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儒道兩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儒道兩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6 19:52:37

儒道兩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是清代研究公羊學的徽派樸學大師)1

孔廣森 字衆仲,号撝約,又号顨軒,山東曲阜人。他是孔子的第六十八代孫,祖父是衍聖公孔傳铎,父親是戶部主事孔繼汾。

時人記載他“生而穎異,”十七歲就考中舉人。他後來跟從戴震遊學,“盡傳其學”。經史訓故,沈覽妙解,兼及六書九數,靡不貫通。成為徽派樸學的傳承者。又曾師從桐城姚鼐門下,被其師稱作“以孔子之裔傳孔子之學,雖康成猶不足以限之”。

考中進士後,他成為翰林院檢讨。當時孔廣森年少入官,翩翩華胄,京城中的名流一時間争相逢迎,與他交往。但孔廣森性格比較内向,不熱衷于交際,隻是以閉門著述為樂。 他以老母生病為由,回家築儀鄭堂,讀書其中。意思是追慕鄭玄。這段安穩的歲月沒過多久家裡就出了大事,孔廣森的父親因寫了一本書裡有問題而被族人起訴,而且要被流放的塞外。孔廣森沒辦法就抱病到處借錢給父親贖罪。不久,父母先後去世。他自己也因操勞成疾和悲傷過度而死,死時年僅三十五歲 。

儒道兩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是清代研究公羊學的徽派樸學大師)2

孔廣森生平涉及的研究領域很廣,但主要着力于《春秋公羊傳》和《大戴禮記》。他認為,“昔夫子有帝王之德,而無其位,乃以其治天下之大法,損益六代禮樂文質經制,發為文章,以垂後世, ---托之《春秋》。 今将祛其所惑,歸于大道,乃辄因原注,存其精粹,删其支離,破其拘窒,增其隐陋,成《春秋公車通義》,冀備一家之言。”

在清代今文經學發展史上,孔廣森的《公羊春秋經傳通義》是第一部以“公羊傳”為名的著作,但此書卻并不是公羊學的一家之言,而是一部“通義”性質的著述。該書并不墨守公羊學家法,而是主張兼通三傳,甚至六經及其子史之說,在治學方法上還帶有乾嘉漢學重視文字訓诂的特色。而他探求的“通義”不過是孔子著《春秋》的“新意”。

儒道兩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是清代研究公羊學的徽派樸學大師)3

孔廣森不信何休黜周王魯,主張尊周而行文王之法,并基于代表周制的文王之法,損益先王舊制以立《春秋》王法。此《春秋》王法實為後世立法,有待新王繼周受命而起。此與董、何以《春秋》當新王之說,有異曲而同工之效,明此可正學者以其未傳孔子改制義之誤識。

《公羊春秋經傳通義》肯定"人情"的價值,呼籲發揮"親情"的作用;援引《孟子》,提倡民本思想;持有發展進步的曆史觀,鼓勵面對社會危機應靈活應對,實行"行權";質疑"災異""祥瑞"學說,在訓诂、考據背後包含了豐富有益的思想資源。

另外,他還著有《大戴禮記補注》十四卷, 此書是清代《大戴禮記》最重要的注疏之一。其解經方法集中在廣收異本、校勘文字,讀破假借、釋義簡明,考辨史實、詳解制度等方面,為《大戴禮記》提供了簡明的讀本。其思想成就則體現在"緣情制禮,上下不援"的禮制觀、"外内合一,勿慮難治"的修養觀、"進賢退不肖,損益因時"的治世觀等方面。

儒道兩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是清代研究公羊學的徽派樸學大師)4

在乾嘉時期,骈文出現了複興局面,名家叠出。其中孔廣森的骈文自覺取法六朝,姿态清麗,氣勢疏朗。在創作理論上,孔廣森主張骈散并重,不宜歧視,崇尚六朝骈文,以之為正宗。在具體創作中,孔廣森得心應手地使用骈文表情達意,把它應用于各種場合,其骈文優美的形式已經具有了獨立的美學價值。他著有《儀鄭堂骈俪文》三卷。學者汪中讀之,“歎為絕手”。

孔廣森還精于算數,寫成《少廣正負術内外篇》六卷。其他經學領域尚有《詩聲類》十三卷,《禮學卮言》六卷,《經學卮言》六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