崔東東說,目前遇到的困難是返崗返工、訂單恢複的問題,“少部分外賣小哥在封控時期會産生心理壓力,或是在一段時間的居家後,跑單的積極性降低,我們現在推出跑單活動和補貼政策,希望刺激複工騎手積極回到工作中來。”
根據媒體報道,封控前,上海的騎手總人數在8萬名左右。4月6日上午,在上海舉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劉敏稱,目前本市主要外賣電商平台每日騎手上崗人數約1.1萬人。
在4月7日上午舉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副市長、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生活物資保障專班負責人陳通表示,上海支持保供企業在全國統籌調配資源,引進充實新的保供人員。“允許非涉疫原因被封控在小區的快遞小哥等保供人員,走出封控區,回到保供崗位。”陳通說,上海市政府将統籌郵政快遞、順豐等物流資源,對接電商平台,補足配送力量,完成社區最後一公裡的配送任務。“我們要求每個社區發揮志願者力量建立專門配送隊伍,做好最後一百米的到家服務。”
4月11日晚上11點,何敬敬開始送當天的最後一單。送完這一單,半個小時後,他能到家。
趙鞍也在這個時候回到了自己的出租屋,這幾天,他在路上看到的“同行”明顯比往日多了些,能買的物資也多了些,他感覺情況在好轉。
鐘鵬在帳篷裡,給妻兒發去視頻。家裡吃的還夠不夠?娃娃們學習怎麼樣了?這些都是他操心的事。高架橋懸在腦袋頂上,夜裡車輛碾過,鳴笛聲和震動聲曾經讓他很不安穩,但經過這十多天,這一切已經成了習慣。他攏攏身上的衣服,倒頭睡去。
4月11日,鐘鵬和他在高架橋下的帳篷。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記者 楊雪 實習生 雷欣謠 編輯 胡傑 校對 吳興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