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真正在乎你的人會不回你的消息嗎

真正在乎你的人會不回你的消息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3 05:23:15

“不知道 不明瞭 不想要 為什麼 我的心 明明是想靠近 卻孤單到黎明”

“不打擾 是我的溫柔”——

真正在乎你的人會不回你的消息嗎(喜歡說沒事不用回我)1

一個好友給我發來她的聊天記錄截圖,她終于給喜歡了很久的心動男孩表白了。我正想問她對方怎麼回,她又向我發來了:

真正在乎你的人會不回你的消息嗎(喜歡說沒事不用回我)2

但事實上,她并沒有發什麼表情包,而是追加了一句:

真正在乎你的人會不回你的消息嗎(喜歡說沒事不用回我)3

看到這樣的截圖,我一時無語。決定為這個朋友寫一篇文章。

你也是我朋友這樣的人嗎?表面上說沒事,其實腦内小劇場很活躍。對于互動對象的真實态度,你明明是在等待中忐忑不安,卻表現得毫不在意。

這種複雜的心情讓你在關系中備受煎熬,但下一次,你還是忍不住回了那句“沒事,不用回我”。為什麼會這樣?

來看今天的文章。

真正在乎你的人會不回你的消息嗎(喜歡說沒事不用回我)4

真正在乎你的人會不回你的消息嗎(喜歡說沒事不用回我)5

衆所周知,“沒事,不用回我”這樣的話,不會出現在我們面對面交流的情況下。

John Suler博士指出,随着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人際互動越來越多以線上文本交流實現。我們必須承認:人們進入了一個文本關系時代。

在文本關系特有的延遲反應中,對方可能不會即時回複你。失去了即時反饋的人際互動,很可能會對人們持續表達的意向産生影響。

這就相當于在面對面的時候,一個人說完,另一個人的回複被“暫停”了。一方面,我們自己會傾向更情緒化的沖動表達。另一方面,我們也想逃避來自對方同樣私人和情緒化的消息,來讓自己感到安全。

在線臨床心理咨詢師Kali Munro把這種現象稱為“情緒肇事逃逸”

比如,你扔下一句“我喜歡你”或“我生氣了”,輕易地把情緒撞向對方,留下一句“沒事,不用回我”,匆忙掩蓋情緒,離開“事故現場”。

抛開互聯網這個情境,當我們不停地想着“ta會不會回我”、“ta什麼時候才會回我”,這些無法停止的腦内小劇場其實是“侵入性想法”

有些想法我們不想要,但還會無緣無故浮現在我們腦海中,且難以擺脫。這是一種正常現象。研究顯示,94%的人每天都會或多或少地體驗到侵入性想法。

但是,當侵入性想法變成一種癡迷性的念頭時,就會對我們造成損害,主要體現在對我們的正常功能産生負面影響。

在我朋友這裡,不斷猜測對方會不會回複,就是一種癡迷性的侵入性念頭,讓她在這段時間裡喪失了做一切其他事情的動力。

每個人對于“認知閉合”的需求不同,所謂認知閉合,指的是趕緊對眼前不确定的場景下一個定論,從而讓自己停止猜測。

我這個朋友對于認知閉合的需求就很高,因此當這樣入侵性的念頭出現的時候,她需要主動做一些事情,讓眼前不确定的局面變成确定無疑的,從而結束侵入性念頭對自己的傷害。她選擇的方式就是主動說“沒事,不用回我了”。

但有時,我們刻意不回複消息,是想向對方釋放一種“我喜歡你,但你不是我生活的全部”的信息,從而提升對ta的吸引力。“Play hard to get”真的有用嗎?

真正在乎你的人會不回你的消息嗎(喜歡說沒事不用回我)6

真正在乎你的人會不回你的消息嗎(喜歡說沒事不用回我)7

1. 恐懼型依戀的人

研究顯示,具有高回避和高焦慮特點的依戀類型與癡迷性想法相關。

在成人依戀類型中,恐懼型依戀的“回避親密”和“焦慮被棄”程度都很高。Ta們期待但又恐懼親密,這種矛盾的心态驅使ta們在親密關系中想主動靠近,但又害怕被拒絕和欺騙,所以還是不願與人親近。

所以即使對方回複積極詢問,擰巴的ta們還是會堅持說着“沒事”。

2. 無法忍受不确定的人

Freeston等人提出了“無法容忍不确定的程度”的概念。它影響着“不确定”和“擔心/焦慮”之間的相互關系,被用來衡量我們對不确定的容忍度。

對于IU高的人群,ta們對不确定的容忍度較低,更容易感到焦慮。Ta們會腦補出很多可能性,比如“ta不喜歡我了”、“ta想和我保持距離”等等讓自己産生威脅感的猜測。

在這種想象中的危險情形下,ta們會強烈渴望尋求确定性的答案,因此更傾向說出“沒事,不用回我”。從某種程度上,ta們暫時給自己制造了一種“不回“的确定性,來抵抗千萬種的不确定性。

真正在乎你的人會不回你的消息嗎(喜歡說沒事不用回我)8

你企圖在關系中主動支配自己被遺棄的狀态。

如果對方不回,你就相當于陷入了被遺棄的狀态。

Claudia Black博士認為,情感上的遺棄常源于童年時期,一個孩子的情感需求常被父母忽略或拒絕。

那麼,面對被遺棄,孩子能怎麼辦呢?

弗洛伊德觀察到18個月大的孫子會玩“fort/da遊戲”:母親不在時,孫子拿着用細線拴着的木軸,把木軸扔出去直到看不見的時候喊着“fort”(德語意為“去/不見/消失”),然後拉回來時興高采烈地喊“da”(德語意為“來/在那兒”)。

兒童通過重演這個消失與複現的遊戲,象征着自己在與母親被動的關系中占據主動,以此補償母親缺席時自己被遺棄的焦慮。

當人們在關系的擺蕩中說出“沒事,不用回我”,就好比孩子扔出了那個木軸。這樣一來,我們好像掌握了一種主動性:即使面臨對方不回複的現實,也是因為我們主動先說了不用回。

于是,被遺棄不再像童年時那樣讓人無能為力;我們重獲了一種嘗試找回主動權的可能。

真正在乎你的人會不回你的消息嗎(喜歡說沒事不用回我)9

真正在乎你的人會不回你的消息嗎(喜歡說沒事不用回我)10

1. 應對侵入性想法

很多時候,這句“沒事”是說給自己聽的。我們以為說完就不會再想,結果那些想法卻更頑固了。比如,我告訴你,不要去想一隻白色的熊。相信你腦海中已經浮現了白熊的樣子。

這就是Daniel Wegner 根據“白熊實驗”提出的“諷刺進程理論”:你越是壓抑某個想法,它就越會冒出來。

因此,首先不要試圖對抗或避免它,或許你可以嘗試以下兩種方法:

  • 給想法創造空間距離:

“我正在想的是______。”然後把你的想法填入那個空缺,比如“我正在想‘ta會回我嗎’。”

這樣的過程最好是通過書寫和朗讀進行,你會發現你成為了自己想法的觀察者而不是參與者,與想法騰出了一點空間和距離,原來想法也不過是一些詞句而已。

  • 挑戰想法的真實性:

試着挑戰你想法的真實性,尤其是那些消極想法,比如“ta不回我是因為讨厭我”。你找得到客觀證據來證實這個想法嗎?

如果很難找到,你可以根據事實開始調整你的想法,比如“ta正在工作,所以不回我可能是在忙”。

2. 練習真實的自我表達

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嘴上說着“沒事”,心裡卻暗潮洶湧,那麼你可能不太擅長真實的自我表達。這樣的窘境可能會影響你進行有效的人際溝通。

其實,自我表達能力是可以通過練習提升的,以下是鍛煉自我表達能力的5元素表單,你可以随時進行練習:

真正在乎你的人會不回你的消息嗎(喜歡說沒事不用回我)11

真正在乎你的人會不回你的消息嗎(喜歡說沒事不用回我)12

自身體驗的5元素

過去式或現在式

時間

運用“我”作為主語的5種信息,幫别人更好地了解我

1.我看到/聽到/做出/想起/什麼行動/事件/感覺?(不含評價的事實)

我看到/聽到/作出/想起…

從過去到現在

2.我對那些行為或事件有什麼樣的情緒?(開心、悲傷、焦慮、沮喪、驕傲、遺憾、羞愧、感激等情緒)

我感覺…

3.我的什麼解釋/評價/想法/希望/需求/幻想喚起和支撐我的感覺?

因為我…

4.現在,我想要什麼行動/信息/讨論/幫助/承諾?

現在,我想要…(可實行的)

從現在到未來

5.我認為該行動/讨論/信息/承諾會帶來什麼樣的積極結果/自我實現?

…這樣我就可以…這樣我們就可以…為了我/我們…

真正在乎你的人會不回你的消息嗎(喜歡說沒事不用回我)13

最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段子:

當你問别人“你沒事吧?”别人回答“我沒事”,其實是有事。

而當你問“沒事吧?”别人一臉懵地回答“什麼?”那才是真的沒事。

希望你在人際互動中,能以真實的自我與外界互動。既不過分依賴對方以獲取安全感,也無需遠離他人來掩飾自己的焦慮,獲得屬于你的人際關系中的平衡。

今日互動:你有沒有過這樣一條沒能等到回應的消息呢?現在的你又想對ta說些什麼?在留言區說出你的故事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