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王(附:豐)
在“三”字上加一筆,可以得到“王”字和“豐”字。
先來講“王”字吧。
圖1—圖4是我從經典碑帖中選出的“王”字。
1.王羲之《樂毅論》
我們來總結一下這個字的書寫要點。
先看紅線。紅線标示出的,是橫畫的“左低右高”。
我們在第一課中就講過,為了傾斜取勢,漢字中的幾乎所有橫畫,都應寫成左低右高的。
紫色的輔助線标示出的,是每個橫畫的長度。
上一課我們在講“三”字的時候,把三個橫畫按長度分成了兩組,并在曆代經典碑帖中舉出了很多例證,那麼,在“三”字中間加一豎,“三”字變成“王”字之後,三個橫畫的長度關系變不變?
2.智永《真草千字文》
3.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4.顔真卿《自書告身》
從圖1—圖4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問題上,曆代大書法家的處理手法是一緻的,“王”字中三個橫畫的長度關系,和“三”字不一樣了。
第三橫依然最長,可上兩橫的長度不再一緻,由兩個同樣短的短橫,變成了一個中橫和一個短橫。
長短的節奏上,“三”字的“短-短-長”,在“王”字裡變成了“中-短-長”。
如果觀察夠仔細,還可以發現,即使是最下面的最長橫,也縮短了。
中間的短橫不變,第一橫伸長,第三橫縮短,整個“王”字占據的左右空間和“三”字比起來,更緊湊了。
為什麼會這樣?當然是因為多了一個豎畫。
雖然“王”字隻比“三”字多了一個豎畫,整個字卻由左右開張的體勢變成了四面收攏的體勢。
請看圖5和圖6。這兩個字同樣來自歐陽詢的《九成宮碑》,拿來做對比再合适不過了。
5.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其實就算不做輔助線,你應該也能輕易看出,兩個字的取勢是不同的。
橫畫天然就是往左右伸展開的,全部由橫畫組成的“三”字,天然就應該取橫勢,所以最下面的一橫要往左右長長地伸開,極力舒展。
6.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豎畫縱貫上下,像柱子一樣,天然就是起支撐作用的,“王”字和“三”字相比,三橫中間多了一個豎畫,整個字就有了一個視覺中心——請注意圖1—圖4,以及圖6中的綠色的豎線,就是那裡。
這樣一來,左右開張的橫勢就必然會朝着中間的豎畫收束,變成四面收攏之勢。
所以,和“三”字比起來,“王”字的第一橫需要稍微伸長些,第三橫需要稍微縮短些,兩下裡一将就,合攏之勢就成了。
舉個例子也許可以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請看圖7和圖8。
7.取橫勢的飛檐
8.起支撐作用的立柱
圖7是中國古建築中的“飛檐”,為的是取橫勢,如同隸書裡的波磔或者楷書裡的長橫,會引導人的視線往左右兩邊延展開,有輕盈舒展之美。
圖8是中國古建築中的“立柱”,如同豎畫,起支撐作用,穩定整個字的重心,有立定腳步的穩重之美。
簡單總結一下吧,如果你在上一課“三”字的學習中可以過關,那麼這一課的“王”字寫起來就很簡單了。
隻需要在三橫中加一豎,同時第一橫伸長些,第三橫縮短些,就可以了。其它各要點保持不變。
圖9就是我按上一課和這一課總結出來的要點寫的,供參考。
9.示範
最後來說一下“豐”字。
為什麼“豐”字要附在這一課的末尾來講?
首先是因為,從字形結構上來說,“豐”字也隻比“三”字多了一豎,和“王”字相比,隻是中間那一豎伸長了而已,我們在這兩課中掌握的書寫要點,在這個字上正好用得上。
其次,因為這個字是簡化字,在古代經典碑帖裡是找不到的,也就不必單開一課,我便直接自己動手寫了一個,供參考。
10.示範
這個字的書寫要點,除了上一課“三”字和這一課“王”字已講過的内容之外,就是關于中間那個長豎了。
這個長豎,寫的時候固然可以一筆寫成,分析時卻要分為三個部分,即上半部,中半部和下半部。
請特别注意圖上的紅線和藍線,它們标示出了上半部和下半部的長度對比。
其實一目了然,說穿了不過就是“上短下長”罷了,可卻很重要,因為關系到整個字的重心。
如果寫成上下一樣長,或者上長下短,字的重心就會降低,會讓整個字失去輕盈靈巧之感。關于這一點,後面的課程中還會重點講述,這裡暫時就不展開了。
這一課就講到這裡了,下一課會在這一課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出新的漢字,歡迎關注指教。
感謝各位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