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年的時間,榮耀數字系列已經完成兩代更新。
榮耀 50 和榮耀 60 系列的定位變得明晰,一是與旗艦 Magic 系列拉開差距,二是開始主攻潮流設計與 Vlog 視頻影像領域。
簡單說,榮耀的數字系列開始注重年輕群體的喜好,配合 Magic 系列足以讓榮耀産品覆蓋到更廣的人群。
随着市場份額的大幅提升,榮耀數字系列的「超大杯」回歸,目的同樣明确,是面向中高端市場的細分。
在體驗榮耀 50 Pro 和榮耀 60 Pro 時,我更傾向于它們是一個例行的升級和增強,而這次滿配的榮耀 70 系列,則妥妥的是「全新換代升級」。
升級的點主要在于首發 IMX800 大底傳感器,Magic 系列的 HONOR Image Engine 計算影像平台首次加持數字系列,以及聯發科天玑 9000 旗艦芯片的配置。
如此,榮耀 70 Pro 超大杯的出現,讓榮耀數字系列的亮點不僅限于潮流的設計和 Vlog 的獨特功能,而更像是一款「全面」的旗艦産品。
一年兩更,厘清産品線定位,守好中高端市場之後,再次回歸中杯、大杯和超大杯的「組合」,讓榮耀數字系列開始了新周期的「攻城略地」。
首發 IMX800 大底傳感器站在「計算攝影」十字路口,廠商們更熱衷于對圖像算法的演進,而把傳感器的更叠放在次級需求。
近年不少的産品,多是以舊傳感器配合新算法,更多的是在影調和速度上下功力。
▲ 圖像傳感器.
但「大底傳感器」帶來的物理級優勢,很難用算法完全演算出來,比如物理級虛化,進光量,信噪比等等。
相對來說,大底傳感器與優秀的圖像算法同樣重要。在影像上,現在仍未到算法決定一切的時間點,傳感器的物理優勢像是基本功,而算法就是「錦上添花」。
榮耀 70 Pro 便是如此的一個組合,主攝上全系首發了索尼 IMX800,它擁有 5400 萬像素,和 1/1.49 英寸面積,支持「四合一」像素,等效 2μm 大像素尺寸。
為了能讓榮耀 70 Pro 能夠充分發揮出 IMX800 傳感器的實力,榮耀數字系列也首次加持了原本 Magic 旗艦系列的 HONOR Image Engine 計算影像平台。
HIE 計算影像平台,簡單來說是直接從 RAW 域處理信息,而非是傳統的 YUV 域,相對來說能夠獲得更好的直出畫質。
除了主攝,榮耀 70 全系還配備了一枚 5000 萬像素的超廣角微距鏡頭(約為 13mm 焦距),作為超大杯的榮耀 70 Pro 還擁有一枚 800 萬像素的 3 倍中長焦鏡頭(約為 79mm 焦距)。
其中,3 倍中長焦鏡頭還配有 OIS 光學防抖,為的就是在弱光條件下的成片率。
實際之中,這三枚鏡頭足夠覆蓋幾乎 90% 的拍攝題材,至于更遠的場景,倘若降低一下需求,10 倍的裁切依舊足以分享到社交網絡。
▲ 主攝.
▲ 10 倍混合變焦.
榮耀 70 Pro 影像系統的三焦段配置和規格在同等級,甚至與更高定位的旗艦對比的話,仍不處于下風,甚至還有些優勢。
回歸到實際體驗之中,對于普通用戶來說,它依然能夠完成随手出片的任務,而對于一些進階或者發燒級用戶來說,它也是一個合适的創作工具。
5000 萬像素的超廣角還兼顧着「微距」功能,當榮耀 70 Pro 判斷出與物體較近時,會自動切換,并輔以提示,這不稀奇。
但,在提示的同時,還會給予「取消」選項,給予一個「選擇權」,而不會煩惱于 AI 過渡幹預拍攝。
▲ 主攝.
▲ 3 倍中長焦.
▲ 主攝.
▲ 3 倍中長焦.
▲ 超廣角微距.
整體上,榮耀 70 Pro 靜态上的影調偏向于「嚴肅」,更偏向于真實的色彩,十分耐看。
▲ 室内弱光下,主攝.
▲ 傍晚 3 倍中長焦對日落的色彩把控很沉穩.
▲ 主攝.
▲ 極限弱光下的主攝,純淨度很高.
從榮耀 50 系列開始,Vlog 便是榮耀數字系列一直主打的功能,不同于 Magic 系列主打的專業視頻功能,Vlog 更偏向于普通用戶的日常記錄。
因此,方便的随手記錄,一直是榮耀數字系列 Vlog 功能更新的大方向。榮耀 50 系列帶來了「三攝同錄」,而榮耀 60 系列則引入了「隔空手勢」,榮耀 70 系列解決的是如何鎖定主角的痛點。
榮耀 70 Pro 的 Vlog 主角模式,其實也算是多鏡同錄的原理,這算是榮耀首創了一錄雙得。一次拍攝會生成兩個片段,一個是普通視角,另一個則是通過 AI 人像算法,将人物追焦并居中,以便于後期剪輯時進行靈活的選擇,且支持雙高清、雙美顔、雙防抖。
▲ 人群之中,依然能夠跟蹤所選定的人臉.
實際之中,Vlog 主角模式下,人像的識别十分準确,即使裁切至 2 倍或者超廣角之下,仍能識别并生成與之相配的視頻。
如上文所言,榮耀數字系列的 Vlog 功能十分豐富,足以完成對日常場景的記錄,并大大簡化 Vlog 拍攝和創作的門檻,這也與此前的靜态照片類似,通過低門檻來讓更多的用戶參與進來,進而快速的向大衆普及。
▲ CMOS 大底的優勢,物理級虛化.
榮耀數字系列在靜态影像上保持着清醒的頭腦,物理與算法一同進化,帶來的是不輸主流甚至旗艦産品的影像力。
在動态視頻領域,在硬件性能提升的同時,也再不斷地在思考和解決普通人拍攝 Vlog 的痛點,同樣有着相當清晰的方向。
天玑 9000 配合 Turbo X 技術,效果如何?榮耀 50 系列和榮耀 60 系列并沒有 Pro 的超大杯,它們更傾向于中高端市場,因而搭載的是高通骁龍 7 系中高端 SoC。
到了不止于「中高端」市場的榮耀 70 系列,在其超大杯榮耀 70 Pro 上,用上了旗艦級的天玑 9000 SoC。
聯發科天玑 9000 可以說是 2022 年上半年綜合實力最為強勁的旗艦 SoC。相對來說它有着更好的能效比,中低負載,持久度好一些,而高負載下,則有着足夠的性能釋放。
這也與榮耀 70 Pro 的實際體驗較為一緻。另外,不止于配備旗艦級 SoC,榮耀 70 Pro 還有着 Turbo X 技術的加持,包括系統的 OS Turbo X 與 GPU Turbo X,無論是日常使用,還是需要極緻性能的場景,均有着針對性的優化。
榮耀 70 系列中,大杯和超大杯搭載的是聯發科平台,而中杯則是高通平台,在 Turbo X 技術的加持之下,雙平台均進行了深度調教,最終呈現出較為一緻的使用體驗。
在《原神》之中,開啟性能模式後,全程很少看到卡頓,更多的情況是貼圖增多以及野怪刷新的時間點,幀率才會出現明顯的下降。
在刷圖的過程中, 榮耀 70 Pro 的發熱集中在攝像頭右側,也就是 SoC 的位置,但在橫向握持時,手指很少會觸碰,而長時間接觸的邊框溫升則處于可以接受的範圍内。
而壓力負載較輕的《王者榮耀》中,關閉性能模式,依然能夠在長時間的糜戰中,獲得接近 120fps 滿幀的成績。
▲ 出現較大波動處,多是「死亡」,以及新一局的載入等待,對局中穩定性很高.
更為關鍵的是,在極高幀率下,榮耀 70 Pro 屏幕的渲染效果要更好一些,簡單來說就是峽谷、英雄的線條和色彩更生動、更細膩,相對來說,有着一眼的差距。
除此之外,在搭配上旗艦級 SoC 之後,榮耀 70 Pro 也在積極的适配更多主流手遊的高幀率模式,比如說《和平精英》、《英雄聯盟》等都将會後續提供 90fps 的選項。
似乎今後的榮耀數字系列也足以有潛力變成一款主打「性能」的電競手機。
抛開遊戲場景,日常使用中,榮耀 70 Pro 系統的流暢度也由于 Turbo X 的加持,有着一定的優勢。
在頻繁的微信信息推送情況下,榮耀 70 Pro 在多個群組切換過程中,幾乎沒有卡頓,而且操控十分跟手。以及 Magic UI 6 在動畫上,也沒有過多的冗餘和拖泥帶水。
榮耀 70 Pro 内置了 4500mAh 電池,配合天玑 9000 SoC 的高能效以及 Turbo X 技術的優化,足以完成一天的續航(亮屏 4 小時)。
另外,榮耀 70 Pro 标配的 100W 快充功率,也足以在很短的時間内快速補能。值得驚喜的是,榮耀 70 Pro 的 100W 充電頭也做了小型化處理,甚至比 100W 的 GaN 還要輕巧一些,随身攜帶也不會有額外的負擔。
▲ 左:100W GaN 充電頭,右:榮耀 100W 充電頭.
以往來說,榮耀的數字系列的系統和性能都有着較為一緻的表現和體驗,但在榮耀 70 Pro 上,卻表現出了與旗艦相同的水準,這部分可能是由于天玑 9000 SoC 的運用,但歸根到底,我更笃信它是由于 Turbo X 技術深度調優所帶來的結果。
「光線」設計理念,讓機身辨識度拉滿榮耀數字系列外觀最大的特色并非是「四曲面」的機身設計,而是「光線」設計理念。
光線設計理念,其實很好理解,就是利用不同角度的光線呈現出不同顔色、條紋的後蓋。這則榮耀數字系列的設計理念,一直從榮耀 50 系列延續到現在的榮耀 70 系列。
▲ 榮耀 60 Pro.
相應的,其工藝的複雜程度,以及呈現方式都在随着産品的更叠而增加。榮耀 50 系列可能隻是相同色彩間的變幻,而到了榮耀 60 系列,則把漸變與水晶鑽彩工藝結合起來。
榮耀 70 系列同樣運用了兩種工藝的疊加,但相對于榮耀 60,後背的變幻有了幾分規律,加入了菱格紋理與星空點綴。
手感上,榮耀 70 Pro 更為細膩,不易留下指紋,視覺上,明暗交織的菱格紋理在不同角度下有着不同的呈現方式,而整個後蓋在光線的變化下,也會呈現出七色的光芒。
整體複雜而有序,相對來說,個性化更強的同時,也變得沉穩内斂。
除了後蓋工藝,榮耀 70 Pro 的攝像頭模組也有了新的設計風格,不再是「雙戒環」,而是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點複雜度,引入了「扇形」對稱,三枚鏡頭與閃光燈位列其中。
但榮耀 70 Pro 又弱化了戒環元素,攝像頭模組呈現上也變得「簡約」了。
倘若說,榮耀 60 系列的外觀有那麼一點「女性化」的話,榮耀 70 系列則回歸到了中性風格,設計語言上也變得精細和老練。
配合上榮耀經典的「四曲面」機身設計,使得榮耀 70 Pro 的精緻感更足,源自于經典風格,又加入了一些創新,引入了全對稱四曲面設計。可以說是在設計上,進行了一次自我升級和革新。
除了後蓋,榮耀 70 Pro 正面與前作差距不大,仍然是中置打孔屏,屏幕尺寸維持在 6.78 英寸「鑽排」OLED 屏幕,分辨率為 2652×1200,ppi 來到 429,字體和 UI 在觀感上足夠細膩。
同時,這塊屏幕也支持 100% P3 色域與 10.7 億色的顯示,并且得到 HDR10 認證,配合上雙揚聲器,影音體驗也維持了一貫的水準。
機身中框仍然保持平衡,機身正面與背面都有着對稱的 58° 弧度,視覺、觸覺上都有着相同的觀感和手感。
到了榮耀 70 系列這代,榮耀并沒有停下對設計風格、工藝水準以及對于「美感」的思考和創新,依然在探索獨特的潮流設計。
不到兩年,榮耀數字系列的設計風格正在不斷地精進,對于美感的表達,也從簡單的漸變升級到「光線」設計理念,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更叠和自我刷新。而它所呈現的設計風格也正逐步成為榮耀數字系列的一張美學「名片」。
榮耀數字系列新征程的開始在形容榮耀 60 Pro 時,我覺得它更偏向于感性層面,專注于美學設計層面和 Vlog 體驗。
也是彼時榮耀數字系列的兩個「專一」,的确,聚焦美學和潮流,已經 Vlog 這種新生代的需求,能夠快速的讓它切中年輕群體的需求。
市場是多樣化的,需求也是如此,憑借着精準的定位,讓榮耀前兩代數字系列迅速獲得了相應用戶群體的青睐。
但在這兩大需求之外,則是榮耀數字系列還未觸及到的市場,也是所謂「新征程」的主要發力點。
榮耀 70 系列在堅持美型設計和擴充 Vlog 功能的同時,與旗艦看齊的硬件規格,讓它的競争力也開始偏向了理性層面。
旗艦級的芯片,以及 IMX800 新傳感器的首發,讓超大杯的榮耀 70 Pro 的定位變得更加「複合」。
它可以面向追求美學設計,需要良好 Vlog 功能的年輕人群,也可以提供高性能, 綜合影像力的産品表現。
為此,在引入更高規格硬件的同時,也引入了 HONOR Image Engine 計算影像平台和 Turbo X 技術,綜合體驗凸顯。
洞察年輕人的需求,是榮耀數字系列一貫的追求,榮耀 50、60 系列把握了 Vlog 創作的大潮流,而新一代的榮耀 70 系列則開始走向「全面」。
榮耀 70 系列在打造行業美學标杆目标持續前進的同時,也開始朝着新需求出發,帶來了更好的性能體驗和靜态影像表現。
它既是榮耀數字系列的變革,也是新征程的開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