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是科研工作的基礎和起點,也是評價科研成果的一個重要參照。作者在其課題的選題論證、實驗研究、理論分析以及總結和撰寫論文的過程中,都要參閱和利用大量的文獻,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并在對其消化、分析的基礎上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内容,然後通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才能取得創造性的成果。因此,對于一篇完整的學術論文而言,著錄參考文獻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醫刊彙編譯在工作實踐中發現,作者在寫作學術論文中忽視參考文獻的情況時有發生,其中以下幾方面表現得較為明顯。
一、參考文獻“引”而“不準”。一些作者由于缺乏參考文獻引用方面的基本知識,加之缺乏認真的科研态度,在引用參考文獻時,可能會出現從有關文獻或資料中間接轉引參考文獻的情形,以至于在詞語上,尤其是連詞、副詞、助詞或标點符号上與原著不符,從而造成參考文獻著錄項目缺失、著錄信息錯誤、著錄标志不正确等。因此,在引用别人著作中的論述或觀點時,隻要加上引号的參考文獻就必須與原文一緻,并注明出處,否則即有可能引用錯誤,也是對他人科研成果的不尊重,更不方便讀者查閱。
二、參考文獻“用”而“不引”。學術論文的寫作是一個複雜的腦力勞動過程,作者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和汗水,才能完成學術論文的寫作,尤其是論文寫作前期的查找資料工作更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因為作者隻有博覽群書,才能在寫作時旁征博引并遊刃有餘。但是,在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過程中,作者一般不會刻意摘錄引文的具體出處,而且大部分作者并不了解參考文獻的具體規範要求,如著錄參考文獻的取舍、标注的位置以及著錄格式等,因而在學術論文的寫作中也會出現參閱、引用參考文獻“隻引不注”或“隻用不引”的情形。
事實上,作者如果要“用”而且“引”參考文獻,必須事先做好引文的摘錄工作,否則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整理參考文獻,因此,一些作者可能更趨向于選擇“用”而“不引”。參考文獻“用”而“不引”現象所造成的原始參考文獻斷裂,不僅導緻引用的參考文獻的實際出處不明,也會增加查找原始參考文獻出處的難度。
三、參考文獻“有”而“缺失”。原則上,學術期刊編輯對參考文獻的規範化都有明确的認識,在編輯加工學術論文時,也能夠按照參考文獻的規範化要求進行編輯加工處理工作。但受出刊時間限制,一些編輯可能不會仔細核對每一篇文章的參考文獻的具體出處;受版面限制,一些編輯為了提高載文量而删減論文的參考文獻的引文量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其實,在編輯學術論文時,由于文章的參考文獻的數量與有限的版面之間經常存在矛盾,将參考文獻減少或省略無可非議。但當參考文獻作為作者所論述觀點的重要依據時,将其随意删除,造成缺失,不僅會使論文的論證失去根基,嚴重影響論文的可信性和嚴謹性,也違背了學術規範,更不利于學術期刊的檢索和評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