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典》)自1963年版開始,每版均收載三七藥材與飲片,檢驗項目從最初的隻有性狀鑒别、顯微鑒别,到現在的薄層鑒别、含量測定等,質量控制手段不斷完善提高,三七的質量也越來越有保證。
地道三七——源自中國三七之鄉雲南文山!
一、性狀鑒别法一一直觀的質量控制方法
性狀鑒别法是憑借人的感官去鑒别三七的質量,内容涉及以下七個方面,分别為:性狀、大小、色澤、表面、斷面、質地、氣味。三七藥材和三七飲片可以通過該方法辨别質量。三七以表面顔色較淺、斷面灰綠色、苦甜味濃者為好,表面紅色較重者一般為未水洗直接幹燥所得。
二、顯微鑒别法——微觀的質量控制方法
顯微鑒别法是借助顯微鏡,通過對三七的切片、粉末組織、細胞、簇晶、澱粉粒等特征進行鑒别的一種方法。對于三七粉的質量控制,顯微鑒别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三、理化分析法一一現代化的質量控制方法
理化分析法是借助現代儀器設備,如薄層色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等,對三七中主要化學成分進行鑒别、含量測定或有毒有害物質的測定。特别對于含三七的中成藥,如複方丹參片、血塞通滴丸、注射用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等,理化分析更為重要。
皂苷類化合物是三七的主要有效化學成分之一,其總含量的高低是衡量三七内在質量優劣的重要标準,三七中皂苷類成分的苷元化學結構絕大多數屬于達瑪烷型四環三萜皂。根據其結構可分為兩個基本類型,即20(S)-原人參
二醇型和20(S)-原人參三醇型。該類結構規律性強,主要區别在于R1、R2、R3的種類不同,如含氧糖基的數量、種類等。含氧糖基主要包括α-L-鼠李吡喃糖基(rha)、α-L-阿拉伯吡喃糖基ara(pyr)]、β-D-葡萄吡喃糖基(glc)、α-D-葡萄吡喃糖基(glc*),β-D-木吡喃糖基(xyl)、α-L-阿拉伯呋喃糖基[ara(fur)]等。迄今為止,從三七的根、根莖、側根、莖葉、花芽、種子和果梗中分離得到的皂苷類成分達130餘種。其中,三七藥材中所含化學成分從皂苷角度分類,大緻可分為人參皂苷、三七皂苷、絞股藍皂苷和七葉膽皂苷等。
三七與同屬的人參、西洋參在化學成分上既有相似性,又有差異性,三七特有的成分為三七皂苷R1,其他含量較高的成分主要為人參皂苷Rg1、Re、Rb1、Rd等,三七莖葉中人參皂苷Rb3的含量較高,而三七根和根莖中基本不含此成分。
如果是三七粉的話,有一個很傳統簡單的鑒别方法:将三七粉與水混合後,用力搖調勻,帶有水泡即說明為好的三七粉,如視頻所示。
地道三七:【視頻】三七粉鑒别
内容由【地道三七】采編,轉載請注明出處。視頻内容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