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A大手一揮:看朕為你們打下的防曬江山。
不用不吐槽,不用不推薦
撸得懂成分,說得清感受的
美羊羊
在防曬霜本身靠譜的情況下,有技術含量地塗和随便抹兩下,得到的防曬效果可是有很大差别的。
如何使用才算是“有技術含量”?那得從防曬值的測量方法說起。
測SPF(防曬系數)是用活人皮膚做實驗?
回答是“YES”
防曬系數(SUN Protection Factor)的英文縮寫——SPF,從1974年開始被使用。美國FDA于1978年首次采用SPF來衡量防曬産品的防曬效果,到了現在美國的防曬産品标簽是必須提供這個系數的。
最初,SPF系數隻用于考察UVB(波長290nm-320nm)的防曬效果,對UVA(波長320nm-400nm)的防護沒提任何要求。
UVA和UVB是不是都需要防護呢?
想知道答案,就要說點嚴肅的科學:
下面是紫外線和皮膚紅斑産生(也就是大家說的皮膚曬傷)的關系圖:
(來源"UVSpectral Irradiances &Erythemal Action Spectrum".NOAA. 2006.)
這些數據來自于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反映的是一年中的夏天——6月22日中午,地面測量到的太陽光譜強度與波長的關系。
大家都知道,波長短的光,能量較強。但實際上,波長超過320nm的光,其輻照度是更高的。這是因為相對短波長的UV光,可以被大氣層中的臭氧層吸收掉。
導緻皮膚紅斑産生的,并不是長波段的UVA光。皮膚紅斑指數是随波長快速下降的,科學的說,是指數型下降。
給童鞋們梳理一下:地表UVA光的輻照度不僅不比UVB少,甚至還要多好幾個數量
級,但它并不是造成皮膚紅斑的“主力”,這也就是過去那些以防止皮膚曬傷為目的的防曬霜,隻想着防護好UVB就行了的原因。
看到現在,還是覺得雲裡霧裡?說的再簡單點:過去的SPF系數,隻代表防護UVB的指數。因為那時大家最關注的點,是不要曬傷自己的皮膚(UVB主要引起皮膚紅斑、爆皮及脫皮)。
後來,日光浴流行、比基尼出現、皮膚癌高發、科技進步等種種原因,使美國的童鞋們覺醒了:UVA确實與皮膚紅斑的産生沒多大關系,但它會造成皮膚衰老、黑色素沉積和皮膚癌啊,科學的說法是:UVA可以導緻黑色素瘤及光接觸性皮炎。
打通了任督二脈的美國人民,開始怨聲載道:“黑心廠家原來隻管UVB,不管UVA;那就是管曬傷,不管癌呗。”
于是,在群衆的呼籲下,2011年的6月,FDA發布了一套全面的新規則,于2012-2013年陸續生效(大企業帶頭整頓,小微企業可以慢點),旨在幫助消費者識别、選擇适合的防曬霜,還有那些防止早期皮膚老化和皮膚癌的防曬産品(1)。
新規則裡的幹貨
沒有标明“廣譜”(Broad Spectrum)的SPF産品,就隻能防UVB,不保證對UVA的防護效果。因為廣譜SPF産品必須通過測試,保證對UVA和UVB都有防護作用。
“Waterproof(防水)”或“Sweatproof(防汗)”這樣的詞語是不準使用的。“Instant protection(即時保護)”、“Protection for more than 2 hours(保護超過2小時)”這種關鍵詞都要經過FDA大爺的特批才可以用。
“Water resistance(耐水)”不算是一個特别絕對的标簽吧?那也不能用。必須要明确标出保護的有效保持時間,還要提供具體實驗數據,說明是否适用于遊泳或出汗等情況。
防曬霜的産品包裝上,必須附有标準化的“藥物事實”信息。 也就是說,得清楚标明裡面的有效防曬成分,以及濃度。這些在化妝品、護膚品裡是不強制要求的。我覺得這算是美國FDA在防曬霜相關規定方面做的最靠譜的一件事。
如何測量SPF?
這個測量是真的需要用活人啦。
考慮到别吓着大家,就隻放張美照吧,小天使是很喜歡《畫皮》裡周迅飾演的小唯哒~
首先,利用照射紫外燈模拟太陽光線,照射志願者的背部。用來做實驗的皮膚,至少需要30平方厘米(大概就是1/2個手掌)的大小。實驗起來挺可怕的,要一直照到志願者皮膚變紅,這個時間就是未受保護的皮膚變紅所需的時間。
(來源:July2015 issue of Consumer Reports magazine)
接下來測量防曬霜的效果。
這一步非常重要的是塗抹防曬霜的數量:按2毫克/平方厘米的标準,一共是60毫克;然後等待15分鐘,防曬霜幹爽成膜;最後再次将太陽光模拟器照射在皮膚上,來觀察皮膚變紅的時間。
舉個例子:測量一個标準SPF30的防曬霜,塗上産品後,如果受保護皮膚在紫外線照射下變紅所需的時間,比之前未塗抹産品時延長了30倍,則證明該産品的SPF值至少為30。
想得出最終數據,一個人可是不夠的,至少需要10個志願者進行測試的平均結果,才可以作為SPF的測量值。一般公司來做的話,都會選擇20名志願者(說是志願者,其實都是給錢的,而且還給的不少)。
檢測“廣譜”防曬産品的方法
(Broad Spectrum)
這就是大家最關心的UVA部分啦。
因為單獨UVA不是造成皮膚變紅的主因,所以該實驗即使用真人來做,也并不容易得出結論。此外,由于這個實驗會對人體皮膚造成較大的損害,直接拿活人來做,太過殘忍。所以FDA要求:不要用人體來測試,體外模拟實驗就好了。
一般都是把防曬霜塗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闆上,然後來測量UVA UVB的透過率及防曬霜的穩定性。這個實驗要做15次以上,來保證準确度。不過,不使用真人皮膚,成本就低很多了。
怎麼才算通過測試了呢?
FDA提出的标準是:産品吸收的臨界波長要超過370nm。這個臨界波長有點小複雜,簡單地說,就是對370nm以下的UV光實現90%的吸收隔離。舉個例子,如果臨界波長是390nm,就代表對390nm以下的UV光實現了90%的吸收隔離。通過測試的産品,才可以标注“Broad Spectrum(廣譜)”标志。
怎麼判斷防曬霜是不是耐水
美國的防曬産品,是不能聲稱自己完全防水的,隻可以标記為“耐水性40分鐘”或“耐水性80分鐘”,即“Water-resistant”。
測量方法就是泡澡堂子。
(來源:July2015 issue of Consumer Reports magazine.)
将防曬霜按照2毫克/平方厘米的使用量,塗抹于志願者的背部,然後讓他們坐在實驗室版本的溫水浴缸中,呆40到80分鐘不等的時間。
FDA規定的實驗要求十分嚴謹——水的溫度要在28-32攝氏度,連澡堂子的溫度和濕度都要記錄在實驗報告中。
就拿測試“耐水性40分鐘”舉個例子:
志願者得先泡上20分鐘,之後出來晾個15分鐘;然後再去泡20分鐘,再出來晾晾;最後重新進行SPF測試,如果防曬霜沒有被水洗掉,且仍然可以保護紫外線下的皮膚,就是通過測試,可以标注“耐水性40分鐘”了。
這個實驗至少需要十名志願者。産品想貼一個耐水性的标簽,也是要花點測試費的。
不過呢,雖然FDA對防曬霜的标準如此嚴苛,但這些測試以及實驗數據都是由品牌提供的,FDA并不會進行二次審核。這就意味着有那麼一些品牌會渾水摸魚,防曬值就出現了标注虛高的問題。
因此,每年我們都可以看到xx國在對防曬産品進行市場抽查時,有xx%的防曬霜并不合格的新聞,這個問題在美國、日本、歐洲都是一樣存在的。所以千萬别覺得隻要是日本的防曬霜,随便買買都靠譜。
怎樣才能保證自己買到靠譜的防曬霜?
在美羊羊看來,單純以國家或瓶身标注的防曬值作為标準,都不夠安全。
選擇正規品牌的産品
這樣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産品中确實有标簽所列出的成分。因為有很多不合格産品是成分表上寫了“我有xxx”,其實根本木有添加。
不要完全依賴産品标注
在總是有商家想混水摸魚的世道下,不要隻靠産品包裝上的防曬值選産品。參看我之前寫隔離霜時列舉的三個産品。
保護自己的最佳方式,就是要養成簡單識别成分表的能力和習慣。我們特别反對完全用成分表來評價産品,但防曬産品是可以通過成分表來做一個最基本判斷的。至少你可以把那些标注了pa ,卻完全沒有添加UVA防護劑的産品踢出去。此外,你還能知道标注了同樣防曬值的兩個産品,哪個的防曬效果更穩定靠譜。
綜合考慮防曬效果
防曬霜最終能在我們皮膚上起到怎樣的防曬效果,是需要綜合考量的。尤其是我們女生,對膚感的要求高,後續又要化妝,很多時候雖然用的防曬霜本身挺靠譜,但結合自己的使用方法和上妝習慣,最終達到的防曬效果并不好。
美羊羊的建議是:
如果你覺得高倍數防曬霜的膚感實在難以忍受,而平時又以日常通勤為主,就别非要追求高SPF值的産品了。選擇一個防曬值略低,成分靠譜,但膚感更舒适的産品;然後塗夠量、堅持塗,效果比偷工減料地塗一個高倍數防曬産品要更好。
上妝後不容易補塗的童鞋,盡量選擇持久度好的防曬産品。這裡優先選擇純物理防曬的,因為其防曬原理決定了,隻要你不下水、不大量出汗,它就不會由于紫外線而降解失效。換句說話,隻要它乖乖呆在你臉上,保護膜沒有被破壞,它就在起效。
想讓一隻防曬霜,在你臉上達到最好的防曬效果,知道了這些還不夠。即使是最靠譜的防曬霜,也不是馬馬虎虎抹兩下就能達到标注的防曬效果滴:
怎麼塗,
塗多少,
該和哪些護膚品搭配,
以及後續彩妝的上妝手法,
都直接影響着防曬霜的防護效果。
至于這個“有技術含量”的防曬霜使用方法,咱們明天接着聊呀~
和大家不見不散的校對小天使:Jin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