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差(cēncī)”意為長短不齊、高低不一,最早出自《詩經·關雎》。
“關關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參差是樂器的根據為什麼說“參差”是一種樂器?追根溯源到《九歌·湘君》中寫道:“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句中的動作“吹”說明“參差”是樂器。其中流傳着一個動人的傳說故事: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為妻。一天,姐妹倆梳妝打扮,乘着小舟去尋找夫君。清澈的江水映照着兩人的倩影,姐妹倆心情愉悅,便從懷中取出“參差”,吹着歡樂輕快的曲子。直至清代,這種樂器仍很盛行,清人徐倬《采蓮曲》就提到它:“含情含怨折荷華。折荷華,遺所思,望不來,吹參差。”
樂器參差大概的模樣
參差的别名古籍中,“參差”這種樂器有着不少的别名:箫(排箫)、籁、龠(yuè)。《說文》:“箫,參差,管樂。”這裡說的是排箫。《廣雅·釋樂》:“籁,謂之箫。”《莊子·齊物論》中說“人籁則比竹而已”,這說明籁就是排列竹管的樂器。最先,從這種竹管樂器發出的聲音稱為籁,後來凡是從孔穴中發出的聲音,甚至一般的聲音也稱為籁。如《莊子·齊物論》:“汝聞人籁而未聞地籁,汝聞地籁而未聞天籁夫!”後來,“天籁”喻美妙的音樂,“萬籁無聲”“萬籁俱寂”,都是常見常用的成語。歸有光《項脊軒志》:“冥然兀坐,萬籁有聲。”茅盾《風景談》:“清晨,窗紙微微透白,萬籁俱靜。”
“龠”字,金文形似竹管排列,有繩束縛,竹管上端有孔。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認為“象編管之形”。《孟子·梁惠王下》中“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漢朝人趙岐注:“龠,箫。”說的也是參差這種樂器。周代銅器銘文《臣辰盉》上記載:“惟王大龠于宗周。”這是說祭祀時吹奏龠這種樂器。可見此樂器曆史之悠久。湖北随縣戰國曾侯乙墓出土一件龠,竹制,編管十三,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實物。
參差的實際應用“參差”引申出長短不齊、高低不一之義,先秦至今,曆代常用。唐代杜牧《阿房宮賦》:“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是說阿房宮建築的氣勢宏偉,長短交錯的瓦條不可勝計,比宮女身上的絲綢彩帶還多。北宋詞人柳永的《望海潮》,更是把“參差”用到了極緻,用它來描寫當時杭州的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炊煙袅袅,楊柳依依,小橋珠簾,高高低低的樓房,這裡居住着十萬人家。此處“參差”一詞,把當時當地錯落有緻的建築,極好地表現了出來,宛如一幅圖畫。
阿房宮
結論從“參差”别名之多、應用之廣、流傳之遠中,可見“參差”這種樂器在古代音樂領域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見,“參差”為古代一種吹奏樂器,它由一排長短不一的竹管排列而成,類似今天的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