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猿類進化過程

猿類進化過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5 18:21:46

“猿”家又有喜了!

4月12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正式宣布:該局在對海南長臂猿D群進行日常監測過程中,發現又有1隻嬰猿出生。經過2個多月的監測觀察,目前該嬰猿生存情況良好。至此,這一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種群數量恢複至5群36隻。

從2020年8月海南長臂猿E群新添一隻嬰猿“平平”,到2021年初“猿海”“猿南”相繼出生,再到如今D群又添新丁,這意味着自海南啟動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以來,海南長臂猿已連續3年實現數量增長。

猿類進化過程(猿來有喜又有1隻嬰猿出生)1

人們在樹木間搭起空中廊道供海南長臂猿遷徙。

實際上

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

海南長臂猿數量

一度從2000餘隻驟降到個位數

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數量恢複之路

也是一條

人與自然相處的轉變之路

A

喜報頻傳

從2020年起

連續3年發現嬰猿誕生

至今已增加4隻

今年1月24日,天色未亮,海南長臂猿監測隊員鄭海強、倪德聰便同往常一樣,從霸王嶺鎮區出發趕往山上的駐點,開啟新一輪的海南長臂猿監測工作。“猿群醒得早,我們得比它們更早。”在陡峭山林間徒步攀爬1個小時後,兩人順利趕在猿群發出第一聲啼叫前抵達海南長臂猿D群的監聽點。

一番等待後,如口哨般的清亮長音如期響起。鄭海強和倪德聰開始追着猿聲一路跑。8時許,當兩人跟随猿群輾轉至葵葉崗瀑布溝附近時,突然發現一隻母猿蹲坐在一棵筆管榕樹上,懷裡明顯鼓鼓囊囊的。

“是嬰猿!一隻我們沒見過的嬰猿!”他們興奮得差點喊了出來,但擔心雌猿受驚,不敢靠得太近,隻能隔得遠遠的,輕輕按下快門。

猿類進化過程(猿來有喜又有1隻嬰猿出生)2

母海南長臂猿與懷中的嬰猿。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根據外貌形态判斷,這隻新生嬰猿應該在1月15日左右出生。”霸王嶺分局宣教科普科科長齊旭明說,這一喜訊讓大家興奮不已,經過後續兩個多月的持續監測發現,目前該新生嬰猿生存情況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監測隊員們還拍下這隻新生嬰猿與“猿南”的同框照——照片裡,一隻母猿懷抱“猿南”蹲坐在樹丫上,視線往下挪,另一隻母猿則單手抓住同一根樹丫,懷中,一隻毛發稀薄的嬰猿正探出頭。

“‘猿南’是D群中年紀較大的母猿生的,新發現的這一隻嬰猿則是D群中年紀較小的母猿生的,它們算是‘同父異母’的關系。”齊旭明說,在近期監測過程中,他們發現“猿南”生存狀況良好,已經可以脫離母猿近距離活動,可謂雙喜臨門。

而這樣的喜訊

這幾年間頻頻傳來

猿類進化過程(猿來有喜又有1隻嬰猿出生)3

監測隊員在林間記錄海南長臂猿的活動。

2020年,海南長臂猿監測與研究人員在霸王嶺林區東崩嶺監測點監測到海南長臂猿正形成第5個家族群(E群)。經過長達8個月的跟蹤監測,最終發現這個新家庭誕下嬰猿“平平”,釋放出海南長臂猿擁有擴散到新栖息地能力的信号。

“連續3年每年都有嬰猿出生,說明對海南長臂猿的保護工作成效初顯。”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黃金城看來,這對于正在建設中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而言,同樣是一件振奮的事。

B

保護之源

“海南長臂猿之于海南

猶如大熊貓之于中國”

40餘載——這是自20世紀70年代末海南省霸王嶺林業局停止在猿群經常活動區域的采伐作業以來,海南長臂猿保護工作走過的漫漫征程。

2000萬元——這是自2020年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成立以來,海南長臂猿保護工作每年獲得的科研與咨詢經費。

4269平方公裡——這是自2019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啟動建設以來,海南長臂猿獲得的、被施以最嚴格保護的潛在栖息地面積。

持續時間之長、投入力度之大、保護舉措之實,足以看出海南長臂猿的“地位”。

為何要花如此氣力

去保護幾隻動物?

2021年

來自全球11家機構的15位專家

在編撰《海南長臂猿保護案例》

(以下簡稱《案例》)時

便給出了至少3種不同的回答

“幾千年來,長臂猿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有重要地位,早在東周時期就出現在藝術作品中。”《案例》認為,長臂猿對于中國人而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僅《全唐詩》和《全宋詩》中,含猿之作便達數千首,人們對其偏愛程度可見一斑。

聲聲猿啼同樣令生物學家迷戀不已。

“海南長臂猿的啼叫聲、毛色和面貌都與其他長臂猿不同,它應該作為獨特的進化譜系受到保護。”《案例》認為,随着全球各國開始重視熱帶雨林的生物多樣性及其提供的碳儲存等生态服務,長臂猿作為大型果樹種子主要傳播者的生态作用正變得更加重要。

“太多的物種,以太多我們尚不知曉的方式相互關聯着,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助于整個生物圈的穩定和功能發揮。”正如國際著名動物學家烏勒斯·卡倫斯所言,保護長臂猿像是撐開了一把保護傘,間接保護着生活在同一區域的其他生物。

更不用說,長臂猿作為人類的近親,關于其生态、行為、社會結構、意識等方面的研究,本身就是一把人類了解自身的“鑰匙”。

猿類進化過程(猿來有喜又有1隻嬰猿出生)4

僅存于海南熱帶雨林的海南長臂猿。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作為海南島最重要的旗艦物種,海南長臂猿的保護價值不止于此。《案例》指出,它同時也承載着一種情感寄托和圖騰象征意義,“海南長臂猿之于海南,猶如大熊貓之于中國”。

C

保護之變

保護面積從小到大

保護力量由弱到強

20世紀50年代,整個海南島接近9000平方公裡的森林裡,分布有超過2000隻海南長臂猿。僅僅過了30年,這一數字便驟降到7隻至9隻,全島僅霸王嶺林區有分布。之後數年,部分學者因長期沒有海南長臂猿的消息,一度懷疑這一物種已經滅絕。

“海南長臂猿在自然界基本沒有天敵。”談起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驟降的原因,曾在20世紀60年代參與過海南島鳥獸調查的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廣東省昆蟲研究所)原研究員徐龍輝直言,人類的盜獵和對熱帶雨林的破壞,是海南長臂猿漸趨滅絕的最大原因。

曾擔任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的劉振河,于20世紀70時代長期駐守在霸王嶺雨林進行野外科考,彼時常常聽到陣陣刺耳的伐木聲和隆隆的炮聲,這不禁讓他發出疾呼:“一定要把長臂猿保護起來!”

在以他為代表的一批科研工作者的奔走下,霸王嶺林業局決定停止在海南長臂猿經常活動區域的采伐活動,于1977年底在林區内建立海南長臂猿保護站,撥出有限的營林經費作為保護費,抽調5名職工去看護海南長臂猿。

海南長臂猿的保護工作自此步入正軌——

1980年建立起面積約21.39平方公裡的霸王嶺省級自然保護區;1988年提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擴大至66.26平方公裡,同一年海南長臂猿被《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其地位從法律層面被予以确認和保障;到2003年,保護面積再次擴大至299.80平方公裡。

海南長臂猿的栖息地保護職責不斷強化,與此同時,各級政府和管理部門也紛紛拿出行之有效的保護對策。

落實天然林保護政策,将伐木工變成護林員、護猿人,安排專項經費強化野外巡護監測,指導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簽訂社區共管協議書,啟動海南長臂猿栖息地改造工程……

與一系列舉措相呼應的,是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持續擴大的良好勢頭:2003年,調查發現海南長臂猿數量為13隻;到2013年,海南長臂猿數量增長至3群23隻;2019年底的一次監測結果顯示,海南長臂猿增長至4群30隻。

“海南長臂猿已成為當地、中國和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回顧海南長臂猿保護之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存續委員會靈長類專家組小猿組副組長蘇珊·切恩直言,這一良好勢頭是中國各級政府不懈努力的結果,也是中國和國際專家學者、保護人士的合作成果。

D

未來可期

海南提出

到2035年海南長臂猿個體數量

增至60隻至70隻

盡管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狀況不斷好轉,但它們依舊位列世界極度瀕危靈長類動物之首。

“這意味着,我們必須繼續加大對海南長臂猿的保護力度。”在黃金城看來,随着海南于2019年啟動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将島上95%以上的原始林、55%以上的天然林以及生态區位中最重要的區域劃為試點區以來,這一熱帶雨林旗艦物種的保護工作也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猿類進化過程(猿來有喜又有1隻嬰猿出生)5

海南熱帶雨林風光。

過去3年多時間裡,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通過植被修複、封閉道路、建設空中廊道等舉措,對海南長臂猿的一批潛在适宜栖息地進行更新、撫育,幫助其遷徙至更廣袤的雨林。

與此同時,海南成立國家公園研究院,用這一開放合作的國際平台,吸引國際國内多方力量參與,攜手探尋海南長臂猿緻危因素和種群恢複路徑,科學開展栖息地修複、補種猿食植物等項目,幫助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逐步恢複。

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理事長章新勝認為,海南建設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不僅保護了海南長臂猿的原始栖息地,還以多種形式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保護工作,形成了系統保護機制。

在這一背景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提出新的目标——在沒有重大突發狀況、保護力度不變的情況下,2035年海南長臂猿個體數量增至60隻至70隻。

這是世界靈長類瀕危動物保護曆史上少有的遠大目标,而如今,海南已經做好準備。

“5年内,我們将建立專職、專業監測隊伍和監測體系,力争全面準确掌握海南長臂猿種群動态及其栖息地情況。”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執行院長湯炎非介紹,接下來研究院将繼續集聚國際國内多方力量,開展海南長臂猿保護國際合作和聯合攻關,對其行為、生态、繁殖、營養、生理等方面開展系統研究,并開展社區可持續發展研究。

湯炎非透露,預期未來2年至3年,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将産出大量科研成果,助力海南長臂猿保護工作科學發展。

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眼下海南還将進一步推動海南長臂猿的栖息地生态修複、野外跟蹤監測、保護隊伍建設等工作,通過實行分局—管護站—護林員三級管理模式,運用無人機、奧維巡山系統等新設備、新技術,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管理,同時通過編寫科普讀物、組織知識競賽和科學遊憩等活動,多形式、多層次地開展科普教育,促進全民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的提升。

記者:李夢瑤 于偉慧本版圖片除注明外均由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來源: 南海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