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名家對寫實山水畫的評價

名家對寫實山水畫的評價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20:26:41

名家對寫實山水畫的評價(畫山水叙講了為什麼要畫山水)1

名家對寫實山水畫的評價(畫山水叙講了為什麼要畫山水)2

西湖風樹圖

宗炳“畫山水叙”講義文/ 林海鐘

這篇文章是山水畫論的第一篇,是山水畫論之始祖。繪畫山水之發明在美術史上是一大事件,繪事之大莫過于山水,山水畫的意義通過宗炳的這篇文論說出,是山水畫實踐的基本認識和終極目的,可謂至理。宗炳是一個不仕的高人,逃于山林,古代很多高人逃禅,他是逃于山水。慧遠是隐于廬山的和尚,在廬山有蓮社。慧遠就是蓮社的精神領袖,當時在廬山聚集了一大群高人,翻譯佛經,研究佛經和修煉實證,是方外的中心,著名的“虎溪三笑”講的就是慧遠、陸靜修、陶淵明在廬山的故事。宗炳就是慧遠的學生,《畫山水叙》講了為什麼要畫山水,畫山水的妙用,這篇文章是畫山水必讀的經典,而且是作為實踐指導的一篇論述,猶如道家的《道德經》,此文論以“叙”名。

名家對寫實山水畫的評價(畫山水叙講了為什麼要畫山水)3

臨王蒙葛稚川移居圖(局部)·夾葉畫法

“聖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像”(汲古閣本與于安瀾選本為“映”,台北明代嘉靖本為“應”,“應”是主心,“映”是自然,故當解為“映”字),此言聖人和賢者的區别。聖人與賢者的境界已經顯露,宗炳自認為是賢者,未能達聖人之境,故是篇以味像的角度品讀山水。

名家對寫實山水畫的評價(畫山水叙講了為什麼要畫山水)4

遙山動波圖

山水是“質有而趣靈”,“質”人多能見之,而“靈”見之者少也,由聖人之指出,山有靈是共識,“質有”乃為有形,可見可摸,“靈”則是無形的存在,或者說是沒有固定的、變化的東西,“靈”也許是可以感知,但不能目見,所以靈與質的總體觀不能斷裂和片面觀之。此無形之靈栖于有質之山水,乃有靈之山水。求其靈動味其像也,故“質有而趣靈”,所以我們的書畫也是如此,氣韻就是有靈的、無形的部分,筆墨、形象、色彩等則為書畫中有形的部分,有形與無形的統一才是事物的實質。

名家對寫實山水畫的評價(畫山水叙講了為什麼要畫山水)5

名家對寫實山水畫的評價(畫山水叙講了為什麼要畫山水)6

樹法示範

山水所謂“仁智之樂”就是山水之遊的意義,此亦聖人指出而發明山水之大義也。聖人們的山水遊曆過程中,他們看到了什麼?宗炳認為聖人對山水的“法道”是仁和智,稱“仁智之樂”,作為賢者的宗炳隻能體味和“味像”聖人的智慧——“仁智之樂”,同時又觀到“聖人以神法道”的境界,他能明白,但他不是聖人,他是賢者。宗炳認為他的老師慧遠是聖人,能法道的,而他不能到這個境界,但可體味和通道,山水之形和自然萬象就是道的體現,山水不會說話,但是其象不也就是道嗎?

名家對寫實山水畫的評價(畫山水叙講了為什麼要畫山水)7

皴法與筆法結構

山的形雄渾敦厚,水則靈動變化,充滿生機,山水之自然之本質就是“仁智”的表現,所以“不亦幾乎”,這是宗炳的定論,說明山水的仁和智,按照聖人之教,把山水的仁與智展現給世人,他開始揭秘了。他按先聖之教去遊走山水,他說他眷戀廬山與衡山,經常遊走于荊楚的山山水水間,體聖人之意。廬山與衡山是他的親人,荊楚山水是他的兄弟,他在走親戚。宗炳把山水的秘密揭示給大家看。

名家對寫實山水畫的評價(畫山水叙講了為什麼要畫山水)8

勾、皴、擦、染、點

“不知老之将至”,入于山水遊曆之中,時光流逝,而自不知也。“凝氣怡身”,是修行者的修煉狀态。“石門之流”是論道者,是哲思,哲學和修身是聖人所為,如老子、孔子,包括宗炳的老師慧遠。他認為他不能像聖人一樣,所以畫山水體道,享受仁智之樂,這是他給自己的定位,山水畫于是産生,“叙”之意義由此而闡明。

“畫象布色、構茲雲嶺”:“象”與“像”,“象”是大象,“像”是形。圖畫山水,“雲嶺”是形,而目的是體味形之象也。“夫理絕于中古之上者”,趙孟論古意所追即古賢之意,故之前就有宗炳言“中古之上者”之意,趙氏所歸正中宗炳所言者,所以古意之傳,由來已久,古意即仁智,所以中正雄厚是山的特質,也是聖人的相貌,黃賓虹論宋畫“渾厚華滋”,可謂一脈相承,這就是境界,宗炳的“意求中古之上者”,趙孟的“古意”,黃賓虹的“渾厚”是指向同一的歸旨。妙絕了!證到此境者,“可意求于千載之下”了。以上解“夫理絕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載之下”兩句的意思。

名家對寫實山水畫的評價(畫山水叙講了為什麼要畫山水)9

五株樹

“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書策之内”,這個是個比喻,是下面說“況乎身所盤桓,目所綢缪”二句的比喻。這很妙,很多人看不懂,是說要抓住語言文字圖像之外的意,而不是言象本身,這是要靠悟性的,莊子有“得魚忘筌”“得意忘形(言)”之說,所以“旨微于言象之外”也。宗炳認為像這樣聰明的人才可以去讀書,不然就讀不懂書,何況身體和眼睛的局限,這是需要打破的。如果不能打破局限,就會被物象的表面所蒙蔽,隻能“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也”。

我們現在的寫生和臨摹都是“以形寫形,以色貌色”,表面和無知。這樣看宗炳的悟性果然超絕,宋代蘇東坡雲“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也是這個意思。形似是最初級的認識,還要看形之外的東西,比如氣韻,所以氣韻追之,形似在其間,這是張彥遠的論述。得意忘形,這就是畫,忘形而形在其中,筆墨如此,吳仲圭“一味中鋒”,筆下難道就沒有山水了嗎?所以,從晉之宗炳、宋之郭河陽、元之趙松雪、明之董其昌、現代之黃賓虹所言所畫可謂是一以貫之。

名家對寫實山水畫的評價(畫山水叙講了為什麼要畫山水)10

湖山清夏圖(局部)

“且夫昆侖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睹,迥以數裡,則可圍于寸眸”,這是山水的觀法,左右遊走和以大觀小的方法。“迫目”是我們入于山林中所見之常态,也說明眼睛的局限,身體小而山大,不能看到整座大山。所以用兩個方法:遊走和鳥瞰。“今張絹素以遠映,則昆、阆之形,可圍于方寸之内”,是為六法之中的“傳移模寫”。其實,宗炳知道這也是行不通的,“傳移模寫”不過是“以形寫形,以色貌色”而已,所以,怎麼樣才可以得山水之真呢?他說,“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裡之迥”,這是觀想中的結果,非目所能遇也。

名家對寫實山水畫的評價(畫山水叙講了為什麼要畫山水)11

太行山寫生冊·魯班豁(局部)

所以畫山水即使左右遊觀或鳥瞰也是不可能得其真的,這就是局限(身所盤桓、目所綢缪)。而觀畫之人“徒患類之不巧”,所以看畫人就關心畫得像不像,那麼透視最像,透視卻是錯覺,那麼畫錯覺就好了,這是宗炳對視覺局限的批判。所以不要為那個錯誤的象而去摹寫,這樣太辛苦了(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況山水乃大物,瞳子之局限,必不能得山水之真相,如何為之?宗炳說,要把比例關系畫和諧,“丈山尺樹,寸馬分人”。要把自然的山川關系弄對,這樣嵩山和華山的秀美,山中的幽玄之靈氣可以成就一幅山水畫了(“如是,則嵩、華之秀,玄牝之靈,皆可得之于一圖矣”)。

名家對寫實山水畫的評價(畫山水叙講了為什麼要畫山水)12

拟董其昌筆法冊(局部)

此刻宗炳的思考從目睹進入了觀想的境界,在此,知目睹之不可靠了,甚至觀想的不可靠,被他不斷實證分析,而慢慢進入更高的層次——心會的境界。“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書上的斷句不對,應如我這裡的斷句才能讀通,大家注意一下),“應目會心”是佛家的觀點,萬物由心,故目遇者與心會也,無心則不會,會也不會,昔釋迦拈花,迦葉目見而會心一笑,這應該是“應目會心”的典故吧。這是宗炳作為佛弟子的世界觀,所以“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

這樣看目見與觀想是淺層次的思考,而以心法來認識山水也許更加本質,由外至内,再由内至外,這很像《楞嚴經》中講五蘊和六識的方式,如果大家讀過應該很理解宗炳的這個觀點,佛尊者說法與阿難,由眼識到心識的方法。山水畫論中,我首推宗炳此篇為第一義,這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山水畫此篇如佛經般的重要。我為此而贊歎中國山水畫的偉大!

名家對寫實山水畫的評價(畫山水叙講了為什麼要畫山水)13

董北苑畫意霧景山水圖

“目亦同應、心亦俱會”,目應物,應物是目,應目是會心,這樣的次第,這比西方的心理學和視覺的分析,更直接,更清楚明了,十來字說明白了。“應會感神,神超而理得。”能夠應,與心會,這太神奇了,以此可以發現我們作為人的妙絕,發現人的這種能力,不能不說是一種感動,從而可以從這種表象而得到真理的認識,而這個理是超越于神的。以這種認識再去畫山水畫,豈不是簡單了,所以宗炳說“雖複虛求幽岩,何以加焉”。也就是說心的妙用和應會的神奇都清楚了,再畫畫隻不過是假借畫來說事,故雲“虛求”也,“幽岩”乃為虛求非實也。

宗少文見到是“心識”的境界,拿山水畫說事。“又神本無端,栖形感類”,神是無形的,氣韻的無形,但有它的氣質類别,比如渾樸、奇絕之氣,所感于形,故為“栖形感類”。“理入影迹”,前所謂山水“以形媚道也”,“誠能妙寫”。之前講的真理,也就是神超之理,再入于繪事,隻要敞開心懷就能妙寫丹青。宗炳言至此時,亦已經把理說盡了,故雲“亦誠盡矣”。之後繪事就是心态了,淡泊而為之,所以,“閑居理氣,拂觞鳴琴,披圖幽對,坐究四荒”。這即是禅定的功夫,“不違天勵之叢,獨應無人之野”。

名家對寫實山水畫的評價(畫山水叙講了為什麼要畫山水)14

高逸圖卷

禅宗有“獨坐大雄峰”之境界,此境應該是。此刻,“峰岫峣嶷,雲林飄渺”而來,這是初定中山水家的境界,顧恺之所謂“遷想妙得”是此境也。這個境界心神是不着意的,所以“聖賢映于絕代,萬趣融于其神思”,此“神思”是不思而有此神用也,到此境界時,宗炳把大實話告訴大家:“餘複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所暢,孰有先焉。”這時的境界時空已被破除。

後記:此文由我在疫情期間的網課講稿整理而成,以于安瀾先生所編《畫論叢刊》中《畫山水叙》選本為對象,逐句釋義與探讨,其中諸多見解有新的角度的解讀與诠釋。此篇作為山水畫的第一篇論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曆代山水畫實踐影響深遠,而對其文意的探讨,二十世紀國内外學者也從不同角度給出解讀,茲就各家觀點不同之處列舉如下:

如“夫理絕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載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書策之内,況乎身所盤桓,目所綢缪,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之解讀。

名家對寫實山水畫的評價(畫山水叙講了為什麼要畫山水)15

拟唐寅騎驢歸思圖(局部)

楊仁恺先生認為:“一是中古的前賢理論遺産如已斷絕,可以憑着體驗得于千年之後;細微的意旨存于語言形象之外的,可以從曆代文獻史去尋找。二是‘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但限于昆侖之大,瞳子之小,為了描繪他所經曆的山川,則‘張絹素以遠映’,使之‘可圍于方寸之内’,具體的方法是‘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裡之迥’。三是把腦中留下的印象,通過‘應會感神,神超理得’‘栖形感類,理入影迹’,于是就‘誠能妙寫,亦誠盡矣’了。”(《魏晉南北朝的書畫藝術》)

名家對寫實山水畫的評價(畫山水叙講了為什麼要畫山水)16

清流激蕩圖

徐複觀先生解釋為:“通過人之心意與書策,以了解并攝取古人之思想,為畫的作用作陪襯以山水本來之形,繪為畫面之形,将心所愛之山水,繪成圖畫實更為容易和真切。”(《中國藝術精神》)

王世襄:“畫山水誠非易事,唯天下難事正多,設如非言辭所可表達之精理妙旨,尚能以心體會,何況睹之已熟,會心已久,平時所愛好之山水乎?相形之下,難易判然。”

名家對寫實山水畫的評價(畫山水叙講了為什麼要畫山水)17

少林寺圖

其他,如俞劍華的《中國畫論類編》中對此文的解釋:“山水畫之開始,完全從真山水之寫生中得來,宗炳多遊名山,對于自然之感受極深,故能發明山水畫寫生之方法,其中論遠近大小,如何在畫面上表現大山巨嶽,完全與現代透視學相合。”

林教授對此段文字之解讀則不同于前,他認為語言圖像是描述的手段和方式,其中必有所失,故得其真悟,必于文字圖像之外求之,這是宗炳的本意。像這樣聰明的人才可以去讀書,不然就讀不懂書,以此理判斷必須打破身體和眼睛的局限,不然隻能“以形寫形,以色貌色”(詳見前文對此的解釋)。

名家對寫實山水畫的評價(畫山水叙講了為什麼要畫山水)18

太虛震澤圖

對《畫山水叙》的解讀緣起于與我的學生翁志丹博士的讨論,其後又與鄭紹昌先生探讨,鄭紹昌先生提供諸多有關宗炳、慧遠等人物的曆史史料(注釋部分),使我們對宗炳的時代有更多的了解,對《畫山水叙》的解讀具有巨大的幫助,此文稿又得好友季惟齋校對,趙柘博士整理成稿,在此對參與此篇讨論的師友學生表示感謝,此講稿僅代表我個人現階段對《畫山水叙》的一些認識,請諸同道不吝指正。

- 完 -

名家對寫實山水畫的評價(畫山水叙講了為什麼要畫山水)19

名家對寫實山水畫的評價(畫山水叙講了為什麼要畫山水)20

名家對寫實山水畫的評價(畫山水叙講了為什麼要畫山水)21

恒河寫生(局部)

名家對寫實山水畫的評價(畫山水叙講了為什麼要畫山水)22

林海鐘

Lin haizhong

号卧霞散人、錢塘後來生,林泉閣主人。現居錢塘西湖之畔,為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學院書畫鑒定中心副主任。林海鐘年少成名,畫藝精進,作品涉及山水、人物、花鳥、書法等,題材甚廣,主張國畫以筆墨為宗,以書入畫傳承古意,為今人所用,提倡文人畫風,并認為以畫悟道是國畫的至高境界,曾參加新文人畫運動,為當今學院派畫家代表。其作品水墨畫蕭散簡淡,極具禅意;賦色之作豔麗古雅,傳承唐宋遺意。代表作有現藏于大英博物館的作品《牆》,主筆的靈隐寺大型壁畫《濟公行化圖》和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畫作《鑒真東渡圖》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