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釣情況複雜,自然不言而喻,其中最為常見的便是走水,本文重點讨論釣魚人遇到走水情況,如何垂釣。
自然水域,如河流、湖泊,乃至農村常見的溝渠,既是野釣的場所,也是走水頻發之地。走水,分為漲水與退水,下面分開來講。
漲水:釣魚圈裡流傳着“漲水魚,落水蝦”,意思是說漲水的時候,溶氧量增加,魚群活躍,攝食欲望強烈,适合釣魚。但經驗豐富的釣魚人卻不以為然,并非所有的漲水均能揮杆垂釣,一是所漲之水的源頭形式多樣,包括開閘放水、雨水、支流彙合等等,并不保證均彙有大量魚群;二是水質可能存在差異,緻使與原水混合後破壞原有平衡,魚活躍甚至躁動,不開吞食。三是漲水可能淹沒岸邊原有的綠色植被,魚情擁有更多的食物來源,不急于攝食,所以漲水之時,提前觀察水面或者等水流穩定之後再行試釣。岸邊流速相對緩慢,魚群會到岸邊聚集,可優先選擇離岸較近的場所,但注意水深,水深過淺魚群容易驚擾離開,一般1.米-2.5米為宜,大河與支河的交彙處、大橋兩側及閘口處等均是不錯釣點。
落水:此時的魚群警惕性極高,為防止擱淺,逐漸脫離淺水區,向深水區靠攏,所以落水時垂釣宜選擇水深較高的釣點。另外落水會使一部分淹沒水中的障礙物,如枯樹枝、土堆、水草等露出水面,甚至全部裸露在外。流水迅速、受到驚吓的魚群,重新尋找可遮掩的物體,此時常有大量魚群聚集,但此時魚緊張吃口不佳。所以選擇的釣點,應水流相對緩和、有遮掩物的水域為佳,如回水灣、三角地等等。
走水情況下的垂釣方式水流湍急,浮漂被沖擊的移動、傾倒乃至沒入水中,因此要求改變垂釣方式加以應對。目前主流方式是采用跑鉛釣法,又細分為大跑鉛與雙鉛兩種方法,下面分開來講。
大跑鉛:本質是提高鉛墜重量,使之沉底,拖住水流的沖擊,從而穩定浮漂。首先鉛皮座加重鉛沉底,通過改變鉛墜兩端太空豆的間隔距離,調整鉛墜活動範圍,一般釣鲫魚以5公分左右為宜,釣像鯉魚這樣的大魚,10公分左右即可。魚吃口吞餌後,帶動子線活動,浮漂得到訊息發生動作,但常見顫動的漂相,主要是因為魚拉動的是整個浮漂,擁有足夠大的豎直向上的牽引力,所以使用大跑鉛釣法在保持浮漂穩定的前提下,浮漂越小越靈敏。
雙鉛釣法:主要是彌補大跑鉛靈敏度不足的問題,同時保留穩定浮漂不被水流沖擊的加強版跑鉛釣法。分為兩個鉛墜,重鉛沉底穩定浮漂不至移動,另一個鉛墜一般懸浮,抵消浮漂一部分浮力,當魚吃餌時,拉動懸浮鉛墜一起動作,靈敏度提升明顯。制造雙鉛線組,略微麻煩些,可将鉛皮包裹在重鉛上方的太空豆這種簡易方法,臨時使用,也有不錯的效果。
走水情況下的窩料釣餌走水打窩的難點主要是水流速度大,窩料被沖擊的七零八落,如果打窩抛灑的方式、路徑不對,則等到窩料沉入水底後,已遠離窩點了。像常用的顆粒窩料,建議先置入水中浸泡,增加比重,投擲的方向與水流的方向相反,流速越大,窩料入水點與釣點距離越大;流速越小,則窩料入水點與釣點距離越小。像比重較輕的酒米窩料,或者小型顆粒窩料不建議使用,以免在水底再被流速帶動造成浪費。
走水情況下,所用的釣餌,如果選用面餌,則霧化不宜太快,粘軟适中最好,也可嘗試搓餌垂釣,當然最佳還是使用蚯蚓,挂鈎牢固,不易脫落。如前文所述,漲水情況下,可能破壞原有平衡、水質變化,從而影響魚情,以至味型偏好改變,所以應多次嘗試選擇最佳的,也可直接選用蚯蚓垂釣,蚯蚓作為一款萬能餌,适用水域範圍廣泛,同時濃厚的土腥味極易吸引其注意。
初步判斷出魚的大小,滿足使用的情況下,盡量選擇細小線組,可有效減小水的阻力,浮漂建議使用棗核型浮。筆者最近在徒駭河野釣,有時1個小時遇到3/4次走水的情況,因為以鲫魚為主,選用了0.4的子線,0.8的主線,抗走水明顯。
後記筆者上文從走水的起因、垂釣方法、線組、窩料及釣餌等方面,介紹了野釣走水情況下的應對方法,其實釣魚本是如此,面對不同的狀況,隻有及時調整,才會有不錯的漁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