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7-32草書釋讀26
3.2 地支
地支十二字,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稱十二支。我們來看看這些字的草書寫法。
子
「子」字,篆書課程講到過這個字。我們現在講的這個「子」是十二支第一位,在甲骨文時代,十二支的「子」和子孫的「子」寫法不同。十二支這個「子」字寫起來筆畫繁多,雖然說甲骨文有比較簡單的寫法,但還是麻煩。子孫的「子」簡單多了,就是一個初生兒的樣子,楚簡上的「子」字,基本上就是現在的寫法。但《說文》所收古文「子」,小孩還是有三根頭毛,說明當時有些國家的「子」,猶豫在繁簡之間。到秦小篆才統一為沒頭毛的「子」,這确定了此後的寫法。
「子」字屬于飛帶勢,二級課程31課就講過。它是一個「歹」字形飛帶勢的變化,本來是一橫之下兩撇一捺,但草書中橫、捺經常替換,如「冬」字上面的飛帶勢,可以是兩撇一捺,也可以是兩撇一橫。章草如皇象,最後橫筆雁尾筆勢向上,王羲之、孫過庭收尾筆勢向下。有些作品如《古詩四帖》的「子」,最後一筆是捺還是橫,已經有點分不清楚了。
醜
「醜」字,看甲骨文、金文也是一個手,與我們以前講的「手」不同之處,是強調了手爪,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直接判定:「此實象爪之形,當即古爪字。」後來出現了繁化的現象,但小篆隻是把分散的手爪連起來,變成一豎。秦簡也是用這寫法,隸定後就是現在的「醜」字。注意簡體字用這個「醜」字,替代醜陋的「醜」字,「醜」字本身沒有醜陋的意思,讀古文還是要分開。
「醜」字草化,有兩條途徑:一是照小篆隸定,如秦簡這樣,分筆勢先寫一個刀字形的鈎裹倒筆勢,然後加一橫。在居延漢簡中可以看到這樣的寫法,現在的章草大家王蘧常先生,也是這樣寫。還有一種寫法,改圓轉為方折,分解筆勢,第一勢還是用鈎裹倒筆勢,第二勢是兩橫奮筆勢,這在今草中普遍使用,如王铎這樣寫法。
寅
十二支第三位「寅」字,最早字形好像一支箭,箭頭向上,很像「矢」字,鄭玄說「寅,進也」。寅月就是正月,許慎說「陽氣動,欲上出」,徐锴說「人陽氣上銳而出」,舊說大抵如此。章太炎說:「寅,上象頭,下象脊」,似乎是一個動物,兩邊加了手去抓住。那個頭慢慢訛變為寶蓋頭,兩邊的手變成了「田」字形。
「寅」字草化,上面寶蓋頭是宀頭勢,下面撇捺是交争勢,這都是容易的。餘下就是中間一橫加「田」怎樣草化,最關鍵是省去「田」字中間的十字,隻寫邊框,大緻有三種變化:第一一是類似隸書「口」字寫法,奮筆勢移位一次,居延漢簡中就有這寫法,但實際上比較少用。二是把整個「田」用一橫替代,連同上面一橫組成奮筆勢一開半,居延漢簡也有,明代張瑞圖也是這樣草化。文征明把最後的交争勢,改為羊角勢,這就比較難識了。三是取曲鈎勢,如王世镗、《章草草訣歌》等用此法,這寫法也比較流行,也容易識别。
卯
「卯」字,看甲骨文、金文都是左右對稱的,甲骨文常見「卯幾牛」,王國維認為就是殺幾條牛。《釋诂》:「劉,殺也」,而「卯」古音同「劉」,所以「卯」應為「劉」的假借字。現在殺牛殺豬後,還是把豬牛一分二。有人看了楚簡寫法,認為是兩個人背靠背坐着,但從甲骨文、金文看,實在不大像。一直到漢隸,這個「卯」字寫起來還是使轉不便。王羲之、張旭左邊直接用飛帶勢,右旁取節耳勢,這一來大大方便了,草書也是用這兩個筆勢。
草書「卯」一飛帶一節耳,行、草書都一樣,這是不停地順時針轉圈,寫起來很順手。注意節耳勢的一豎,草書中可以縮短為一點,如董其昌這寫
法,〔但董這字左邊第二撇寫得太直了〕。最後節耳勢這點,不要寫成一短橫,看起來很像「水」字,如懷素寫的「水」。
辰
「辰」字,裘錫圭先生認為「辰」是除草的農具,相當于現在的短柄鋤,不少學者認為是貝殼做的。金文有在下面加了「手」,表示抓住「辰」工作。居延漢簡中有兩種草寫,顯然是從小篆、隸書演化出來的。後來智永的寫法同第一種,下面當「長」字寫。宋徽宗《千字文》寫法類近第二種,但這樣寫很容易和「厄」搞混,不大好。
巳
「巳」字,這個字真書和自己的「己」,已經的「已」差别很小,這種微小的差别,在草書中很難表現,三個字取勢都一樣,看起來幾乎相同,這時候隻好靠上下文意思來分别。當然,你也可以規規矩矩地寫,上一課說到「己」,智永、孫過庭都有跟真書一樣的寫法。
午
「午」字,大多數學者認為「午」就是「杵」的初文,臼杵是非常古老的工具,至今還很普遍。這是我調制顔料的瓷研砵,其實就是小臼杵,可以看到杵頭比較大一點,容易研磨。從甲骨文、金文看,握手處也比較
粗,形成肥筆。上面的肥筆後來演化為撇捺,下面的變成一橫。「午」字草化很簡單,居延漢簡中就可以看到,先寫撇橫瞑人勢,然後寫下面豎橫反十字。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以橫筆結尾可以加雁尾。後世今草雖然沒有雁尾,但也用同樣的筆勢不變。
未
「未」字,最早寫法和「木」字無異,下面是根,上面是枝。《說文》:「未,象木重枝葉也」,枝葉重叠,所以後來加多了一層枝葉,上面變成兩橫。
「未」字草書分筆勢很簡單,先寫兩橫奮筆勢,然後加一個小字形顧盼勢。這顧盼勢的左右兩點,皇象寫得比較高,王羲之把這兩點降低到中間一豎的底部,孫過庭更低,兩點比一豎底部還要低。哪一位好看呢?我以為孫過庭最靈動,皇象最老實。
相近字:
這裡把幾個相近字整理一下:「木」字,象形,上面是樹枝,下面是樹根。草書取群鵲化勢,先寫一橫,順向、反向都可以。「木」字根部加一橫,指事,這是「本」字。草書可看智永,先寫奮筆勢移位,然後豎捺倚人勢。「木」字中間加一橫,指事,這是「朱」,「朱」表示赤心木,樹心為紅色。草書先寫馬樁勢,然後取又字形交争勢。「木」字樹梢加一橫,指事,「末」表示末端。草書先寫奮筆勢,上橫長,下橫短,然後加一個顧盼勢。「木」上枝葉重叠,這是「未」,草書和「末」字寫法一樣,但上橫短,下橫長,有些人寫兩橫一樣長。
申
「申」字,「申」就是「神」的初文,28課講過「神」字,最初字形象閃電。到漢隸才變成現在這樣子,穩定下來。草書寫「申」跟「甲」字一樣取勢,先取鐵圍勢,然後是一個十字勢。
酉
「酉」字,這就是一個酒樽,金文奠定了後來的寫法,影響到小篆和秦簡。金文也有比較複雜的寫法,隻是好看,不實用。楚簡上面加了水,其實就是酒字,和「酒」通用。
「酉」字草化方法有多種,這裡介紹一下:單獨寫「酉」字,先寫一橫兩豎奮筆勢移位,然後取飛帶勢,裹束起來就是「酉」。當作偏旁的時候可以簡單些,如懷素、孫過庭寫的「醉」字,左邊是「酉」,直接用一個飛帶勢替代就可以。「酒」字右旁是「酉」,三點水加一個飛帶。再要簡單就像米芾這樣,但單獨寫「酉」絕對不可以如此。
戌
「戌」字,看字形就是「戊」字中間加一橫,上一課講天幹,講了「戊」和「成」兩個字,「成」是斧頭下面加一豎,這一豎是「丁」字。今天講「戌」,看甲骨文也是斧頭,斧柄上有一斜線,這斜線後來成為一小橫,究竟是什麼還不清楚。跟「戌」非常相近的有「戍」字,「戍」不是斧頭,是人旁有個戈,人拿着戈,守衛的意思。「戊」和「成」草化上次講了,「戍」草字「人」加「戈」就可以,那這「戌」怎樣草化呢?
我們把秦簡和某些漢簡的寫法比較一下:秦簡「戌」,這「戊」中的一小橫靠左寫,漢簡把這一小橫向右移動,和一撇組成筆勢。西晉呂氏磚刻草寫,先取斜置的馬樁勢,然後橫撇屈頭勢。明代文征明也是這樣寫的,最後加一點沒有必要。相比之下,張瑞圖可以算标準草寫,祝允明一橫常常搖腕寫,所以波動大過張瑞圖。文征明寫法偏向于行書,後兩位才是草寫。
亥
「亥」字,據說是一種動物,金文較繁,甲骨較簡。有人說是豕,就是豬,腳上加一小橫指白蹄豬。王充《論衡·物勢》說:「亥,豕也」,但這是漢人的看法,造字者當初怎樣想,尚不能确定。秦簡寫法是照小篆隸定的,這是後來草化的基礎。
可以看到,漢隸和真書「亥」字,都和秦簡寫法相近,整個字可以分成三部分:上面是奮筆勢,其次兩撇連寫,可歸入向背勢,最後是撇捺蟹腳勢,行書中往往寫交争勢,草書撇捺交争勢,可以變成豎橫,即豎筆勢。「亥」字草書還有一個寫法,第一筆寫橫,然後再寫兩撇,其實就是曲鈎勢移位,右旁加一個豎筆勢就完成。
駭
「亥」在一個字的右旁,寫起來比較容易,基本上和單字一樣,如智永、孫過庭、懷素、趙佶「駭」字。這四位取勢小有區别,讀帖時宜加留心。
刻
如果「亥」在左邊,如「刻」字,情況有些不同。看小篆,左邊的「亥」跟單獨寫完全一樣,秦隸、漢隸變化也不大,基本是篆字的隸定。但皇象章草寫法,一開始點橫奮筆勢,下面把漢隸寫法,草化為一個「火」字,這是把撇捺組成人字形,剩下的左右筆畫各為一點。但今草不用火字形,還是和剛才講的寫法一樣,孫過庭比智永簡化了一筆,讀帖時多書空幾次。草書識字不大容易,做學問沒有近路,希望各位多多複習、練習。謝謝。
本節要點:
■自然:地支。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相近字:已己木本朱末戊成戍。
複習思考:
· 該、孩、咳、核、颏、骸,這幾個字草書怎樣寫?
· 柳、聊,草書怎樣寫?
試用草書寫下面詞語〔擴号内不必寫〕:
·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三字經〕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
· 寅吃卯糧。柳暗花明。柳骨顔筋。
· 柳營春試馬,虎帳夜談兵。〔唐人聯語〕
· 晨鐘暮鼓無休時。〔陸遊〕
· 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東坡〕
·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