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們在一起,李吉林成了一個“長大的兒童”。資料圖片
她是中國素質教育的一面旗幟。
她說“我不是農民,卻是一個播種者;我不把谷子撒進泥土,卻把另一種金色的種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
2019年7月18日,她告别了鐘愛的兒童教育,走完了81年的不凡人生。
2019年7月18日15時08分,中國情境教育創始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著名兒童教育家、小學語文特級教師李吉林因病醫治無效逝世,走完了她81年的不凡人生。
李吉林做了一輩子的小學教師,曾經16年擔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她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氣息的情境教育理論和實踐體系,成為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面旗幟。2014年,她獲得全國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受到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我不是農民,卻是一個播種者;我不把谷子撒進泥土,卻把另一種金色的種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李吉林把一生獻給兒童教育,忠實地守護着自己的園地。
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近李吉林,共同追憶她的教育人生……
愛與信仰,寫就兒童教育人生
“我仍然像兒童一樣,常常睜大眼睛看着這多彩的世界,用兒童的心靈去感受,去體驗,心裡想着許多問題……我常常就是這樣,像孩子般懷着一顆好奇心去設計教學,童心幫助我想出許多好辦法。”這是李吉林在散文《我,長大的兒童》中的自述。
1956年,剛滿18歲的李吉林走出江蘇南通女子師範學校,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走進南通師範第二附屬小學(以下簡稱“通師二附小”)的前身女師附小。1958年,她便小荷初露,被江蘇省教育廳邀請參與小學語文教學參考書的編寫。4年後,她的身影又出現在全省小學語文教學座談會上,頗有新意的發言赢得了許多專家的贊許。
“怎樣把孩子教聰明”,這是李吉林第一篇論文的主題,也是她從教之初思考最多的問題。
上世紀70年代末的語文課堂“單調、呆闆、低效”,限制着兒童的發展。怎麼讓課堂豐富、生動起來?1978年秋季開學,李吉林向通師二附小時任校長周琪提出從一年級教起、不走輕車熟路、弄清小學語文的來龍去脈,獲得了周琪的支持。
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李吉林懷着滿腔熱情投身到教育改革的熱潮中。她苦苦求索,從外語教學中的情景聯想到中國古代文論的“意境”,從《文心雕龍》“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等論述中得到啟發,抓住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把兒童帶出封閉的課堂,讓他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走進五彩缤紛的社會生活畫卷。
于是,小河旁、田埂上、樹叢裡都留下了李吉林和孩子們的身影。孩子們像小鳥飛出籠子,呼吸着廣闊天地裡清新的空氣,睜大眼睛看着這美妙無窮的世界。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冰霧雷電,還有美麗如畫的山川田野、千姿百态的花草樹木、光怪陸離的鳥獸蟲魚,都成了孩子們最生動的教材。“沒有童心,當不好小學語文教師。”為了引領兒童成長,李吉林成了一個“長大的兒童”。
按照當時的教學進度,一年級學生必須用整整60天反複學習拼讀拼音字母,想識字的孩子就是識不了字。要改變,得靠教師主動創新。李吉林決定“提早起步,提高起點”,她“出手不凡”,做了現在許多教師想做都不敢做或懶得做的事——給學生編寫補充教材。她拿起鋼闆、鐵筆刻寫規範的漢字,将油印的補充教材印發給孩子們。
需要教具,她自己找材料做;需要演示實物,她自己掏錢購買。李吉林的一名學生還記得,小學語文課文裡有一篇《你會愛上圖裡河的》。對于生長在江南水鄉的南通人來說,文中描述的大興安嶺實在太遙遠。“李老師上課時帶了4幅關于圖裡河的畫,随着李老師的生動講述,圖裡河美麗的山、水、森林、溪流、花草好似就在眼前……”直到幾年前,年至花甲的一班學生在李吉林家中聚會時,仍能異口同聲地背出這篇課文。
開放的教學給語文課堂帶來了無限生機,李吉林把學習語言與發展兒童思維結合起來,效果顯著。熱烈的學習情境,常常讓課堂進入沸騰,讓孩子走向忘我。打鈴了,孩子們不肯下課;寫作文,孩子們不肯擱筆……這些變化給了李吉林開風氣之先的膽量和自信:“我自己也沒有想到,語文課還可以上得這樣精彩,我和孩子們共同沉浸在美的教學情境中。”
此後,李吉林創造性地讓藝術走進語文教學,把課文知識鑲嵌在美的情境中,以“美”喚起“情”,增強學習的驅動力,讓兒童學得既快樂又高效。
1980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通師二附小二年級實驗班學生寫的《小學生觀察日記》;同年,《人民日報》用半個版面發表了學生們的作文,還加了編者按,充分肯定了李吉林的探索;不久後,《人民日報》頭版“實幹家”專欄以《用心血催開智慧花朵的李吉林》為題,報道了李吉林熱愛兒童的動人事迹。
“一切為了兒童”,這是李吉林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成為她理論研究的基石。綿延半個多世紀,在與兒童教育相伴的一生裡,兒童在她的心中始終有着特殊的意義——不僅僅是教育對象、研究對象,更是智慧的源泉、心靈的寄托。在她看來,整日和人世間最稚氣的兒童生活在一起,是最大的幸福。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李吉林首先想到的,還是牽挂一生的兒童。
今年4月初,李吉林因病必須住院接受治療。作為全國知名的教育專家,她本可以去北京、上海或者南通當地治療經驗更加豐富的醫院,但她沒有猶豫,第一時間選擇了和通師二附小、和孩子們僅一牆之隔的南通市中醫院。住院當天,李吉林提出的唯一要求是:“病房要朝向學校,讓我能看到孩子。”
據相關病區的醫生護士回憶,李吉林住院後,每天早上都要打開窗戶,聆聽窗外孩子們上學時的熙攘聲,聆聽學校上下課清脆嘹亮的鈴聲。聽到動情時,她會慢慢從床邊站起,看看她最牽挂的兒童。她曾和自己的徒弟聊天說:“我在這裡能夠看到你們。當我看到你們在伏案工作,看到孩子們在開心玩耍時,我就放心了。”
“我深感,是兒童,是童心給了我智慧;我深感,愛能産生智慧,愛與智慧豐富了人生。”這句李吉林生前常說的話,也成為她一生的注腳。
63年求索,推開情境教育大門
“你應該形成自己的小學語文教學體系,以至理論體系!”1980年,在一次學術活動中,我國著名蘇俄教育研究學者、翻譯家、教學論專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杜殿坤在看完李吉林提交的參會論文後,主動跑來找她。
這句振聾發聩的話,為李吉林點燃了希望的火種。她如饑似渴地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做了大量讀書筆記和卡片。持續的思考、實踐、學習、概括讓她逐漸認識到,兒童“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是讓世界呈現在他們面前的過程,同時也是讓他們進入世界、進入社會生活,進而漸漸長大的過程”。
1987年,李吉林創造性地提出“把兒童的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巧妙地結合起來”,發現兒童學習的秘密。她認識到優化的情境能促進兒童情感和潛在智慧。為了兒童的發展,她将情境教學拓展為“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發源于語文學科,卻并沒有就此止步。思想品德、數學、科學……李吉林将語文情境教學中探索出來的兒童學習規律,提升為各學科适用的一般性規律,并提出了情境教育促進兒童發展的“五要素”。此後,她又引導各科教師把“五要素”與學科特點、兒童特點結合起來,提煉出各科情境教學的要素和原則。
此時,情境教育的基本學習觀在李吉林的腦海中逐步形成。她提出“學生是學習主體”,并把“為了兒童的學習和全面發展”作為情境教育的根本理念和最終目标。在操作層面,她提出“創設親、助、和的人際情境,縮短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距離及學習者之間的距離”,強調師生在共同的學習實踐活動中形成共通體驗與合力,強調情境在溝通新知識與學習者經驗、興趣、先前知識中的重要作用。
課程是兒童學習内容的載體。李吉林把開發情境課程作為目标,希望情境教育借課程走向大衆化。
她從學生發展需求出發,不斷改革、完善,開發出核心學科課程、主題性大單元綜合課程、幼小銜接過渡課程和野外教育課程,構建起開放、多元的情境課程結構。
李吉林的探索是謹慎、紮實的。1978年到1996年的局部課程實踐,她直到2000年才作出回顧和梳理;2002年,她進一步根據情境課程内容提出了“五大操作要義”;直到2007年,她才完成情境課程的專著——《為兒童的學習——情境課程的實驗與建構》。前後過程跨越了近30年。
李吉林堅持“把學科課程與兒童活動結合起來”,彌補了杜威等“活動課程論”過于強調經驗和缺乏知識學習系統性的缺陷。
主題性大單元課程不僅為學科的綜合,而且為德育的全覆蓋找到了突破口。李吉林對情境德育提出:以“美”激“愛”、以“愛”導“行”、以“行”養“習”,強調以道德情感驅動道德行為,使長期以來抽象的道德教育變得生動活潑、有實效。
在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裴新甯看來,“情境教育獨樹一幟地構建了情境課程網絡,為當下以學習科學為基礎的國際課程發展領域增添了中國情境教育學派的奇葩,彰顯了中國課程新流派的風采”。
李吉林并沒有滿足于此。她帶領着身邊的年輕人一起學習腦科學、學習科學理論,并從中為情境教育促使兒童快樂高效學習找到了新的支撐,初步構建了兒童情境學習的範式。她提出以“利用藝術之美”“情感生成之力”“憑借兒童活動”“發展想象、培養創造力”為對策進行教學設計,讓兒童在與教師、夥伴的互動中,與世界、生活的關聯中學習知識,為他們的學習提供豐富給養、營造最佳環境,從根本上保證課堂的快樂、高效。
2017年,79歲的李吉林終于完整構建起中國式兒童情境學習範式:擇美構境、境美生情、以情啟智,把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引導兒童學、思、行、冶。但回首來路,她卻說自己隻是勉強完成了一份答卷。
“李老師情境教育的深刻意義,就在于她以其成功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展開了一幅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壯麗畫卷,生動地闡明了教育改革的要義,引領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世界聯合會榮譽主席陶西平如是說。
“童心”傳承,點亮基礎教育星空
教育,是薪火相傳的事業。在情境教育探索過程中,李吉林始終不忘幫助青年教師成長。
1990年,李吉林提出“建設跨世紀優秀教師群體”的構想,在通師二附小成立了全省第一個以學校為基地的“青年教師培訓中心”。在培訓中心,李吉林擔任導師,與年輕人一起備課、聽課、評課,并悉心指導他們從兒童的實際出發設計課堂,引領他們了解情境教育的方法、領悟情境教育的思想、參與情境教育的實驗。
情境數學探索初期,年輕的教師們主動把語文情境教學的方法、手段運用到數學教學中去。李吉林一方面肯定他們的大膽嘗試,另一方面又提醒大家千萬不能牽強附會、生搬硬套,要實事求是,體現出數學學科的特點。
日常工作中每每想到一個好點子,讀到一篇好文章,接觸到新的信息、理論,李吉林總是迫不及待地與青年教師分享。在她的帶領下,青年教師們成長迅速,教學能力明顯提高。在情境課程開發的熱潮中,他們充分發揮各自的才智,運用各種手段,創設出美感豐富、趣味盎然的情境。
在通師二附小的63年,李吉林帶出一批又一批徒弟,其中施建平、唐穎穎等先後成為江蘇省特級教師。
1980年從師範畢業的施建平本無心從教,一分配到學校就在附近的高考補習班“挂了号”,準備考上大學後立馬走人。校領導派施建平到李吉林所帶班級跟班學習,他搬把椅子坐在教室最後一排,一堂堂聽李吉林的語文課,一聽就是兩年,并且如癡如醉。慢慢地,他再不說要走,還拜李吉林為師,潛心研究小學語文教學,加入了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研究團隊。
李吉林與唐穎穎的師徒之誼緣起更早。1978年,李吉林開始教改實驗時,唐穎穎是她第一輪情境教學實驗班裡的學生。因為想做李老師那樣的教師,唐穎穎考進了南通師範,後來又成為李吉林的同事、“青年教師培訓中心”最早的學員之一。如今,唐穎穎已多次在全國和省級教學競賽中獲獎,先後去香港、北京等地執教大型示範課,成為了情境教育的後起之秀。
為了青年教師的成長、成才,李吉林面對面地教、手把手地帶,放棄了許多休息時間。她根據青年教師的性格為他們量身定制發展規劃,為青年教師上了近千堂示範課,毫無保留地傳授自己的教學經驗,不厭其煩地幫助青年教師分析教材、設計教案、制作教具,有時還把青年教師帶回家一起備課。她總覺得對年輕教師“傳、幫、帶”是一種責任,生前常說:“培養一個好教師,可能比培養一個好校長更難。”
後來成為通師二附小副校長的吳雲霞一直記得李吉林對她第一次市級公開課的指導:“她微笑地看着我,頻頻點頭鼓勵我,課後又給我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事無巨細、考慮周全。”同樣已經走上學校領導崗位的張洪濤說:“更為重要的是,她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我們,盡管那時李老師早已功成名就,但她還在不知疲倦地學習、研究,不斷有新的成果湧現,這怎能不讓我們由衷敬佩呢?”
這些年來,李吉林僅在校内就帶出了13名徒弟,其中4人當了校長,3人成長為特級教師,3人參加全國閱讀教學比賽獲得一、二等獎。
看到青年教師們身上洋溢出的開發情境課程的熱情,李吉林充滿了欣慰和快樂。就像她當初為“青年教師培訓中心”刊物題名為《珠媚林》時所期望的那樣,青年教師們終于長成了一片蔥郁的林子。
思想遠航,回應世界教育聲音
在李吉林心裡,教師不僅是實踐者更應該是思想者。思想理應傳播久遠。為此,她從不間斷用筆寫下思想的軌迹,将自己實踐的感悟提升到理論的高度。
僅在第一輪實驗中,李吉林就撰寫了《情境教學實驗與研究》(1990年獲全國首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訓練語言與發展智力》兩本專著;中央電教館将情境教學拍攝成15集錄像片,通過衛星傳播,同時需文字材料,她又寫成專著《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李吉林與青年教師系列談》,獲全國第二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及江蘇省第五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兩個一等獎;2008年她拿出了一部40萬字的力作——《為兒童的學習》;2011年獲得教育部頒發的全國第四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全國小學界僅此一名),豐富了我國教育理論的寶庫;2012年12月《情境教育三部曲》獲國家級大獎,引起世界著名學術出版機構斯普林格的關注,斯普林格購買了英文版權,并于2017年10月向全球發行。“應該說,我國終身從教的一線教師,有系列的學術成果,被國際主流出版機構翻譯成英文并在全球發行,這在我們國家還是第一次。”教育科學出版社社長李東說。
幾十年來,李吉林幾乎放棄了所有寒暑假,充分利用休息日認真總結,把實踐中的收獲記錄下來,撰寫了350多篇論文,出版了28本專著。天道酬勤,2014年,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喜獲首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第一名,是全國唯一的個人特等獎,她因此受到的親切接見。
更可貴的是,李吉林不斷從民族文化中吸取養分。情境教育被譽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教育思想體系,成為“回應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國聲音”。
她幾十年刻苦研讀古代文論“意境說”,讓民族文化經典跨界,從中概括出兒童情境學習的核心元素和核心理念,結合美學、腦科學、學習科學,寫成《學習科學與兒童情境學習》長篇論文,獲第五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以及江蘇省人民政府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因為立足本土、蘊含東方文化的智慧,情境教育引起了國内學術界的廣泛共鳴和國際學術界的熱切關注。
200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約稿并出版了《李吉林文集》,并在北京舉行“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會”,反響強烈。專家指出,“李吉林老師是素質教育的一面鮮豔旗幟”,“是從一線走出來的教育家”。
2014年初,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等聯合舉辦“學習科學國際大會”,李吉林應邀在大會上作主題演講。在世界教育講壇上,她為中國教育赢得了足可自豪的話語權。
曆經40餘年,“李吉林情境教育體系”瓜熟蒂落,這是我國基礎教育界第一個由一線教師創構的教育體系,思想、理論、實踐三者兼而有之。
如今,情境教育學派形成,知名專家合作寫成《李吉林和情境教育學派研究》一書,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給予高度評價:情境教育以其獨樹一幟的理論和操作體系在許多領域做了許多開創性、獨特性的研究,豐富和發展了當代教育教學理論和教育改革的實踐,為促進兒童素質的和諧、生動活潑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普遍意義的途徑。(孫其華 陳瑞昌 缪志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