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 一化學必背知識點

高 一化學必背知識點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9 15:35:05

高 一化學必背知識點?九年級化學上冊知識點第一部分 走進化學世界,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高 一化學必背知識點?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高 一化學必背知識點(北大學霸帶你全面總結九上化學知識點)1

高 一化學必背知識點

九年級化學上冊知識點

第一部分 走進化學世界

變化和性質

一、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1. 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

(1)宏觀上沒有新物質生成,微觀上沒有新分子生成。

(2)常指物質狀态的變化、形狀的改變、位置的移動等。

例如:水的三态變化、汽油揮發、幹冰的升華、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 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也叫化學反應。

(1)宏觀上有新物質生成,微觀上有新分子生成。

(2)化學變化常常伴随一些反應現象,例如:發光、發熱、産生氣體、改變顔色、生成沉澱等。有時可通過反應現象來判斷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或者産物是什麼物質。

二、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1. 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

(1)物理性質也并不是隻有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時才表現出來的性質;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質,并不要求其改變形狀時才表現出來。

3. 收集方法:

(1)密度比空氣大——向上排空氣法(導管口要伸到集氣瓶底處,便于将集氣瓶内的空氣排盡)

(2)難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與水發生反應——排水法(剛開始有氣泡時,因容器内或導管内還有空氣不能馬上收集,當氣泡連續、均勻逸出時才開始收集;當氣泡從集氣瓶口邊緣冒出時,表明氣體已收集滿)。本方法收集的氣體較純淨。

4. 操作步驟:

查: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裝:将藥品裝入試管,并在試管口裝一團棉花

定:将試管固定在鐵架台上,夾在距管口1/3處

點:點燃酒精燈,先使試管均勻受熱後對準試管中藥品部位加熱

收:待導管口有連續均勻氣泡冒出時開始收集

離:收集完畢後,先将導管撤離水槽

熄:最後熄滅酒精燈

5. 檢驗方法: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内,如果木條複燃,說明該瓶内的氣體是氧氣。

6. 驗滿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時:将帶火星的木條放在瓶口,如果木條複燃,說明該瓶内的氧氣已滿。

(2)用排水法收集時:當有大量氣泡從集氣瓶口邊緣冒出時,說明該瓶内的氧氣已滿。

7. 注意事項:

(1)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固體藥品加熱時),防止藥品中的水分受熱後變成水蒸氣,再冷凝成水珠回流到試管底部,而使試管破裂。

(2)導管不能伸入試管太長,隻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氣體。

(3)試管内的藥品要平鋪試管底部,均勻受熱。

(4)鐵夾要夾在試管的中上部(離試管口約1/3處)。

(5)要用酒精燈的外焰對準藥品的部位加熱;加熱時先将酒精燈在試管下方來回移動,讓試管均勻受熱,然後對準藥品部位加熱。

(6)用排水法集氣時,集氣瓶充滿水後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導管伸到瓶口處即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時,集氣瓶正放,導管口要接近集氣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氣時,應注意當氣泡從導管口連續、均勻地放出時再收集,否則收集的氣體中混有空氣。當集氣瓶口有大量氣泡冒出時,證明已滿。

(8)停止反應時,應先把撤導管,後移開酒精燈(防止水槽裡的水倒流入試管,導緻試管破裂)

(9)用排水法收集滿氧氣後,在水槽中将玻璃片蓋上再拿出水槽。收集滿氧氣的集氣瓶要正放,瓶口處要蓋上玻璃片。

(10)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試管口要塞一小團棉花。

五、氧氣的工業制法——分離液态空氣法

在低溫條件下加壓,使空氣轉變為液态空氣,然後蒸發。由于液态氮的沸點比液态氧的沸點低,因此氮氣首先從液态空氣中蒸發出來,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氧氣。

第三部分 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組成

1. 電解水實驗:電解水是在直流電的作用下,發生了化學反應。水分子分裂成氫原子和氧原子,這兩種原子分别兩兩構成成氫分子、氧分子,很多氫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氫氣、氧氣。

2. 一正氧、二負氫:電解水電極上有氣泡,正負極氣體體積比為1:2。正極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複燃是氧氣;負極氣體可燃燒是氫氣。

3. 水的組成:水是純淨物,是一種化合物。從宏觀分析,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水是化合物。從微觀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一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構成的。

4. 水的性質:

(1)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液體,一個标準大氣壓下沸點是100℃,凝固點是0℃,密度為1g/cm3,能溶解多種物質形成溶液。

(2)化學性質:水在通電的條件下可分解為氫氣和氧氣,水還可以與許多單質(金屬、非金屬)、氧化物(金屬氧化物、非金屬氧化物)、鹽等多種物質反應。

二、水的淨化

1. 水的淨化

(1)加入絮凝劑吸附雜質(吸附沉澱)

(2)過濾

(3)消毒(氯氣)

2. 活性炭的淨水作用:具有多孔結構,對氣體、蒸氣或膠狀固體具有強大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和異味而使液體變無色無味。

3. 硬水和軟水

(1)區别:硬水中含有較多可溶性鈣、鎂離子。

(2)鑒别:肥皂水

① 加入肥皂水,攪拌,有較多浮渣較少泡沫的是硬水;

② 加入肥皂水,攪拌,有較少浮渣較多泡沫的是軟水。

(3)硬水的軟化方法:煮沸。

三、物質的分離方法

1. 過濾:分離可溶性與不溶性物質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貼” “二低” “三靠”)。

2. 蒸餾:分離沸點不同的物質組成的混合物。

四、愛護水資源

1. 人類擁有的水資源。

2. 我國的水資源情況及水資源污染:主要水體污染來源:工業污染、農業污染、生活污染。

3. 愛護水資源

(1)節約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節約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費水,另一方面要通過使用新技術,改革工藝和改變習慣來減少大量工農業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2)防治水體污染的辦法:

① 減少污染物的産生

② 對被污染的水體進行處理使之符合排放标準

③ 農業上提倡使用農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

④ 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後再排放。

第四部分 微觀化學

一、分子

1. 定義: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2. 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總是在不停地運動着,并且溫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運動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間有作用力和間隔。不同的液體混合後的總體積通常不等于幾種液體的體積簡單相加,就是因為分子間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間隔。

二、原子

1. 定義: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2. 化學變化的實質: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

三、離子

1. 定義: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2. 分類:

(1)失去電子帶正電 —— 陽離子

(2)得到電子帶負電 —— 陰離子

四、物質的分類、組成、構成

1. 物質由元素組成

2. 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離子

3. 物質的分類:混合物、純淨物(單質、化合物)

五、元素

1. 含義:具有相同質子數(或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注意:元素是一類原子的總稱;這類原子的質子數相同。

因此:元素的種類由原子的質子數決定,質子數不同,元素種類不同。

2. 元素與原子的比較:

(1)元素:宏觀概念,隻講種類不計個數

适用範圍:從宏觀描述物質的組成。常用來表示物質由哪幾種元素組成。如水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

(2)原子:微觀概念,既分種類又分個數

适用範圍:從微觀描述物質(或分子)的構成。常用來表示物質由哪些原子構成或分子由哪些原子構成,如水分子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鐵由鐵原子構成。

(3)元素是同類原子的總稱,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單元

3. 元素的分類:元素分為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和稀有氣體元素三種

4. 元素的分布:

(1)地殼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2)生物細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C、H、N

(3)空氣中前二位的元素:N、O

注意:在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種類不變

5. 元素符号

(1)書寫原則:第一個字母大寫,第二個字母小寫。

(2)表示的意義;表示某種元素、表示某種元素的一個原子。例如:O:表示氧元素;表示一個氧原子。

(3)原子個數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數。因此當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數後,這個符号就隻能表示原子的個數。例如:表示2個氫原子:2H;2H:表示2個氫原子。

(4)元素符号前面的數字的含義;表示原子的個數。例如:6N:6表示6個氮原子。

6. 元素周期表

(1)發現者: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

(2)結構:7個周期16個族

(3)元素周期表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電子層數相同,電子層數=周期數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相同,最外層電子數=主族數

(4)在原子中:

核外電子數=核電荷數=質子數=原子序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