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經營和管理中,“激勵”是一個時常涉及的重要話題。激勵就隻是讓員工升職加薪嗎?什麼才是真正的激勵?什麼樣的激勵才能持續激發員工的激情和鬥志?
以下,Enjoy:
作者:胡浩
來源: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摘編自《 将戰略落地 》,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有一個關于迪士尼創始人沃爾特的故事。
一個小男孩曾問迪士尼公司創始人沃爾特:“你是畫米老鼠的嗎?”
沃爾特回答:“不,畫米老鼠的不是我。”
小男孩又問:“米老鼠裡的那些笑話和點子都是你想出來的嗎?”
沃爾特答道:“不是,這些也不是我做的。”
小男孩越來越不解,繼續追問道:“我很想知道你究竟做些什麼工作呢?”
沃爾特笑了笑回答說:“我就像一隻小蜜蜂,從迪士尼工廠的一角飛到另一角,采集花粉,給每個人打打氣,我想這就是我的工作。”
沃爾特的回答其實恰恰說出了企業領導的工作實質—激勵。
我堅信一點:充分引導和利用人的内在,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
作為管理者,必須要思考的是:你所提供的“激勵”,是短暫的一瞬間,還是有持續效應的?是表面的,還是直指人心的?是為了驅使員工為你幹活,還是為了讓他們明白自己績效的意義?
弗雷德裡克·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很早就給出明确的指導,他認為“隻有激勵因素才能夠給人們帶來滿意感,而保健因素隻能消除人們的不滿,但不會帶來滿意感”。
保健因素指的是公司政策、管理措施、人際關系、工作條件、工資、福利等,當這些因素惡化到人們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時,就會産生對工作的不滿意。
但要注意的是,當人們認為這些因素很好時,它隻是消除了不滿意,并不會産生積極的态度,而是處于一種既不是滿意,也不是不滿意的中性狀态。
那些能帶來積極态度、滿意和激勵作用的因素就叫作“激勵因素”,包括成就、賞識、挑戰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責任,以及成長和發展的機會,如果這些因素具備了,就能對人們産生更大的激勵。
領導者們很苦惱,甚至有人說都快貼着笑臉來讓員工承擔某項工作了,可他們還是缺乏動力!好像什麼手段都使盡了,卻難以鼓舞人心。
其實領導者們往往不是在激勵,而是在計算投入産出。
如果漲薪10%,他會不會把這個項目承擔到底,而不會離職呢?
與下屬做一次溝通,他應該能體會到重視,然後好好工作吧?
公開表揚,他應該能感受到認可,把工作做得更好!
給他這個職位,并且展現上升通道,他應該比外聘者更能勝任,但成本要低30%…………
以上這些問題的考量無可厚非,但實質上屬于領導者的“算計”而非“激勵”!
馬圖雅諾在《正念領導力》一書中提道:激勵的本質,在于将每個人真實的自我、價值觀、為人準則融合在一起,并且通過事件的完成,最終實現對自我人性的欣賞。
一個關于通用磨坊食品公司的案例,很完美地诠釋了“激勵的本質”。
公司收到了一些孩子父母寫來的信件,他們期望能生産不含麸質的麥片與蛋糕粉,因為麸質敏感型的孩子是不能吃多數由谷物制作的食品的,包括麥片、餅幹、生日蛋糕。
你能想象一個七歲的孩子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擁有生日蛋糕,或者不能在校園分享日帶去紙杯蛋糕和果仁巧克力餅幹嗎?
通用磨坊食品公司專門成立了一個小組來研究這個問題,他們覺得應該幫助父母減輕這些孩子被當作“異類”的羞恥感,最終推出了第一條無麸質奇克斯麥片生産線,用這種特殊的方式打動了消費者。
很多父母紛紛寫信表達謝意,有位母親詳細描述了這樣的場景:早晨兒子用餐時,發現自己的位置上有一碗麥片,以為是給姐姐的,于是很生氣地看着母親說:媽媽,你不知道我不能吃麥片嗎?我跟别的孩子不一樣。
他默默地坐到角落去,母親告訴他:這就是你的麥片,你可以吃。
孩子不相信,繼續問是否真的給自己吃?母親認真地說是的,孩子瞬間喜出望外,叫道:“我終于可以吃麥片了,我跟其他孩子一樣啊!”
其實并非孩子有多愛吃麥片,隻是不能吃麥片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異類”,他也不懂什麼是麸質過敏,現在可以吃麥片仿佛給他的生活開了一扇窗。
很多類似的信件從各地寄來,在公司裡被員工們分享和讨論着,這一年下來公司的盈利居然實現了翻倍,但并不是不含麸質麥片産品帶來的,而是團隊找到了真正激勵自己的方式:幫助更多的人變得快樂,這讓他們更有幹勁。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找到工作的意義,是至高無上的激勵!
首先應該是從領導者開始改變,格局、價值觀、責任感,決定了激勵效果。掌握激勵的本質,能夠幫助領導者帶領團隊成員面對更多的挑戰和困難,不管戰略目标有多麼高、多麼遠,都始終能堅定走下去。
我們要相信,絕大多數人希望找到自己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意義,而這需要通過工作來實現,這也是領導者真正要去引領員工發現的。
本文為“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首發,摘編自《将戰略落地》,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轉載請與我們聯系取得授權。
【延伸閱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