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素稱“天府之國”,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四川的烹饪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烹饪原料。
再加上四川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飲食傳統,因此,四川的烹饪文化,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晉左思所著《蜀都賦》對蜀中飲食盛況有所描述。
清人李調元所輯烹饪專著《醒園錄》,對四川烹饪做了全面的概述。
他們對川菜烹制技術的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曆代詩賦、筆記論述川菜者,更是屢見不鮮。
近百年來,全國烹饪文化、技術的頻繁交流,與“天府之國”的富饒物産融為一體,使川菜烹饪技藝得以突飛猛進的發展,形成了菜式繁多,風格别具的一大菜系。
其做工之精細,烹制之考究,調味之複雜多變,達到了能适應各方面食者口味的程度,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譽,成為了我國四大菜系之一。
味别多樣是川菜最大的特點,素有“食在中國,味在四川”之說。
凡是品嘗過川菜的人,無不對其“味”叫絕。
技藝高超的廚師,精烹巧配,可以調出白油、鹹鮮、荔枝、糖醋、魚香、酸辣、椒麻、蒜泥、麻辣、姜汁、豆瓣、香糟、醬香、怪味等幾十種各具特色的複合味,味别之多,調制之妙,堪稱中外菜肴之首。
廚師在烹調用味時十分注意層次分明,恰如其分,一菜之中,葷素之間,講究味道的協調。
在品嘗川菜時,人們大都有鹹甜麻辣酸諸味高低起伏,舒适爽口的感覺。
例如,同是麻辣味的水煮肉片和麻婆豆腐,其口味也各具特色。
辣味用料上有油辣椒、泡辣椒、幹辣椒、辣椒粉之分,運用中注意濃淡相宜,使烹制出來的菜肴辣而不燥,辣而不烈。
糖醋味菜式一入口就明顯感覺到甜酸,鹹味微弱,而荔枝味則鹹甜酸并重,在甜酸的感覺上則是一個先酸後甜的過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怪味,融鹹甜麻辣鮮為一體,所用10餘種調味品相互配合,彼此共存,在食用中感到其味反複多樣,味中有味,十分和諧,被譽為“川菜中和聲重奏的交響樂”。
随着中外經易的發展,近年來川菜赴省港奧獻藝表演,在歐美、東南亞開店,普遍受到贊譽。
川菜在烹調方法上極其考究,善于根據原料、氣候和食客要求,具體掌握,靈活運用,以保持菜肴質量,為色、香、味、形增色。
清代乾隆年間,四川羅口著名文人李元調在其《醒園錄》中,就系統地搜集了川菜的38種烹調方法。
發展至今,川菜的烹饪方法更為精妙。
熱菜類中就有炒、滑、熘、爆、煸、炝、炸、煮、燙、糁、蒙、釀、卷、蒸、燒、焖、炖、攤、煨、燴、焯、烤、烘、粘、汆、糟、醉、沖等30餘種。
冷菜類有拌、鹵、熏、腌、臘、凍、糟、醬、燒、炸等10餘種。
各種烹調方法都有獨特的工藝要求。
一種烹法之内又制法各異,如蒸就有粉蒸、釀蒸之分,燒又有紅燒、幹燒、白燒等,細緻入微。
在烹調方法中,川菜又以小煎、小炒、幹煸、幹燒為其獨有。
小煎小炒不過油,不換鍋,急火快炒,一鍋成菜。
如炒肝腰,隻需1分鐘左右,成菜嫩而不生,滾燙鮮香,有“肝腰下鍋十八鏟”的說法,蓋出于此。
幹煸幹燒更見功力,做出來的菜味厚而不膩,堪久嚼。
四川菜系,以高級筵席菜式、“三蒸九扣”菜式、大衆便餐菜式、家常風味菜式和民間小吃菜式組成,品種繁多,菜品多達4000餘種。
一年之内,日日餐餐可以不同。
筵席菜式選料精,工藝要求高,味重清鮮,組合考究。
采用山珍海味,再配以時令蔬菜,成菜極富營養。
家常海參、芙蓉魚翅、菠餃魚肚、樟茶鴨子、幹燒岩鯉、清蒸江團、蟲草鴨子、雞蒙葵菜、開水白菜、豌豆尖苞、肝膏鴿蛋湯等菜品為其代表。
而熊貓戲竹、出水芙蓉、孔雀開屏、推紗望月、蝴蝶牡丹則是筵席中創新菜之佼佼者。
“三蒸九扣”菜式,以民間的“田席”常見菜品組成而得名。
這類菜式葷素并舉,湯菜并重,樸實無華,經濟實惠。
清蒸雜燴、清蒸肘子、粉蒸肉、扣雞、酥肉湯、扣鴨、鹹甜燒白等是其常見品種。
大衆便餐菜式,以烹制快速、經濟方便、适應多種需求為特點,以炒、燒、熘、爆、拌為主要烹調方法。
其中宮保雞丁、麻婆豆腐、水煮魚片、魚香肉絲、火鍋毛肚、軟燒仔鲶、豆瓣鲫魚、魔芽燒鴨等菜脍炙人口,甚至在筵席中也被廣泛使用。
家常風味菜式取材方便,操作簡單,經濟實惠,家喻戶曉,深受大衆喜愛,普遍盛行的有回鍋肉、連鍋湯、蒜泥白肉、麻婆豆腐、肉末豇豆等品種。
民間小吃菜式,源于小吃,今已成菜,其中夫妻肺片、燈影牛肉、棒棒雞、小籠蒸牛肉等最為突出。
川菜的發展與其所處地理環境分不開。
四川位于長江上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境内四山環抱,江河縱橫,盛産糧油,蔬菜瓜果四季不斷。
廣大農村慣養家禽家畜,肉食原料不但品種繁多,而且質地優良。
山嶽深丘地區,多産鹿、獐、銀耳、蟲草、竹筍等野味山珍。
江河峽谷所産的江團、雅魚、岩鯉等,量雖不多,但品種特異,均為烹饪川菜佳品。
加之川中釀造業的不斷發展,創造出了中壩醬油、保甯食醋、潼川豆豉、郫縣豆瓣醬、宜賓芽菜、自貢井鹽等不少風味獨具的調味品。
這一切都為川菜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得天獨厚的條件。
川菜制作範例
奶湯魚豆腐
主料:豆腐500克。
配料:白魚肉200克,油菜心250克,熟火腿30克,奶湯1000克,涼清湯100克。
調料:鹽8克,料酒30克,味精5克,胡椒粉1克,雞蛋3個,水澱粉50克,豬油50克,雞油25克,蔥50克,姜30克。
制法:⑴豆腐用工具過成泥。
魚肉用刀背砸成細泥,撥成薄片,揀去小刺和筋,再用刀排剁一遍。
油菜摘取嫩心洗淨,用開水燙熟,撈入涼水内透涼,再用涼水漂上。
火腿切成長方形片。姜、蔥拍破,一半姜蔥用涼清湯泡上。雞蛋去黃留清。
⑵魚泥用姜蔥湯、料酒澥散成糊狀,加入豆腐泥、鹽、胡椒粉、味精、蛋清和水澱粉攪拌均勻。
⑶用屜鋪上濕的屜布,放上豆腐泥抹成1.5厘米厚,四周擋上木條,以沸水中等火力蒸熟,取出晾涼,切成4厘米長、1.5厘米寬的條。
⑷燒鍋放入豬油,油沸時下入蔥、姜煸鍋,注入奶湯煮一會兒,撈出姜蔥,加入豆腐、火腿、油菜、鹽、料酒、胡椒粉、味精燒入味,撇淨末子,淋入雞油即可。
特點:鮮、嫩、軟、滑,色澤美觀。
幹煸鱿魚
主料:幹鱿魚200克。
配料:豬肉150克(瘦七肥三),綠豆芽150克,韭菜100克。
調料:姜10克,鹽10克,醬油15克,料酒75克,味精2克,胡椒粉1克,醪糟15克,醋5克,花生油100克,香油100克。
制法:⑴鱿魚撕去頭、須、當中一條透明的薄片(骨),用火烤軟,橫切成極細的絲,用熱水沖洗去泥沙(切忌久泡,一沖即可),瀝幹水分。
韭菜用根部的一段切成3厘米長的節。姜切成細絲。綠豆芽去根。豬肉切成絲。
⑵鍋燒熱,注入花生油,油熱時,下入肉絲、姜絲,用炒勺推動煸散,煸幹水分後倒在漏勺控油。
⑶把鍋洗淨燒熱,注入香油,油沸時,下鱿魚絲煸炒,待已卷起沒有爆鍋聲時,加進韭菜、豆芽、肉絲翻炒均勻,加鹽、料酒、醬油、胡椒粉、醪糟、味精、醋,再翻炒均勻,出鍋。
特點:幹香脆嫩,口味鮮美,為佐酒佳肴。
油淋仔雞
主料:肉雞1隻(約重1250克)。
配料:生菜葉數片(約重150克)。
調料:香油20克,醬油75克,白糖35克,醋30克,花椒1克,料酒25克,鹽12克,花椒粉0.5克,味精2克,姜40克,蔥40克,紅油40克,花生油1500克(耗油150克)。
制法:⑴将雞開膛,在胸骨的兩側貼骨處,各順拉一刀,兩腿裡側順拉一刀(深至骨)。
生菜葉消好毒。
蔥、姜各一半切成末,一半分别切成段和片。
⑵用鹽在雞身上搓揉,再抹上料酒、醬油,盛入盆内放上花椒、蔥段、姜片腌制1個小時。
⑶用蔥末、姜末、香油、醬油、醋、糖、花椒粉、味精、紅油兌成略帶甜酸的汁。
⑷燒熱花生油,下入雞,用中火在油内浸炸熟透(忌油溫過高),撈出剁成條形塊,碼成雞的原樣(雞脯在上),圍上生菜葉,澆入兌好的汁即可。
特點:外焦裡嫩,味道鮮美。
百鳥回首
主料:發制好的猴頭菇100克,雞茸400克。
配料:小油菜10棵。
調料:姜、蔥、鹽、味精、濕澱粉、高湯各适量。
制法:⑴猴頭菇切片抹上雞茸,裝碗加姜、蔥、鹽、味精、高湯,上鍋蒸20分鐘。
⑵将小油菜和猴頭雞茸做成小鳥,上籠蒸10分鐘取出,倒出原湯,找好口,用濕澱粉勾成流水芡,澆在小鳥上即可。
特點:造型美觀,色澤豔麗,質地酥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