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歲離開母親在外求學。此後,十四年間,隻見過母親三次。每一次回家,都是因為奔喪:奔大奶奶的喪,奔父親的喪,奔母親的喪。
沒想到,最後一次見到母親,竟然是在母親的葬禮上。季羨林在《母與子》一文中寫道:“母親的死使我對一切都灰心。”
失去至親的迷津該如何走出?
答案是:一個老婦人。
就在季羨林想“一頭撞死在母親棺材上”時,老婦人收到了一封兒子的來信,希望他能幫忙念一下。打開信的那一瞬間,季羨林的心跟着顫抖起來。原來,老婦人當兵的兒子,在半年前已經陣亡了。
可是,季羨林告訴老婦人的是“兒子現在很好,已經升官了,不久就可以回家”。看到老婦人眼睛裡喜悅的光芒,幹皺的面孔浮起微笑......他知道:自己已經走出了迷津,有勇氣繼續前行。
當痛苦來臨時,能依靠的隻有自己;當陷入迷津時,唯有自己走出來。
那時的季羨林已經深刻明白:自己,才是人生的掌舵人。
百年風雨,鑄就一位“國學泰鬥”
季羨林最被人津津樂道的事,莫過于“三辭桂冠”。他是北大唯一的“終身教授”,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翻譯家、文學家、國學家......
圖片:季羨林
照理說,“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這三個稱号于季羨林來說,當之無愧。可是,他卻推辭不敢接受,認為“三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
精通12國語言,尤其在吐火羅文上造詣很深,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精通此類語言的幾個學者之一。在八十多歲高齡之際,季羨林親自翻譯了吐火羅文A方言的《彌勒會見記劇本》,成為吐火羅文史上又一翻譯巨作。
不僅在翻譯界和學術界赫赫有名,季羨林的散文和其他文學作品同樣獲得了很高的評價。2006年,季羨林當選為《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是這樣描述:“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
圖片:2006年《感動中國》季羨林的頒獎詞
如果說學術著作是季羨林學問造詣的集中體現,那麼,散文就是他人生智慧的具體诠釋。從他的散文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樂觀豁達、從容自若、潇灑自由......
可以說,想要品味季羨林的人生态度,散文就是最好的入口。
精選四十九篇入冊,百年智慧盡在其中
在九十八年的生命曆程中,季羨林的散文作品超過百篇,字數超過百萬。想要一次性讀懂、弄清這些散文的内涵,難度可想而知。
如果有一本書,幫我們精挑細選出最值得細細品讀,反複回味的散文佳作,豈不是一件妙事?
那麼,這本《萬般迷津,唯有自渡》就是“這件妙事”。
精選四十九篇散文入冊,既有央視節目《朗讀者》中的“常客”《老貓》《八十懷述》,也有入選中小學語文教材的佳作《海棠花》《幽徑悲劇》《賦得永久的悔》《神奇的絲瓜》等。
圖片:《朗讀者》中名人朗讀季羨林的《八十懷述》
每一篇都飽含着季羨林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的思考。
更難得的是,這本書并不僅僅是挑選出精品散文這麼簡單,而是将四十九篇散文進行了歸納總結,分成了五個部分。在“萬般滋味,都是生活”這一章中,充分展現了季羨林的對生活種種苦難的理解和釋懷。比如,描寫“喪母之痛”的散文《母與子》、《賦得永久的悔》就收錄在這一章。
“勘探自我,心之彼岸”一章中,則是深度闡釋了季羨林在自我意義上的追求和尋找。被衆多名人朗讀和傳誦的《八十懷述》《九十懷述》《我寫我》就選錄于此。
而且,這四十九篇作品的時間跨度非常大,幾乎橫跨了季羨林的整個創作生涯。青年的滿腔熱血,中年的從容淡定,晚年的怡然自得,在《萬般迷津,唯有自渡》一書中體現得淋漓盡緻。
季羨林九十八年的思想精髓和生活智慧,全在這本《萬般迷津,唯有自渡》裡。
季羨林寫給年輕人的生活哲學
别看季羨林身上的光環如此之多,他的人生底色中始終有一抹淡淡的苦澀。
幼年時期,一年隻能吃一兩次“白面”,其餘時間隻能靠又苦又澀的紅高粱面充饑;德國留學期間,正好遇到二戰最激烈的時候,炮火、饑餓成了生活的常态,以緻于他失去了“飽”的感受;十年浩劫時期,被打到遍體鱗傷,被關進牛棚成為“不可接觸者”......
在這些大風大浪下,季羨林始終用一顆“順其自然”的心來自我化解,自我療愈。
二戰的德國籠罩在一片戰争恐慌中,季羨林在《山中逸趣》一文中寫道:“在全城人民饑腸辘辘,在英國飛機下心裡忐忑不安的時候,山林卻依舊郁郁蔥蔥,依舊‘煙籠十裡堤’。我真愛這樣的山林,這裡真成了我的世外桃源。”
即使是在極其困難的時候,仍不忘人生的樂趣。因為,“在任何情況下,人生也決不會隻有痛苦”。生活中,有很多小幸福等着我們去挖掘,去發現。
關于人生的起起伏伏,生老病死,季羨林常常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複獨多慮”來勉勵自己。順其自然,随遇而安便是最好的人生态度。
既然十年浩劫避免不了,那就坦然接受。恰恰在這個讓人無比絕望的時期,季羨林迎來了寫作翻譯的高峰:印度史詩級巨作《羅摩衍那》就是在這段時間完成的。
圖片:季羨林榮獲2006年《感動中國》
每個人的一生,定會有迷茫、失意、絕望、心灰意冷的時候,越是身處在迷津之中,就越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像季羨林一樣,自己的生活自己把握,自己的人生自己救贖,自己的傷痛自己治愈。
願我們都能有自渡的能力,也有無懼生長的勇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