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北京來的朋友前來約茶,特意送給我一罐茉莉花茶,說這可是在京城十分走俏的,問我道,“可曾為茉莉花茶寫了一點什麼沒有?” 我說 “沒有”。她就正告我,“還是寫一點吧; 畢竟福州茉莉花茶也是出自福建啊。”
這是我所知道的,或許是福建出産了太多知名好茶吧,之前寫過了武夷岩茶、正山小種、福鼎白茶、鐵觀音等,唯獨馳名中外的福州茉莉花茶,倒是沒有整理編輯過,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兒東西的必要了。
作為北方人,自年幼之時,就接觸到了茉莉花茶,印象中,父輩們一個大搪瓷缸子,撒一把茉莉花茶,從暖壺裡倒出開水沖泡,頓時,茉莉的淡雅清香飄然而出,茶香滿屋,家長裡短也就在這一壺茶裡展開了,那是段段溫暖的回憶。
長大後,工作到北京,接觸到許多老北京人,他們将茉莉花茶當作口糧茶來飲用,日子過的惬意悠然,所謂“京味兒”,絕對少不了那一縷茉莉花茶的香氣。樹蔭下躺在藤椅上聽收音機的老爺爺,老槐樹上挂着鳥籠,正悠閑自得地舉着紫砂壺,一口一口啜着的正是那壺裡的茉莉花茶。若是再唠嗑幾句,這茉莉花茶就可追溯到慈禧太後那了,慈禧對茉莉花有特殊的偏愛,外國使節和其夫人到中國時,慈禧就經常将茉莉花茶作為禮品送給這些人。
雖然在北京喝的也是福州茉莉花茶,但到廈門了,卻鮮少看到有賣茉莉花茶的店。在曆屆的鬥茶大賽中,也看不到茉莉花茶的身影。在福建,茉莉花茶絕對是被低估的一種茶,或許本地茶品太多,競争過于激烈吧,應了人們那句“隻買貴的不買對的”,茉莉花茶相對低廉的價格,早已退出了福建人送禮佳品的首選了,如今炒作火熱的武夷岩茶--“牛肉”、“馬肉”,身價動辄是數萬元一斤的,還有福鼎白茶也是炒到了過千元一斤了,銷售卻依然火熱。沒想到,“牆裡開花牆外香”,遠隔千裡之外的北方大地,茉莉花茶确是家喻戶曉,家家常備的防暑降溫茶。
我國茉莉花的産地主要來自兩個:廣西橫縣、福建福州。廣西橫縣茉莉花是全國産量60%,福建福州茉莉花是中國茉莉花發源地。
根據茶葉形狀的不同,如珍珠狀的, 通常叫 “龍團珠茉莉花茶”,針狀的有“銀針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的香,屬于你無法忽略的那一種:一盞茶推到跟前,花香透過茶湯彌散,澄澈,輕靈,滿室芬芳,喝上一口,花香沁人心脾。
這種香,大俗大雅,上得了廟堂國宴,下得了市井茶館。即便不懂茶的人,也很容易喜歡上它。
宋代詩人江奎的《茉莉》贊曰:“他年我若修花史,列做人間第一香。”
優質的茉莉花茶具有幹茶條形細秀勻齊,滿批白毫,色澤黑褐油潤,沖泡後香氣鮮靈持久,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勻嫩晶綠柔軟,滋味醇厚鮮爽的特點。
茶葉中的茉莉幹花起的僅僅是點綴、提鮮、美觀的作用,有無幹花做點綴并不能作為判斷花茶品質好壞的标準,判斷茶葉好壞還應該以茶葉本身的滋味為标準。
茉莉花具有辛、甘、涼、清熱解毒、利濕、安神、鎮靜作用,可治下痢腹痛、目赤腫痛、瘡瘍腫毒等病症。茉莉花茶既保持了茶葉的苦甘涼功效,又由于加工過程為烘制而成為溫性茶,而具有多種醫藥保健功效,可去除胃部不适感,融茶與花香保健作用于一身,“去寒邪、助理郁”。
綠茶性寒,許多人由此推測茉莉花茶也性寒,使得不少腸胃敏感的人對茉莉花茶敬而遠之。殊不知,花茶的窨制過程并不隻是“花吐香、茶吸香”這麼簡單,在反複熏花的再加工過程中,茶葉的性質也在一點點發生着改變:工藝得當者,原來綠茶茶坯的寒性、刺激性會逐步降低,漸轉溫和,茶性也愈發穩定。也因此,好的茉莉花茶可以常溫存放,無需仰賴冰箱。
傳統的茉莉花茶窨(窨xun同“熏”)制工藝原理簡單,就一句話:綠茶、紅茶、烏龍茶等茶葉吸收茉莉花香氣。但是其工藝過程之繁瑣,工藝細節之講究,有少年不學茶,學成,已白頭之說。
上等的茉莉花茶對茶坯選料非常講究:
1
4月,清明時節,在深山裡挑選上好的茶青制作烘青綠茶。
2
七八月的三伏天,氣候炎熱,下午2、3點之間日頭最毒的時候開始了茉莉鮮花的采摘。此時采摘的茉莉花,香氣最足。
3
采摘後的鮮花,每間隔半小時,需要将其堆起又攤開,反反複複這個過程約3個小時,為下一步的窨花作準備。
4
窨制過程按照1:1的茶花配比,一層茶一層花,反複窨制多次(每一窨次有9個工序,曆時3天。從采摘花朵後的伺花,到茶花分離的起花、烘幹,才算一窨。)
5
窨制12小時過後,鮮花的生命力逐漸衰退,這時需要趕緊把茶與花進行分離。
6
窨花的次數越多,時間越久,難度和成本愈高,但香氣也會愈加濃郁鮮靈,滲入茶骨。
好啦,講了這麼多茉莉花茶小常識,關于怎麼泡茉莉花茶,就不用再贅述了,老茶客各有各的喝法,喝的舒服就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