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朋友圈三天可見和全部可見區别

朋友圈三天可見和全部可見區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8 09:49:50

朋友圈三天可見和全部可見區别(朋友圈三天可見)1

一年前,微信在安卓和iOS上陸續叠代了代号為“6.5.6”的新版本,其中最大的變化是在隐私選項下增添了“允許朋友查看朋友圈的範圍”這一設置,選項有三天、半年和全部——自2012年4月上線的五年之後,微信終于開始允許用戶把自己的分享藏起來。

騰訊官方從未對為何增加這項設置、又為何把最短時間點定在三天做過任何公開說明。但這項功能顯然滿足了很多用戶的潛在需求,以至于在過去的一年間,越來越多的人将自己的朋友圈設置成了“三天可見”。

尴尬随之而來。當你終于有空去嘗試朋友推薦的餐廳,想翻翻他發過的地址,卻發現動态已經不可見了。對新加的好友,也再無處了解他的生活,點開朋友圈隻有一條分界線,上面寫着:“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朋友圈的保質期隻有三天

朋友圈就是一種不發憋屈,發了矯情,删了刻意,留着又膈應的存在,它的保質期隻有三天,三天,也正好是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一個輪回。

一張自拍發出去,第一天會點開欣賞無數遍,在心裡贊歎啧啧天下怎麼能有如此清新脫俗的女子;第二天着重留意誰給我點贊了誰給我評論了,誰和班花在留言裡聊得熱火朝天卻沒理我;第三天再看,毛病就都跑出來了:腰上贅肉沒P掉,脖子前傾像龜丞相,眼線也暈染了……越看越心驚,腦補我那些前男友的現女友和現男友的前女友們一定在背後偷笑,她們不會還轉發到閨蜜群裡集體評論我吧!每每想到這兒必尴尬出一身冷汗。

其實從理性上講,誰都知道這些内心戲多半不會發生,自己對别人其實沒那麼重要,但社交網絡的開放性又讓你不得不把每一個好友都假想成觀衆,不自覺開始表演,沒有當網紅的命,卻染了一身網紅的病。朋友圈三天可見對我來說,就是治病的良藥。

自從用了這個功能,大家永遠隻能看到當下的那個讓自己最滿意的我,我也可以告訴自己,三天前的事過去就過去了,無論好不好看、矯不矯情、開心還是落寞,都不值得再糾結了,過好今天才是最重要的。

朋友圈三天可見和全部可見區别(朋友圈三天可見)2

當朋友圈被征用,

“三天可見”是一種抗争

你知道微信好友的人數上限是多少嗎?是5000人。

我在某大型地産公司做銷售,工作需要,每天加十來個好友算少的。5000人我一年前就加滿了,要加新人就隻能把想不起是誰的舊朋友删掉騰出一個坑。我也想過下決心徹底把5000個好友整理一次,按工作和生活分組,但嘗試了一下發現根本不可能。所以,我的朋友圈早已經不是我的了。

準确地講,我的朋友圈是公司的免費宣傳闆。我入行時的想法是自己去發展客戶,絕不打擾親朋好友,可公司說實話有點變态,除了完成工作業績之外,還逼着員工像搞傳銷一樣去宣傳各種公司的新産品、新項目,在朋友圈轉發公司信息也是我KPI的一部分。領導還專門建了一個打卡群,發了公司信息要截圖到群裡去彙報,有人負責統計,和工資挂鈎,分組的話截圖上能看出來标記,會被領導罵。

我個人非常反感這種做法,感覺自家的房子、院子貼滿了公司的小廣告,但誰讓我窮呢,總要向錢低頭。沒有三天可見的時候,每次回頭翻看自己的朋友圈,都會覺得非常羞恥,隻能幾天後再去删除,很麻煩。三天可見這個功能可以說是在社交網絡中給我保留了一些自尊,也是我個人态度的一種變相表達和抗争。

朋友圈三天可見和全部可見區别(朋友圈三天可見)3

朋友圈和朋友,沒什麼關系

朋友圈是我獲取很多生活信息的重要途徑,别人分享的好吃的館子、好看的書、有趣的話題,還有我關注的人的生活動向……三天可見這個功能,嚴重地影響了我的信息獲取,畢竟我也無法做到随時随地點開朋友圈。有時候忙,掃了一眼後想着回頭再看,但等回頭時,人家已經三天可見了。

我跟朋友抱怨這件事,他回複了我一句:現在的朋友圈哪有你說的那麼好看。聽到這句話,我心裡“叮”了一下,以我這些年實時刷新朋友圈的觀察,三天可見的人越來越多的同時,發原創朋友圈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我想大家最初從QQ逃到微信,都是出于一樣的原因:這裡的好友才是現實中真正的“好友”,所以我們可以自由自在地表達。早年的朋友圈是非常好看的,裡面有閨蜜失戀後的眼淚,也有哥們兒喝多了寫下的黃段子。後來我們加上了父母親戚,加了同事尤其是領導,然後開始分組,開始斟酌每一條朋友圈應該怎麼發。周末但凡有同部門同事發了加班照,我就絕不會發自己吃喝玩樂的動态;有一個表妹是狂熱追星族,我也不敢轉發任何諷刺小鮮肉的文章,生怕她覺得我在針對她……

朋友圈還叫朋友圈,但它已經變成了親戚圈、工作圈、小商品售賣圈,甚至是利益圈。有時候你想想都覺得很可笑——有的人啊,對陌生人都能顯示十張照片呢!加了好友反而隻能看三天。“朋友圈”和“朋友”已經沒什麼關系了,既然如此,究竟幾天可見,也就沒那麼重要了,因為無論多少天可見,如果沒有現實生活中實實在在的溝通,我們也隻是對方的“朋友圈朋友”。

後來,我也設置了“三天可見”。畢竟别人都捂得嚴嚴實實,還給自己家上了指紋密碼鎖,我也就别像個傻子一樣裸奔了。如果我看到過誰發的餐廳但卻錯過了消息,我就會發信息直接問問對方,聊幾句;對于我真正關注的人,與其默默視奸點贊不如周末約個爬山。

姜育恒有一首老歌叫《有空來坐坐》,裡面有句歌詞特别适合形容微信時代的社交關系:“朋友越來越多,但是寂寞并不因此而少一點。”點開一個人的朋友圈,兩道橫杠中間的那句“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看起來就像一個邊界,提醒你,就站在那兒,不要再往前走了,最終打破這堵牆的還得是真實的社交——我們有多少意願去真正地結交一個朋友,而不是隻是在朋友圈裡看上去很熟。

朋友圈三天可見和全部可見區别(朋友圈三天可見)4

面對微信的bug,

“三天可見”比分組好用

我以前并沒設置“三天可見”,甚至對設置了的人有點不屑:你難道是FBI搞情報工作的嗎?還是發了裸奔照片不讓人看?直到前段時間公司發生了一件事。

去年年底,我們公司兩個部門的老大競争經理的職位,兩個人正鬥得激烈,一天早上,公司所有同事的工作郵箱裡就出現了其中一個領導的黑材料,說他和女客戶有不正當關系。黑材料裡幾乎所有的證據都是從兩個人的朋友圈裡扒的,專業極了,像網友扒明星那樣,分析他們某一天發的照片是同一個地闆、同一個窗簾,說明他們當時在同一個酒店。

領導和女客戶到底什麼關系,同事們議論了整整一個星期卻沒有定論,漸漸地也沒人再提了。但作為一個對辦公室政治非常遲鈍的小喽啰,我隻覺得這種互相揭發的方式實在太可怕了。我才意識到原來一個人的朋友圈連起來能透露這麼多信息,有心人想找,分分鐘能憑蛛絲馬迹拼湊出一個故事。

前不久,有個陌生人加上我微信,挖墳就悄悄挖墳也算了,還翻到我半年前、一年前的朋友圈點了十幾個贊,吓得我趕緊把他删了。再加上這段時間,新聞裡有很多名人在朋友圈說的話被發到微博上連馬賽克都不打……

你說朋友圈到底算是私人空間還是公共空間呢?有人說,可以分組啊,但微信有個bug,以前設置的分組不可見對新加的好友是無效的,哪怕他也被拉進了這個分組,他還是能看到以前發過的朋友圈,這就很尴尬了。所以我也設置了“三天可見”,你在timeline看到我的消息就看到了,随緣點贊,閱後即焚。沒看到我也不想誰都能随便翻我發過什麼。

魚的記憶有七秒,人的記憶有七天,互聯網的記憶卻是永遠,過去和現在被扁平地壓縮在一起,沒有界限,這太不合理了,人在網絡上應該有被遺忘的權利。

朋友圈三天可見和全部可見區别(朋友圈三天可見)5

朋友圈裡的“人設”

不善經營不如關張

作為一個不發朋友圈的人,三天可見這個功能拯救了我,否則總有人來問我為什麼把他屏蔽了,我要一個個解釋,好麻煩。至于為什麼不發朋友圈,也是因為嫌麻煩。

身在職場,幾乎所有社會關系都是從一句“加個好友吧”開始的,朋友圈已經是一張名片,甚至有時候會決定你給别人的第一印象。

有一種說法叫“朋友圈人格”,就是說朋友圈是需要經營的,要在好友們的趣味中找公約數,在不得罪人的前提下,盡量把自己包裝得高大上,甚至還要給自己樹立“人設”。如果沒有朋友圈,我敢說去健身房的和跑馬拉松的人能少一多半。

我是個沒有什麼生活情趣的人,幾乎所有時間都被工作占據,沒有那種特别私人的瞬間想要分享。我隻有兩種時刻會想要去發朋友圈,一種是看到特别好笑的段子和視頻,但這些自己看看、樂一樂就行了,轉發進朋友圈,會顯得有點幼稚,特别是我在工作中是甲方,讓人家看到你成天在朋友圈“哈哈哈”,感覺不是很合适。

另一個讓我想發朋友圈的時刻是看到那些争論特别激烈的社會事件,但現在這種事兒,太容易反轉了,一不小心就會自己打臉,打了臉再去灰溜溜地把剛發的朋友圈删了,想想都覺得好尴尬。所以,即便想發,我也不會發。這個時代,發聲很容易,越是這種狀況,越要多聽一聽、多看一看,控制一下自己的表達欲,畢竟言多必失。

其實,我不發朋友圈也是一種“人設”經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朋友圈裡不再是分享和欣賞,而是曬和judge。這個人low,那個人賤,和陌生人求助是婊,流露負能量是玻璃心。别人經營“人設”是為了正确和高級,我沒這個精力去讨好别人,我選擇的是把自己藏起來,給自己營造一點神秘感,也免去了很多麻煩。

朋友圈三天可見和全部可見區别(朋友圈三天可見)6

為什麼是“三天可見”

而不是“一天可見”

我挺喜歡“三天可見”這項設置的。社交網絡時代,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在開放的狀态下,如何保護隐私,因此,這個分寸感很重要,“三天可見”就是一種分寸。

早年間用QQ空間和新浪博客,我很讨厭一項設置,就是“訪客”。随便去哪兒溜達一圈,都會留下痕迹,弄得跟小狗出門撒尿占地盤一樣。雖然可以删掉,但那樣會顯得虛僞和猥瑣。前一段有消息說微信朋友圈也要增加“訪客”功能了,我吓了一跳,後來證實是謠言我才放心了。坦蕩是個好詞兒,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于“坦蕩”其實并不是什麼好事兒。

還有一些别的社交軟件,我最讨厭的一項設置是“已讀”。那真是一把讓人恨得牙癢癢的小皮鞭啊,我連“想靜靜”的權力都沒有了。這項功能還培育了一大批玻璃心,你隻要“已讀不回”,對方就會在心裡翻起無數漣漪,讓人與人的交往變得無比之累。

“三天可見”就不一樣了,我并沒有屏蔽你,你可以看到我,隻是錯過了就錯過了,就讓我們斷了過去,讓明天好好繼續,你就不要再苦苦追問我的消息。

隻是,對于“三天可見”這件事,我始終有一個特别大的疑問,為什麼是“三天可見”而不是“一天可見”呢,“三天”這個數字意味着什麼呢?琢磨了一段時間後,有一天,我終于找到了答案,也更加堅定地要繼續“三天可見”了,因為——

士别三日,當刮目相看啊!

朋友圈三天可見和全部可見區别(朋友圈三天可見)7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

想看更多,請移步每日人物微信公号(ID:meirirenwu)。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