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從自我認知角度進行自我分析

從自我認知角度進行自我分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7 15:47:25

“認識你自己”,意味着一個人不是單純活在直覺裡,而是要與自己拉開一點距離,從自己之外來審視自己,包括自己的欲望和情感。自我覺察是一個相對複雜的概念,自我覺察不僅是自己看自己的此時此刻的“狀态”,更涉及一個人在其文化背景熏陶、社會變遷的影響、家庭的結構與家人互動模式、個人遺傳特質等因素與此交互影響的結果,更能對一個人的情緒、行為、信念、價值觀等等方面有深入與完整的了解。它的核心定義為一種清晰地認識自我的意願和能力。這種意願和能力包括了解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别人眼中的我們是怎樣的。

榮格說:“你的潛意識會指示你的人生,而你稱其為命運,除非你能意識到你的潛意識。”這個“意識到你的潛意識”其實就是自我覺察,而自我覺察是自我成長的第一步。自我覺察的最高境界便是“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一. 提升自我覺察和自我認知7個方法

1. 對自我價值觀的覺察—關鍵詞“價值觀”

這是認知自己的價值觀、人生方向和目标,認知自己的性格特征,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察覺自我情緒變化和原因,就是你需要明了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這套價值觀既能幫我們定義自己想成為的的樣子,也為對自己行為的評估提供标準。

2. 對自我興趣和熱情的覺察—關鍵詞“興趣”“熱情”

了解到自己在那些方面,做那些事情有興趣、有熱情,有意願去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即明白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是什麼?找到自己的熱愛和興趣點也是對自己生命的一個探索的過程,自知的人會不斷尋覓它,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你會越來越接近自己,回過頭來看你會發現所謂職業規劃僅此而已。

3. 對自我抱負的覺察—關鍵詞“抱負”

意思是遠大的志向、理想。抱負與目标、成就是不同的。我們通常會在目标達成後感到失落,僅有目标并不能通向真正的洞察。比起問自己“我想達成什麼?”更好的問題是“我想從生活中獲得些什麼?”,它指向的是一種遠大的志向,所以抱負是持續的,它可以每天在你醒來再次感覺到被它激勵。

4. 對自己與環境匹配度的覺察—關鍵詞“環境”

在U型理論中有一個概念叫“社會場域”,是指引發集體行為的溝通、群體、組織和系統之間的關系結構,揭示了在人任何環境中,都會有很多眼睛看不到的内容,可是身體卻完全可以體會到的部分,這就需要我們用自己的身體感知環境的能力。

5. 對自己行為模式的覺察—關鍵詞“模式”

行為模式是人類從大量實際行為中概括出來作為行為的理論抽象、基本框架或标準。它是具有一種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持續性和一緻性的思考、感受和行為模式。

6. 對自我反應的覺察—關鍵詞“反應”

這裡說的是内在反應,人們在各種情境下思想,情感和行為上會有不同的反應。比如,我在有壓力時會産生對别人的評判和指責,會變得暴躁,那這些就都是我在高壓下的反應。區别在于當你能夠覺察到當下你自己的狀态就會知道自己是在指責和暴躁中。

7. 對自我影響力的覺察—關鍵詞“影響力”

影響力是用一種别人所樂于接受的方式,改變他人的思想和行動的能力。影響力又被解釋為戰略影響、印象管理、善于表現的能力、目标的說服力以及合作的影響力等。每個人的行為都會有意無意地給他人造成影響。明白自己行為對他人的影響力,這也是自我覺察的标志之一。


二. 為什麼自我察覺這麼難?

在洞察自己的路上,有三種我們可能會遇到的“路障”。Tasha将它們稱為自我覺察的2大盲區

1. 認知盲區

我們通常對自己的表現和能力的評估并不準确,容易被一種“自上而下的思維模式”所限制。在一系列的研究中,他們發現我們對于自己能力的認識,并不是基于實際表現或過去的經驗,而是更多來自于一種沒有事實依據的、關于自身能力的信念。比如,研究中相信自己地理很好的志願者認為他們能在地理測驗中表現得十分出色,但結果這些人大都分數平平,并未證實他們的預判。

2. 情緒盲區

“你這段時間開心嗎?“——面對這個問題,你會以當下的感受或者直覺給出一個答案,還是認真回顧這段時間發生的事,作出一個較為準确的判斷呢?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是後者。但事實上,我們的大腦通常會選擇最不費力氣的方式來回答問題。懶惰的大腦在人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悄悄将題目替換成不費腦筋的另一個版本:“你此刻開心嗎?”但被大腦“愚弄”了的參與研究的志願者們卻堅持認為自己是在對這一段時間的幸福感作出評價。可見,我們有時對自己的真實感受也一無所知。

從自我認知角度進行自我分析(提升自我覺察和自我認知7個方法)1

三. 到底該如何加深對自己的了解?

自我覺察是一項可以被習得和提升的技能。了解自己的第一步,就是作出一個決定:去質疑自己關于自己的種種預設,去積極考證我們在他人眼中的樣子,去帶着一種積極的思維接納自我的态度追求真實。簡而言之,就是有變得更勇敢,但也更睿智的決心。


提升内部自我覺察的方法:

1. 練習正念(mindfulness),幫你了解當下的自我

正念的核心在于“對當下進行覺察”:放棄過度思考,讓自己放松,去體會當下,全然接受當下經曆的一切。和我們上文提到的多問“是什麼”,少問“為什麼”類似,正念強調的也是去覺察你現在想的、感受到的、做的是什麼,但不去評判。推薦大家閱讀《正念覺察》這本書,詳細講述什麼是正念,以及如何練習正念的。

哈佛心理學教授認為,正念的本質是以一種新的方式來看待自己和世界。以旅行為例,當我們到了一個全新陌生的環境,我們會很容易注意到自己身上和這個世界我們不曾發現的事情——風景,聲音,人——與我們早已習以為常、隻會用一種固定視角看待的日常生活相比。

2. 改變叙事方式,幫助你提升對過去自我的了解

叙事,即我們怎樣講述自己過去的故事,在故事中我們關注了什麼,如何解讀細節,影響着我們的人生态度,也決定了我們如何理解曾經的自己。

自我覺察能力強的人,在講述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時會采用更複雜的叙事方式——他們更願意從不同的觀點來描述這些事情,其中包括對事件的不同的、多樣的解釋。他們在講述一段故事時,往往不會隻給出一個層面的“發生了什麼“,他們會進一步繼續講述在更深層的心理層面上發生了什麼,或者從不同人的立場上來說發生了什麼。

同時,他們也更願意探讨他們在事件發生時所感受到的複雜的,甚至是相悖的各種情緒。這是因為,自知的人接受并尊重事件的複雜性,他們不強求絕對的真實,或者一個簡單、普适的真理。因為那并不存在。


提升外部自我覺察的方法:

1. 360度反饋

為了獲得一個更全面、準确的他人眼中自己的形象,我們需要了解我們生活中各方各面的人對我們的看法:伴侶,朋友,親人,同事……為此,你可以在網上做一份匿名的調查問卷。你可以設計一些具體問題,比如:你認為我是一個懶人嗎?回答是從1-10中選取一個度。這裡強調的一點是必須用數字,而不是文字!

比起需要自己輸出内容的開放式問題,人們更願意回答選擇題;比起是或否的二選一,在一個區間内作出選擇也更加容易。

2. “對”的反饋

雖然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和意見是提高外部自我覺察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所有外界反饋都具有同等的價值——我們需要尋求“對”的反饋。在選擇對象時,我們要避免兩種人:無愛的批評者和無批評的愛人

不難理解,前者就是那種無論我們做什麼都會指責、批評我們的人。例如善妒的同事,或懷恨在心的前任。後者則是無論我們做什麼,都不會批評我們的人。比如堅信“我的兒子/女兒完美無缺”的媽媽,或習慣性讨好的“老好人”。因為這兩類人的反饋帶有過于濃重的主觀色彩,所以對我們提高外部自我覺察沒有幫助。

3. “晚餐桌上的真相”

這是一個需要充足的勇氣的方法,但同時也是一個有望給你的外部自我覺察帶來質的提升,并改變你最重要的人際關系的方法。

顧名思義,你需要邀請一個密友以及一個家庭成員或人生導師共進晚餐。用餐時,你要請他們說出一個讓你最為惱火的地方。可以是你做過的某件事,你的某個特質,等等。當然,在那之前,他們需要知道你這樣做的原因,以及他們有暢所欲言的權利。此外,你不能做出任何帶有攻擊性的回應,而是真誠地傾聽。

你需要知道,“真相”往往比我們想象中還要難以接受。但你付出了多少勇氣,就有機會收獲同等的成長。該方法的提出者教授表示,“和一個人一同剝開面包是件有魔力的事情。一起吃飯是親密的行為,其中蘊含了對對方的信任。因此,這樣的對話适合在桌席間展開,晚飯為最佳。”

認識自己是一件漫長的、足以持續終生的事情。這個過程既是一場探索,又是一種學習。在書中強調,即便是最為自知的人,對自己的覺察也不可能到達100%——因為“自己”不存在一個标準答案;因為我們在變化,也在成長。

但好在,人生很長。在了解自己的旅途中,你不用急,也不用慌。

本文源自第46次微課《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嗎?認識自己的5大誤區和5種方法》

尊重原創,感謝原創,如有侵權,原作者可随時聯系做删除處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