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彭景、楊燕《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濕熱蘊脾證療效觀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腸胃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為80%以上,中國腸胃病的患者約有1.3億,其中慢性胃炎的發病率為35%。
慢性胃炎的臨床表現主要以胃黏膜水腫、黏膜糜爛以及充血等情況為主,并且伴随惡心、嘔吐、食欲不佳、胃痛等情況發生。常規的西醫以四聯療法為主,雖然病情可緩解,但是複發幾率比較大。
中醫方面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的濕熱蘊脾證具有不錯的效果,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中醫對慢性胃炎的治療。
慢性胃炎也是現代醫學的稱謂,中醫上屬于“胃脘痛”“痞滿”範疇的範疇,主症為上腹痞滿、胃脘痛、大便溏膩;次症為惡心嘔吐、精神不佳、食少納呆。
中醫治療方劑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組成:用半夏、黨參、黃芩、香附、大棗、黃連、幹姜、木香、藿香、槟榔、佛手、甘草。
半夏
随證加減:如果舌苔滑膩加茯苓、白豆蔻;
胃反酸加烏賊骨、煅瓦楞子、白及;
食量減少加麥芽、谷芽;
胃黏膜糜爛加丹皮;
腸胃作響加萊菔子、枳實。
每日1劑,早晚分3次服用,持續治療1個月。
治療後胃脘痛消失,陽性體質明顯好轉,胃痛、食欲不佳、惡心嘔吐等症狀明顯好轉。
幽門螺旋杆菌
現代醫學認為,慢性胃炎主要是由幽門螺旋杆菌引起,定植于胃黏膜胃小凹中,是多種消化系統疾病的誘因;如果幽門螺旋杆菌得不到徹底根除,那麼它将會繼續攜帶、感染,而且無法自愈。
中國傳統醫學則把慢性胃炎歸結于“胃脘痛”“痞滿”的範疇,其發病原因為外感濕熱之邪。誘發原因有,經常吃肥膩、甘甜的食物,過度飲酒,飲食不規律等,從而造成脾胃失調、氣機紊亂,肝氣疏洩不通最終導緻體内濕熱郁結于肺。
針對于此,中醫的治療思路為祛濕除熱,調節氣機,理氣和胃。
傷寒論
半夏瀉心湯是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一個比較經典的方子,其方寒熱平調,消痞散結。
方解:方中半夏可除痞散結、和胃降逆,與幹姜配伍可除中焦之濕、益氣補中;香附起到疏肝理氣的重要作用;黨參與大棗的配伍不僅可以抵消黃連、黃岑的傷陽苦寒,同時又能制約半夏、幹姜的傷陰辛熱,可補中焦的虛弱,祛邪扶正、化濕健脾;甘草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諸藥合用可和中理氣、除痞散結、祛濕除熱,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注:以上案例僅作參考!本文為日常科普使用,文中涉及的方劑不作為具體用藥指導,如有類似症狀需在專業醫師辨證下指導使用,不可盲目使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