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北方的雨水節氣

北方的雨水節氣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5 02:02:52

2022年的立秋是在8月7日。立秋之後,北方的就感受到了寒意。

進入秋季後,由夏季的多雨濕熱過渡向秋季少雨幹燥氣候。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随陽氣下沉而逐漸蕭落。秋季最明顯的變化草木的葉子從繁茂的綠色到發黃,并開始落葉,莊稼則開始成熟。

立秋後,北京連續兩天的最高溫度低于30度。

北方的雨水節氣(北方的節氣真是太準了)1

2022年8月北京天氣

未來一周,天氣依然是在30度上下。蘇話說:立了秋,棗核天,熱在中午,涼在早晚。早晚的溫差逐漸加大。“一場秋雨一場寒”。

北方的雨水節氣(北方的節氣真是太準了)2

北京8月份天氣

附:24節氣的節點分布春季

立春:通常在公曆2月3日-5日交節。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着溫暖、生長。立春标志着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

雨水:通常在公曆2月18日-20日交節。雨水的含義是降雨開始,降雨量級多以小雨或毛毛細雨為主。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适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它是農耕文化對于節令的反映。進入雨水節氣,我國北方地區尚未有春天氣息,南方大多數地方則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驚蟄:通常在公曆3月5日-7日交節。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農耕生産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着相當重要的意義,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于自然節令的反映。

春分:通常在公曆3月20日-22日交節。春分這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自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晝開始長于黑夜,南半球與之相反。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征,中國除青藏高原、東北地區、西北地區和華北地區北部外均進入了明媚的春天。

清明:清明節氣從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後第105天,通常在公曆4月4日-6日交節。清明時,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的節氣,這個時節陽光明媚、草木萌動、百花盛開,自然界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谷雨:通常在公曆4月19日—21日交節。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此時降水明顯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降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谷雨與雨水、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于節令的反映。

夏季

立夏:通常在公曆5月5日-7日交節。“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後,日照增加,逐漸升溫,雷雨增多。立夏是标示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小滿:通常在公曆5月20-22日交節。小滿之名,有兩層含義。第一,與氣候降水有關。小滿節氣期間南方的暴雨開始增多,降水頻繁;民諺雲“小滿小滿,江河漸滿”。小滿中的“滿”,指雨水之盈。第二, 與農業小麥有關。在北方地區小滿節氣期間降雨較少甚至無雨,這個“滿”不是指降水,而是指小麥的飽滿程度。

芒種:通常在公曆6月5-7日交節。“芒種”含義是“有芒之谷類作物可種,過此即失效”。這個時節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适宜晚稻等谷類作物種植。

夏至:通常在公曆6月21日-22日交節。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夏至是太陽北行的轉折點。夏至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

小暑:通常在公曆7月6日-8日交節。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但緊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我國多地自小暑起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小暑開始進入伏天。

大暑:通常在公曆7月22日-24日交節。大暑,指炎熱之極。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陽光最猛烈、最炎熱的節氣,“濕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

秋季

立秋:通常在公曆8月7日-9日交節。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瑟成熟。立秋還處在暑熱之中,尚未出暑,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

處暑:通常在公曆8月22日-24日交節。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時至處暑,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副熱帶高壓也向南撤退,暑熱将盡。處暑,已到了高溫天氣“三暑”之“末暑”,氣溫不會異峰突起。

白露:通常在公曆9月7日-9日交節。“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氣增長的重要節氣。由于天氣逐漸轉涼,白晝有陽光尚熱,但傍晚後氣溫便很快下降,晝夜溫差大。時至白露,夏季風逐漸為冬季風所代替,冷空氣轉守為攻,加上太陽直射點南移,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光照強度減弱,地面輻射散熱快,所以溫度下降速度也逐漸加快。

秋分:通常在公曆9月22日-24日交節。秋分,“分”即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晝夜平分外,還有一層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日後,太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晝夜溫差加大,氣溫逐日下降。

寒露:通常在公曆10月8日-9日交節。進入寒露,時有冷空氣南下,晝夜溫差較大,并且秋燥明顯。寒露以後,北方冷空氣已有一定勢力,我國大部分地區在冷高壓控制之下,雨季結束。受冷高壓的控制,晝暖夜涼,白天往往秋高氣爽。

霜降:通常在公曆10月23日-24日交節。 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就全國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晝夜溫差最大的時節。霜降時節,萬物畢成,畢入于戌,陽下入地,陰氣始凝,天氣漸寒始于霜降。

冬季

立冬:通常在公曆11月7日-8日交節。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态。其氣候也由秋季少雨幹燥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漸變。立冬後,日照時間将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

小雪:通常在公曆11月22日-23日交節。小雪節氣的到來,意味着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量漸增。這個節氣之所以叫小雪,是因為“雪”是寒冷天氣的産物,這個節氣期間的氣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來比喻這個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征。

大雪:通常在公曆12月6日-8日交節。大雪節氣與小雪節氣一樣,是反映氣溫與降水變化趨勢的節氣,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于節令的反映。大雪是反映氣候特征的一個節氣,大雪節氣的特點是氣溫顯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冬至:通常在公曆12月21日-23日交節。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

小寒:通常在公曆1月5日-7日交節。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它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小寒節氣的特點就是寒冷,但是卻還沒有冷到極緻。

大寒:通常在公曆1月20日-21日交節。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緻的意思。根據我國長期以來的氣象記錄,在北方地區大寒節氣是沒有小寒冷的;但對于南方大部地區來說,最冷是在大寒節氣。大寒在歲終,冬去春來,大寒一過,又開始新的一個輪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