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來自我工位左邊的葉橙子。
沉寂已久的網紅飲料界,最近終于在互聯網上撲騰出了點水花。
仿佛一夜之間,人人都在搶着曬出瑞幸新出的椰雲拿鐵。
去年就已經在飲品界大火特火過的網紅水果椰子,加上椰樹那飽和度亮瞎眼睛的土味包裝。
這一波,堪稱是同時站在兩位巨人的肩膀上。
@湯川星辰
但這肩膀站得也是顫顫巍巍。
不少人在拍照之後就迅速對它失去了興趣:“就是生椰拿鐵那味兒,還有點甜。”
你要擱以前,大家或許還會對加了各種調料和糖漿的咖啡感興趣。
可如今什麼世面沒見過啊——“咖啡裡加椰奶有啥稀奇?我能把全宇宙都給你塞進去。”
咖啡,在人們眼中曾經是一種單調的飲料。
作為打工人的精神食糧、文藝青年第二故鄉,淡,才是它的精華所在。
我曾經動用了舌頭上的每個味蕾,試圖在一杯手沖中嘗出菜單上寫的“酸甜适中的柑橘香、清新明麗的茉莉香,以及一點點堅果味的焦糖甜”。
可咂摸半天,隻能咂出一馬平川的酸苦味兒。
但萬萬沒想到,問題的解決方式是如此簡單粗暴。
“嘗不出來?那我就給你加進去。”
有人試圖用最多的芋泥麻薯脆啵啵,把奶茶變成八寶粥;
就有人把果汁啤酒氣泡水統統加進咖啡,釀一杯濃濃的十全大補湯。
人類對咖啡的改造之路,是十分精妙的。
那種直接在杯子裡怼一把鹹菜的,隻能歸于獵奇食物的領域。
高手會巧妙地把分寸控制在“黑暗料理”和“别出心裁”之間,循序漸進地修改你對這種神秘液體的認知。
看第一眼:這也能喝?看第二眼:好怪,但又有點忍不住。
比如下面這位選手,青檸美式。
光是念出這四個字,我的舌根就同時泛起了美式和檸檬那多層次的酸苦。
但看到清涼的咖啡液,緩緩澆在綠瑩瑩的檸檬皮上,又感到有點動心。
“仿佛走進了一片種滿檸檬樹的花園,胃裡會泛起涼爽泡泡。”
@花枝枝的日常
水果 美式/冷萃的組合,是咖啡改造事業中的入門佼佼者。
色彩鮮豔的水果,配上半透明的褐色液體,在視覺上能最大程度地激起人們對夏天的想象。
鮮橙美式,是“午後野餐墊上的慵懶陽光”;
葡萄冷萃,是“法國南部果香撲鼻的葡萄莊園之旅”。
@咖啡小要教學
但真正的大師們,并不滿足于這樣沒有創意的組合。
咖啡改造計劃由此進入了下一個領域——料理派。
把咖啡裡的水果換成各種蔬菜,緻力于在一個小小的玻璃杯裡,做出滿漢全席。
比如出現在不少小衆咖啡店菜單上的“青瓜美式”。
我原本以為,它的終極形态不過是在咖啡中加入一點黃瓜汁和糖漿。
直到鼓足勇氣走進一家咖啡店,看到店員用削土豆的刨子,在整根水黃瓜上刨下長長的幾個薄片。
除了大學時看室友做黃瓜面膜外,我從來沒在現實中見過這麼長的黃瓜片。
粗犷,這個流派的精髓所在。
如果說水果咖啡是小清新,那麼蔬菜咖啡就是真正的原生态。
西紅柿美式,絕不會把那個比拳頭還大的紅果子預先切開;
整顆丢進杯子裡搗碎,才能充分體現把咖啡當做日常的随意。
@劉老絲兒
甚至有人已經不滿足于做菜,還想順便來點主食。
于是繼酒糟湯圓、酒糟蛋花外,“酒糟拿鐵”橫空出世,堪稱是酒糟家族對外交流的重大曆史突破。
從此随杯附贈的那個小小銀勺,就擺脫了無用的命運。
沒有它,你休想體面吃完這碗咖啡泡飯。
别以為這就是咖啡改造大師們的想象力極限了。
接下來隆重出場的,是終極縫合怪——我願稱之為“雞尾酒流派”。
一言以概括,就跟前幾年流行的“微醺”“便利店調酒”相同思路。
開局一杯咖啡,新品全靠兌。
你很難給這一流派總結出共性,因為它的特點就是沒有共性。
什麼氣泡水、烏龍茶……這幾年火過的飲料都可以噸噸噸往裡加。
甚至有人會在表面撒上圈跳跳糖,仿佛藍色瑪格麗特杯沿那晶瑩的鹽粒。
不知道喝完之後,嘴裡會不會噼噼啪啪地響一個上午。
不過在衆多組合中,最讓人不能理解的就是咖啡 酒。
是的,我知道雞尾酒中的“愛爾蘭咖啡”就是把咖啡和威士忌酒混合在一起。
但人家也沒說要用高粱酒啊?
@沉沉睡醒了
也沒說要用啤酒啊?
而且你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一組合透出的詭異之處。
比如很多人在錄視頻時打出的旗号是:打工人“早C晚A”一杯搞定。
可明明早上的Coffee是用來提神,晚上的Alcohol用來助眠。
把它們放在一起,難道不會功效對沖嗎?
不過,網上依然還是有很多人投入了咖啡改造的大軍。
原因無他,确實太,好,看,了。
就像絕大多數網紅飲料遵循的原則,在這波“萬物皆可加咖啡”的潮流裡,飽眼福比飽口福來得更重要。
于是點外賣不如在店裡喝,店裡喝又不如在家裡自制的。跟價格沒關系,主要看的就是視覺效果。
幾乎所有的自制教程,都強調要用冰咖啡。
這樣就可以從箱底掏出那些帶有漂亮紋路的透明玻璃杯,把花花綠綠的食材壘上去,再嘩啦啦地裝上滿滿的一杯冰塊。
@mo 11y
你看熱咖啡就從來都無法享受這樣的待遇——我猜是因為很多玻璃杯受熱容易炸;
所以隻能用不透明的馬克杯,加再多東西也看不見。
身為一名合格的咖啡改造大師有訣竅的。
要達成美感有兩招,一是挂壁,二是暈染。
前者主要用于糖漿類的搭配,比如讓人一看就覺得聞到了甜香的桂花拿鐵。
直接加桂花蜜是不行的,必須要沿着杯壁抹上幾圈。
@一朵charnny
後者可以适用于絕大多數流派,我願稱之為咖啡進化界大殺器。
幾乎所有視頻都會教你“如何有效讓咖啡分層”,再慢慢跟底部的滿漢全席(?)們浸染在一起。
之前火過的“瀑布冰美式”,就靠冰杯底部被緩緩融化後,像煙霧一樣飄下的咖啡液引發全網模仿。
還得了一個不甚雅觀的名字——竄稀美式。
@可昕愛吃糖
不得不說,咖啡能在一衆顔值類飲品中勝出,暈染可以說是個獨門絕技。
鮮榨果汁會跟果肉混在一起,無法實現如此細膩的效果。
酒類雖然在清澈度上不輸,但多半沒有咖啡這樣濃厚的顔色,仿佛清水中融入了清水。
而牛奶作為會引發丁達爾效應的乳濁液,混一混很容易變成:
@大貓睡了沒
隻有咖啡,用它清澈的質地和厚重的顔色,包容杯裡的一切妖魔鬼怪。
即使攪拌之後,也是一杯深沉又不失内斂的飲品。
就算翻車,效果也不太差。@漁漁又嘴饞
但對于很多人來說,美好的畫面很有可能就到此為止了。
或者再持續一會,直到你滿懷期待地喝下第一口。
是的,這些奇怪咖啡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好喝。
或者說的更嚴謹一點,不是那種廣被接受的好喝。
的确有人對橙汁咖啡、酒糟咖啡、話梅咖啡愛得深沉,恨不得把配方狠狠刻在腦子裡。
但這玩意就像榴蓮,有人愛到發狂,有人恨得要死。
那些心血來潮企圖進軍飲料博主領域的朋友們,從嘗試到放棄,往往隻用了3分鐘。
眼睛被吸引,但舌頭卻表示拒絕。
号稱清爽的話梅美式是一股“陳年煙灰缸”的味,青瓜薄荷氣泡水 咖啡液仿佛“臭屁蟲在面前炸了”。
“興緻勃勃做了一杯葡萄冷萃,以為是帶有葡萄香的咖啡,現在不知道喝了個什麼東西,愛葡萄和愛咖啡的人都沉默了。”
其實不見得是搭配的問題。在如火如荼的咖啡進化事業中,有個事實很容易被忽略——
很多對這些“漂亮飲料”動心的人,其實原本就未必喜歡喝咖啡。
尤其在這波潮流中,最火的配方往往都是冷萃/美式加各種料。
沒有奶類的中和,咖啡本身的酸苦味顯露無疑。
梅子美式、橙汁冷萃……或許會讓一部分人覺得新奇而清爽。
但對喝不慣的來說:“加了糖的中藥也是中藥,苦味糖水反而更像感冒顆粒了。”
如今店家和飲料博主們的咖啡創新加料之路,其實跟之前的奶茶異曲同工。
“内啥,咱下回能不能換個老少皆宜的品種?何必可着這種苦味飲料薅呢?”
但要我說,如今咖啡成為飲料界内卷之王,恰恰是因為它的“苦”。
奶茶界早就已經卷不出什麼花樣,幾個頭部品牌都在降價,銷量和新品的影響力也已經不如以往。
于是更“淡”,更“天然”的花樣咖啡們應運而生。
低熱量的黑咖配上低糖的水果,堪稱是抗糖又嘴饞的年輕人的新型安慰劑。
相比于果汁、奶茶,咖啡還附帶一層“成年人濾鏡”。
跟酒一樣,是“小孩子喝不了的東西”。
人們對咖啡的印象,以前是港劇裡啜飲卡布奇諾談工作的高級白領,如今是坐在工位上靠冰美式提神的打工人。
共通點在于都自帶職場氣質。
喜歡跟着做、跟着買這些花式咖啡,後來又喝不慣的,很多都是年輕的小姑娘。
照着網上博主的配方複刻,在最後都要偷偷多加一勺糖漿。
以前跟風“便利店調酒”,人人都往飲料紙盒上插小洋酒瓶;
如今又紛紛去便利店複刻“網紅咖啡”。
可其中最受歡迎的,還是那些更像奶茶的喝法。
加奶、加糖、加果汁,再吝啬地打上小小一shot濃縮。
但文案裡絕對會加一句:“打工人必備,喝幾口一天都清醒了。”
就算甜到齁,但這本質上可是咖啡诶。
不過看着她們,我總是有點羨慕。
年輕人才能承受如此多的甜蜜,真正被工作和生活摧殘過幾個輪回的資深社畜,早就已經喝不動那麼膩的玩意。
隻會捧起加了雙倍濃縮的冰美式,發自内心地說一句:
“這有什麼苦的?明明是我的生活更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