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于《中國青年》雜志2021年第10期
近些年來有一個現象,讓人很容易注意到:越來越多的人身着“古裝”走在大街小巷,他們寬袍大袖、衣袂飄飄,自成一道風景,而其中以年輕人居多。他們身上的服飾叫作漢服,彼此互稱“同袍”“袍子”。
今年兩會期間,有人大代表建議設立“國家漢服日”,漢服相關話題迅速登上微博熱搜榜,一時間備受矚目,成為各大社交平台熱點。
那麼,什麼是漢服?年輕人為什麼如此熱衷于漢服複興?如果對此感興趣,普通人如何成為漢服同袍?
筆者也是漢服同袍,此次采訪了來自内地、香港和國外的10名漢服同袍。他們當中既有普通同袍,也有漢服社團負責人、漢服模特、商家,更不乏社交媒體的網絡紅人,還有将近80歲的“漢服奶奶”。讓我們一起,在同袍的講述中,走近漢服。
關于漢服,你想知道的都在這
@文/本刊通訊員 飯團
打開同袍的衣帽間
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特征,明顯區别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數千年的流傳演變,使它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獨特符号,以其自身之美,深深吸引着中國的年輕人。
不同年代的漢服具有不同的美,為一目了然,筆者在這裡以圖片的形式向大家介紹不同朝代的漢服制式,為大家分享同袍們的衣帽間。
@謝子若 是一名“85後”,同時也是漢服品牌“漢尚華蓮”創始人。她生活在廣州,2007年左右成為漢服同袍。作為資深“同袍”,她的漢服和配飾多到數不清,她的衣帽間以唐制、宋制(唐、宋時期服裝制式)漢服居多。
2021年2月,謝子若身着宋制對襟衫、百叠裙、大袖衫、霞帔,在廣東廣州蘭圃遊園
@德青 是一名“85後”教師、漢服社團負責人,生活在北京。他2008年左右成為漢服同袍,目前有十幾套漢服,還自己設計過漢服圖樣,做過發簪及纏花。
2020年10月,德青身着宋制圓領袍,手執漢劍,在北京遊覽頤和園
@盛夏是一名遠在澳大利亞的“85後”,她是昆士蘭中華文化協會會長、昆士蘭漢服社社長。她2016年成為漢服同袍,“保守估計,我有兩三百套漢服。基本上市場上有的形制,我都有。配飾也很多。”
2021年春節,盛夏(右二)身着唐制改良漢服,在澳大利亞黃金海岸向當地人展示傳統文化,并帶動他們穿上了美麗的漢服
@才華是一名“95後”汽車維修技工,同時也是漢服社團負責人,生活在香港。他2011年成為漢服同袍,目前有十幾套漢服。
2018年末,才華身着明制道袍、披風,在香港中環碼頭參加漢服出行日活動
@宋小肉是一名“90後”護士,生活在北京。她2020年成為漢服同袍,目前有35套漢服,形制基本為:唐制、明制、宋制、魏晉制。
2021年3月,宋小肉身着明制豎領長襖、比甲,手執折扇,在圓明園創意園區推廣漢服文化
@十裡是一名“95後”漢服模特、網絡紅人,生活在廣州。作為模特,她2019年成為漢服同袍,穿過的漢服數不勝數,“可以說公司的漢服都是我的麼?”
2019年6月,十裡身着唐制改良漢服,在福建廈門參加粉絲見面會
@墨玉是一名漢文化工作者、漢服社團負責人,生活在杭州。他2018年成為漢服同袍,目前有二十多件漢服,涵蓋了大部分常規形制,“配飾就更多了:從頭到腳、從裡到外,分材質、年代、款式、文武,非常齊全。”
2020年10月杭州,墨玉身穿明制曳撒搭配甲胄拍攝商品圖
@盆盆是一名“90後”機器維修員,也是一名漢服模特,生活在南京。他2017年成為漢服同袍,目前有40多套漢服。
2021年2月,盆盆身着宋圓領袍、官帽,在江蘇南京溧水城隍廟拍攝漢服宣傳圖
@飯團 本職工作是公務員,生活在南京。2012年前後成為同袍,買過很多漢服,目前家中有40多套漢服,覆蓋了市面上常見形制。
2020年8月,飯團身着宋制對襟衫、褙子、兩片裙,手執團扇,在北京陶然亭公園推廣漢服文化
@玄黎是一名“95後”公司職員,生活在北京。他2017年成為漢服同袍,目前有20套左右漢服,以明制和唐制為主,配飾大概有40種左右。玄黎經營着一家手工武備工坊,經常為自己和朋友制作甲胄護臂和腰挂之類的配飾,還給家裡的寵物貓“捌佰”做了一套甲。
2020年3月,玄黎身着明制飛魚紋貼裡、自制山紋裙甲、狻猊環臂铠、龍鱗護腕,手執雁翎刀形制木刀,在北京天壇為自制甲胄拍攝寫真。小貓“捌佰”身着玄黎制作的翻領小山紋寵物甲
給你的“漢服入坑指南”
你距離“同袍”隻有三步之遙。
Step1 保持信念感
盛夏說:“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并喜歡漢服的,我們都歡迎加入成為漢服同袍。我覺得要提高民族自信心,對我們的文化更有信心。”
首先在觀念上,把思想包袱去掉,隻要你想加入,那麼随時可以成為一名“同袍”。
Step2 擁有一套漢服
擁有一套心儀的漢服,是成為“同袍”的充分條件。
你可以選擇購買或租賃,還可以向你認識的漢服同袍借用。除了在線上進行選擇和購買,很多城市也有出售漢服的實體店,它們大多坐落于繁華地段靠近名勝古迹的街道上,部分漢服品牌在商場設有專櫃,很多漫展上也設有可購買漢服的“國風區”。如果想體驗租賃服務,可以選擇那些名為“XX漢服體驗館”的店鋪。如果選擇向同袍借用,可要記得好好愛惜服裝,同袍們都非常珍視自己的漢服。漢服對于同袍而言,不僅僅是一件衣服,而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寄托着心中那份對祖國和曆史的尊重與熱愛。
宋小肉友情提醒:“網購漢服要多看評價和買家秀哦,最好選擇支持七天無理由退換的店鋪購買。”
Step3 勇敢穿出門
謝子若說:“關于第一次穿漢服出門,我有兩個建議。其一,拉上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出門(好朋友穿不穿漢服都沒關系)給自己壯膽;其二,加入同袍團體,大家都是熱愛漢服的人,也會相互支持與欣賞,大家一起穿也就不會不好意思啦。”
盛夏表示:“遠在海外的昆士蘭地區,都有人天天穿漢服來支持中國文化,穿着漢服出行已經成為了一種新風尚。何況現在有那麼多适合日常出行的漢元素(融合了漢服元素的特色時裝),記住有我們和你站在一起!”
宋小肉補充道 :“相信我,你隻要有了第一次漢服出行,就會有無數次。加油!”
同袍Q&A
Q:你認為漢服同袍應當是怎樣的角色?
劉維秀:漢服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曆史,我們應該予以尊重。同袍應該多傳遞正能量給社會大衆,身體力行,傳播好優秀傳統文化。
才華:其實每一位同袍都是普通人,沒有特定的角色,隻要做好本分,堅持努力将漢服身體力行,讓大衆加深了解漢民族傳統服飾,這樣已經足夠。
劉維秀參加漢服走秀
Q:有這樣一種說法:穿服裝要看場合,穿着漢服在大街上走,是不看場合穿衣的行為,是失禮的,你怎麼看?
德青:漢服也分禮服和常服,參加重大活動可以穿得正式一點,平時上街可以穿一些色彩樸素的漢服及漢元素,這樣恰恰是尊重禮儀。
十裡:的确要看場合穿衣服,不過漢服風格類型很多,逛街約會可以穿,重要的場合漢服也有端莊的,所以漢服不太受限制。
盛夏:我個人同意穿服裝要看場合,例如法官、律師在法庭上的着裝、醫生、護士在醫院的着裝等。至于平常在大街上走,則屬于個人喜好的行為,隻要不影響他人,不對他人和公共秩序造成影響,且着裝得體,則不是失禮行為。實際上在異國他鄉,我們穿着民族服飾走在街上更多的是被欣賞,是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
2019年,盛夏在布裡斯班佛誕節慶典活動中被漢服吸引的世界各地外國人
Q:作為漢服同袍,你遇到過不被理解的時候嗎?都是怎樣應對的?
劉維秀:從來沒有遇到任何不理解的情況。我隻要穿漢服出門,大家都非常喜歡,甚至有時候在路邊遇到的小朋友,都會主動跑過來讓我抱一抱。
德青:穿漢服出門,會遇到路人說我們是“唱戲的,拍電視的”,這時候我都會主動去介紹一番。在我穿明制圓領袍、戴大帽的時候,經常被認為是韓國的服裝。碰到這種情況我也都會耐心解釋:朝鮮皇族的服飾都是明朝天子賜予的,稱為大明“賜服”。在文化交流中,韓服學習、借鑒了很多明朝服飾的特點。根據明朝服飾進行改良,才形成了後來大家看到的古裝韓劇中的服飾。
墨玉:唯一不被理解的也就是一些群衆所問的問題,在拍戲?拍什麼戲?穿越?錦衣衛?cos?大俠?許仙?要求合影等,處理方式一般會科普一下,或者一笑而過。
2021年3月,墨玉在舟山普陀山法雨寺
Q:随着漢服越來越“出圈”,身為同袍的你,感受到周圍有哪些變化嗎?
十裡:感受到很大變化,現在漢服活動越來越多,漢服被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就連我家那邊挺偏僻的城市,過年回去的時候也能看到很多穿漢服的,這情景以前是沒有的。說明我們漢服群體已經被更多人認識、了解并且喜歡,吸引了越來越多人融入其中,是件好事。
玄黎:出行時周圍鄰居和路人的反應從“這是哪個民族呀”慢慢變成“漢服好漂亮”,電視節目、網絡媒體上有漢服出現的文章、鏡頭也在增多,很多的衛視晚會也有漢服的身影。
2020年12月十裡在杭州漢服商業活動走秀
Q:“漢服圈”有哪些你不喜歡的現象?對此有什麼想法、建議?
盆盆:不喜歡的現象主要就是攀比、歧視。因為漢服的價格不等,便宜的有一兩百,貴的有一兩萬,由此就會分出群體,出現攀比和歧視的狀态。我們的初心是複興漢服,如果反而形成一些不良風氣,就對不起身上的漢服了。根據自己的能力去選擇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們要做的是複興,讓漢服走出國門,走向全世界。
才華:最不喜歡的現象當然是“山寨漢服”,一些同袍辛辛苦苦根據出土文物研究、制作出的漢服,卻被無良商人搶去心血成果,抄襲案時有發生。希望被抄襲的正品商家和漢服複原團隊都能讨回公道,讓抄襲者受到應有懲罰。
2018年10月,盆盆在南京瞻園,作為模特拍攝外景圖片
社團Q&A
Q:你是如何成為漢服社團負責人的?運營社團幾年了?
德青:我2019年留學回國後,正式成為漢服社團成員,和大家一起漢服出行,慢慢地對漢服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開始進入活動部組織活動。
墨玉:我2018年決定成立漢服組織,從一開始大家一起穿漢服交流,到慢慢發展成為漢文化綜合平台。
才華:在我成立漢服社前,香港有不少零散的同袍,大家會不時舉辦活動。可在不久後,衆人都為自己的生計而各散東西,我感到非常可惜。之後我有機會參與内地漢服社的文化活動,更是下定決心要在香港推廣漢服文化,并為零散的漢服同袍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家。故此,在2013年,我在香港正式成立了“漢服香港”,至今也營運了8年。
盛夏:自 2016 年成立昆士蘭漢服社以來,我一直是漢服社的負責人。社團運營至今已有 4 年,所在地位于澳大利亞昆士蘭州。
2020年10月杭州,墨玉參與公益宣傳活動
Q:社團成員來源?社團規模?用了多少時間發展到現在的規模?
德青:成員均是漢服愛好者及對漢服文化感興趣的人。目前3000人左右,用了十幾年的時間發展和宣傳。
墨玉:成員主要來自杭州本地,也有部分來自全國其他地區。目前有五六百人。差不多用了一年時間。
才華:現在大部分同袍都是從網上社交平台搜尋過來,大概二三百人。
盛夏:社團正式會員約有 150 人左右。漢服社微信群共 700 多人。用了 4 年時間發展到現在的規模。
2020年10月德青與團隊參與茶博會
Q:你組織過哪些漢服活動?經費從何而來?
德青:組織過平時周末的小活動及七夕、冬至、漢服出行日活動等。比較大的就是七夕及漢服出行日,特别是漢服出行日。經費來自商家贊助、個人合法捐助等。
墨玉:我們的活動還是很多的,基本涵蓋了(除春節、清明等特殊節日外的)所有傳統節日。活動報名費是一部分,其餘還是以自掏腰包為主。
才華:我們除了傳統節日聚會外,還不時與其他機構合作舉辦大型展示活動。最近開始與學校合作,在課堂上推廣漢服文化,反響都相當不錯,很多學校都對漢服傳統文化感興趣,市民大衆普遍也很接受這類新式文化。活動費用一般都由同袍自費承擔。
盛夏:我們舉辦的漢服活動特别多,即便是在去年疫情期間,(在安全情況下)我們都至少組織了 20 多場線上和線下活動。活動經費全部來自社會上喜愛漢服文化的團體或個人捐贈。
2020年10月德青與團隊參與古北水鎮漢服模特大賽
Q:你認為漢服社團的意義在哪裡?
德青:弘揚民族文化,組織漢服愛好者活動,讓大家有歸屬感,讓更多人了解漢服,喜歡漢服,也會穿漢服出門。
墨玉:因為有這些大大小小的社團在推動和努力,漢服才被更多的人所認識和了解,各類漢服組織是漢服複興和發展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才華:相信在香港這邊,漢服社有着很不一樣的意義。每位同袍在首次穿上漢服時都會去想:我是不是香港唯一會穿漢服的人呢?所以當我下定決心成立漢服社的時候,除了要推廣文化之外,還希望讓漢服社成為風暴中的避風港,讓大家在外面孤立無援時可以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家。
盛夏:傳承及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讓出生或生長在國外的下一代能夠更直接地接觸這些文化,讓他們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海外華人漢服同袍
Q:運營社團期間,你最大的收獲是什麼?
德青:最大的收獲就是認識了很多同袍,可以一起聊愛好,一起出去玩。
墨玉:最大的收獲就是讓衆多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因同一個愛好、同一個目标,一起努力、一起成長,分享淚水、分享喜悅,隊伍越走越大,最終一起實現理想。
才華:最大收獲莫過于認識了不少在香港的文化界人士,通過交流,從中領悟到不少道理。最難忘的事情莫過于在一次活動中,能夠邀請到前任行政長官一起身穿漢服。
盛夏:有一次漢服出行,有外國人特意上前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說“你們的漢服真漂亮”;還有每次親子活動結束後,朋友圈裡面很多父母的留言都是“龍的傳人”。我想這些就是我們漢服社的意義和收獲!
監制:皮鈞
終審: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劉博文
責編:劉博文 曾宣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