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羅XX,男,53歲
中醫診斷:附骨疽(濕熱瘀毒蘊結證)
西醫診斷:右胫骨慢性化膿性骨髓炎
病情發展及診治經過
患者十多年前因外傷緻右胫腓骨骨折,于四川省某醫院行切開複位鋼闆螺釘内固定術;
2019年于湖北省某醫院行右胫腓骨骨折術後内固定物取出術;
2020年初右踝關節不慎扭傷,于廣東省佛山市某醫院住院治療,住院期間檢查并診斷出右胫骨骨髓炎,但治療效果欠佳。
出院後患處逐漸紅腫脹痛,于2020年4月就診于湖北省某醫院,行手術清創 抗炎抗感染治療,病情緩解;
後患處逐漸出現流膿流水現象,且右下肢皮膚色素沉着加重、腫脹疼痛難忍、行走困難。
經當地醫院多次手術清創、抗炎抗感染等治療,仍反複發作,且右下肢皮膚顔色逐漸變灰褐色,呈缺血壞死迹象,因右下肢腫脹疼痛難忍、無法行走、夜不能寐。
後經人介紹于2021年4月22日就診于湖北夏小中醫院門診,骨傷科收入住院。
入院專科檢查
右小腿、右側足背明顯紅腫,較健側明顯增粗。右髌前、右内踝兩處分别見長約7cm、6cm的手術切口瘢痕。右胫前見一長約5cm的窦道,伴少許淡黃色滲液,右小腿中下三分之二區域皮膚呈灰褐色,右小腿中段可觸及明顯包塊,無明顯波動感。皮膚表面潰爛,皮下可見肌肉、肌腱、血管外漏,伴有淡紅色分泌物流出,稍渾濁,皮溫較健側明顯升高。
入院影像檢查
中醫辯證
根據外傷史、手術史及中醫四診合參,可辨病為附骨疽;患者既往右小腿外傷手術史,因跌打閃挫,氣滞血瘀,經脈阻塞,積瘀成癰,循經脈流注于骨,久不愈則成骨疽,繁衍聚毒為病,濕熱邪毒蘊結,不通則痛,故症見紅腫疼痛,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結為濕熱瘀毒蘊結之征象,證屬濕熱瘀毒蘊結證。
西醫診斷
患者全身症狀輕微,有反複發作病史,局部窦道形成,反複排出膿液和壞死組織,窦道周圍皮膚色素沉着,變為瘢痕組織,皮膚紅腫熱痛;結合病史及輔助檢查結果,可診斷為:“右胫骨慢性化膿性骨髓炎”。
入院診斷
中醫診斷:附骨疽(濕熱瘀毒蘊結證)
西醫診斷:右胫骨慢性化膿性骨髓炎
入院治療
入院行中醫外科治療,外治法與内治法相結合
1、夏小中秘方骨炎靈系列專科藥物
外治:予以骨炎靈膏外敷包裹患處,拔毒祛腐,消腫散結;
内治:予以骨炎靈散劑、百草骨炎靈片内服;
2、中藥方劑
熏洗:予以千葉熏洗湯熏洗患肢;
内服:予以仙方活命飲加減方内服;
3、清熱解毒、活血止疼等對症處理;
4、患肢擡高,減少下地活動,觀患肢末梢血運及感覺變化;
5、根據病情變化實時适當調整治療方案。
康複經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