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體中,脾是負責對食物的吸收和運化的。當食物經過胃部的初步消化和研磨,會由脾進行進一步的消化吸收。從而将食物轉化為對人體有用的精微物質,以供人體生命活動的需要。
而一旦脾不能正常運化,就會影響到正常的吸收和消化,身體不能及時地得到營養,便會影響到其他髒腑,容易出現百病叢生的情況,因此中醫常說“脾為後天之本”。
很多朋友出現脾虛的情況,往往沒有分清病因,就習慣性地亂補一通,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今天就給大家詳細講解一下脾虛的五種類型。
一 脾氣虛
脾主升清,隻有脾氣充足,才能把陰陽物質輸送到各部。當脾氣不足,運輸效率變低,輸送不完則會停留在胃和小腸裡,時間一久就會感覺腹脹,胃口變差。還經常伴有氣短乏力,面色枯黃,大便不成形等症狀。
調理建議:通過補氣健脾進行改善,可以選擇人參,黃芪,山藥,蓮子,紅棗等煲湯飲用。
二 脾陽虛
陽氣足能長壽,當脾陽充足,吸收運化也會倍有活力。而當脾陽不足,就會出現小腹發涼,食欲減少,喜歡溫熱的情況,另外容易出現小便清長,大便不成形等症狀。
調理建議:注意補氣升陽,提升體内陽氣,改善脾胃功能。可以用茯苓,白術,幹姜,茴香熬湯飲用。
三 脾陰虛
有陽虛就有陰虛,脾陰虛的人飲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經常不想吃東西,即使有饑餓感,也不太想吃。大便也比較幹燥。
調理建議:可以選擇天冬,麥冬,生地等滋陰降火的中藥煎服。飲食方面盡量以清淡為主。
四 脾虛濕困
脾虛的時間久了,就會導緻運化水濕失常,從而出現水濕重的問題,而水濕又會進一步地妨礙正常的運化。常見的症狀:四肢困重,吃飯沒胃口,口黏,身體輕微浮腫等症狀。
調理建議:這個時候光補氣健脾已經沒有多大作用了。一定要化濕祛濕,所以調理的重點放在健脾化濕祛痰上。可以用薏苡仁,砂仁,豆蔻,赤小豆,白扁豆等熬湯飲用。
五 脾氣下陷
脾氣下陷是脾氣虛的升級版,這個時候就不僅僅是腹脹,還會出現胃下垂,腹部墜脹,脫肛,久瀉不止,頭暈目眩等症狀。
調理建議:需要大補元氣,重用黃芪,茯苓,人參等補氣中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