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無處不“電”——電話、電燈,裝有發光二極管(LED)的衣褲鞋帽、童車和童椅,連小小的眼鏡也配上了用來驗鈔的紫光LED和用來照明的白光LED……在這個電氣時代,電動機與發電機是兩大“明星”。那麼,電動機與發電機是怎麼發明的呢?
電動機、發電機的源頭——
奧斯特發現“電生磁”
“電”和“磁”,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字眼。然而,它們之間是否有聯系呢?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直到19世紀才有重大進展。
古人發現的“頓牟掇芥”的電現象和“磁石引針”的磁現象,引發了人們的思考:電和磁之間究竟有沒有聯系?曾當過禦醫的英國著名醫生、物理學家吉爾伯特在他1600年出版的巨著《論磁》中斷言,電和磁之間沒有因果關系。
在1731年7月的一次驚雷閃電之後,英國威克菲爾德的一名商人偶然發現他的新刀、叉、鋼針竟然有了磁性。意大利一家五金商店的鋼刀也出現過類似現象。1751年,美國物理學家富蘭克林偶然發現萊頓瓶(一種能貯電的裝置)放電之後,附近的縫紉針被磁化了。一艘航行在大西洋上的商船在一次雷電之後,3個羅盤全部失靈……
“是電生的磁嗎?”這些現象,促使德國巴伐利亞電學研究院于1774年特地以《電力和磁力是否存在實際的物理相似性?》為題,進行有獎征文。但是,一直沒有人能給出滿意的答案。而在此時,法國物理學家庫侖等認為:“電就是電,磁就是磁,它們之間不可能有聯系。”
當然,人們對這個問題是要追尋到底的。例如,在1805年,兩位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讓·尼古拉斯和查爾斯,就用一根絕緣繩把伏打電池挂起來,觀察它是不是也像磁針那樣在地球磁場中改變方向,但顯然不能得到正确的結果。
丹麥物理學家、化學家奧斯特受19世紀的一種科學思潮的影響,信奉德國哲學家、作家康德的哲學,認為自然界的各種力可以相互轉化,也可以統一。例如,他認為:“我們的物理學将不再是運動、熱、空氣、光、電、磁和我們所知的任何現象的零散彙總。我們将整個宇宙容納在一個體系之中。”所以,他也加入了實驗探索的隊伍。
奧斯特
然而,奧斯特在導線前面放上磁針并給導線通電之後,磁針卻木然不動——即使導線被強大的電流燒到紅熱甚至發光。
1812年,奧斯特在發表的論文《關于化學定律的見解》中疑惑地寫道:“究竟電是不是以其最隐蔽的方式對磁體有作用……”于是,找到“類似的作用”,就成了他的實驗内容。
1820年4月21日晚,奧斯特同往常一樣,在哥本哈根給一些頗有教養的人講“伽伐尼電”。在助手的幫助下,用伏打電池給白金通電做電學演示實驗。快下課了,他無意識地扳動電源開關的時候,偶然發現一枚放在細長鉑絲導線附近的小磁針輕微地晃動了一下,然後停在與導線垂直的方向上。此時,他既驚又喜——這不正是他多年企盼的電流能産生磁場的效應嗎?他竟激動得在講台上摔了一跤,又連續試驗了幾次——包括把小磁針移得稍近或稍遠一些,都出現了類似的現象。
第二天,奧斯特和助手用20個伏打電池給導線通電,産生了更強的電流,對包括能在平面上自由旋轉的磁針、懸挂的能在空間自由旋轉的磁針,都進行了類似的實驗研究。結果表明,電流的确能産生磁場——連被玻璃、木材、水、樹脂和石頭等隔離,也不能阻擋這個磁場吸引小磁針。這就是著名的“電流的磁效應”,簡稱“電生磁”。後來,人們把它稱為“電磁學第一定律”。
電動機的發明
奧斯特發現“電生磁”之後,有一個遺憾,就是沒能以它來發明用電來驅動的、能連續轉動的裝置——電動機。
1821年9月3日,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法拉第在重複奧斯特“電生磁”實驗的時候,制造出了人類史上第一台最原始的電動機的雛形——一種在水銀杯中固定的磁鐵(或固定的導線)圍繞固定的通電導線(或固定的磁鐵)連續旋轉的裝置。
法拉第
接下來就是電動機的誕生、完善和發展。1828年,物理學家阿尼斯·傑德裡克展示了他發明的世界上第一台實用的電動機。這台包含了3個主要組成部分(定子、轉子和換向器)的自激式電磁轉子旋轉直流電動機,采用水銀槽換向器、用永久磁鐵産生的固定磁場和旋轉繞組。這台僅用于教學的電動機,後來存放在布達佩斯應用藝術博物館,現在仍能運轉。匈牙利和斯洛伐克把他譽為電動機和發電機的“幕後之父”。
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機
發電機的發明
奧斯特發現“電生磁”之後,許多物理學家都在逆向思考:既然電能生磁,那麼能不能“磁生電”呢?法拉第就是其中之一。
法拉第的研究始于1822年,潛心設計過許多種類的“磁生電”裝置。其中有一個是這樣的:“在大的木制線軸上,繞着長203英尺(約62米)銅線的第一個線圈;在它的匝間,繞着同樣長度但用棉紗絕緣的第二個線圈。第一個線圈接電池,第二個線圈接電流表。”他試圖由第一個線圈通電後産生的磁場來使第二個線圈産生電流——由電流表的指針偏轉看出來。但是,無論他實驗多少次,也沒有看到期望的電流産生。
通電導線連續旋轉的裝置
從1822年開始的9年努力都失敗了,但是法拉第卻沒有灰心。
1831年8月29日,法拉第将電池加到100個。他在第一個線圈接通電池的一刹那間,偶然看到電流表指針動了一下,接着就回到了原位。但電源接通以後,電流表指針一直不偏轉。這時,他才恍然大悟。原來,以前實驗時都是接通電池後再去看電流表,此時第一個線圈電路的電流已處于穩定狀态,因而第二個線圈内的磁場不再發生變化,因而沒有電流産生。而這次實驗是接通電池的同時看電流表,這接通的一刹那,第一個線圈電路裡的電流處于從無到有的變化,因而它産生的磁場也從無到有,進而引起第二個線圈内磁場發生從無到有的變化,最終産生“感生電流”——一種“電磁感應(現象)”,即“磁生電”。
法拉第在1831年10月17日制成了磁生電的裝置—圓筒形線圈和磁棒組成的原始發電機。這個發電機,至今還作為皇家學會的珍貴科學遺物向公衆展出。1832年,法國的儀器制造商希波特·皮克西根據法拉第發現的電磁感應原理,研制成功了一種安裝了兩個線圈的交流發電機,它是所有發電機的始祖。
推薦收聽:
1.你以為隻有人會曬傷?植物也會!
2.别太活在當下,白日夢的好處你意想不到!
3.南方人比北方人更長壽?
4.桂圓真的能包治百病?
5.您有一本“解笑秘笈”,請查收!
(喜馬拉雅、荔枝FM、蜻蜓FM每天8:00 同步更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