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形勢千變萬化,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個不經意的細節或變化,沒準就會對整場局勢和最終結果造成影響。
6月11日,俄烏沖突持續進入第108天,頓涅茨克、利西昌斯克以及哈爾科夫等地仍在上演激烈巷戰、炮戰之際,戰場之外,俄羅斯也在不斷反擊美西方國家的施壓,加劇緊張局勢的同時,也在給俄烏局勢突增變數。
俄羅斯這次的反擊,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一,普京下達命令,俄羅斯再次“退群”。
11日,俄政府正式宣布,立即退出世界旅遊組織,理由是俄方認為,該組織實際已被西方國家“壟斷”,成為了其謀取私利,實施“反俄”政策的工具,俄羅斯不認為還有繼續留在該組織的必要。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4月27日,世界旅遊組織于馬德裡召開特别大會時,便提出了“是否暫停俄羅斯成員國資格”的讨論議題。但會議剛開始,俄方便宣布要主動退群了。
這一情況,與當初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暫停俄成員國資格,俄方當即選擇主動退出有着極大相似。
直白點說,這确實是美西方再次巧立名目、向俄施壓的主要體現,俄方此次退出世界旅遊組織,也頗有“被迫退群”的意思。畢竟,西方都這麼直白地要“孤立”俄羅斯,俄不“退群”,難道繼續留着受氣嗎?
不過,根據該組織規定,在正式收到成員國發來的“退群”通知後,還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整個退出程序。這一年中,究竟會發生什麼樣的變數或轉折,誰也不确定。
更要注意,自俄烏沖突發生以來,俄羅斯“退群”的頻率非常高,除了這次退出的世界旅遊組織和一開始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之外,期間俄羅斯還退出了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歐洲委員會等組織。
并且,普京還曾下令,讓俄國家杜馬讨論退出世貿組織和世衛組織等組織的可能性。
目前,俄外交部僅就“退出世衛組織”一事表過态,即“不存在退出世衛組織的可能性”。
言下之意,退出世貿組織等國際組織,仍在俄羅斯的考慮範疇之内。
事實上,自俄烏沖突發生以來,美西方國家對俄發起了超過一萬項制裁,囊括了經濟、人文、外交等多重領域,很多國際組織對俄羅斯來說,已經是“形同虛設”了。尤其是某些涉及切實利益的組織,更是處處體現西方對俄的針對。
因此,俄羅斯選擇“退群”,特别是退出一些目前對其沒什麼好處的“群”,其實更有利于其“跳出框架”,擺脫西方束縛和制約。
但這也讓人不得不擔憂一點,俄羅斯在世界經濟、能源、軍事、政治等多個領域都有着極強的存在感,若其“退群”情況增多,勢必會深刻影響國際秩序和地緣政治格局。
目前最直觀的一點,就是西方制裁之下,俄能源、糧食等商品運不出去,導緻世界正面臨嚴峻的能源危機以及糧食危機爆發的風險,而作為制裁發起者的美英法德等國,處境尤為糟糕。
可見,不論制裁還是對抗,都是一把“雙刃劍”,傷人更傷己,是否任由“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情況繼續發生,西方确實得三思了。
然而,正當俄羅斯再次宣布“退群”之際,普京還“重拳”反擊了美英法德。
二,俄羅斯反制西方,精準擊中“軟肋”。
11日,俄工業和貿易部宣布,将在今年年底前,對制造半導體必需的氖氣、氪氣等惰性氣體進行出口限制,以回應西方國家禁止芯片供應商向俄供應芯片及設備。
在這之中,3個細節不容忽視。
1,氖、氪、氙等惰性氣體在芯片制造過程中的重要性幾乎無可取代,而俄羅斯恰好就是惰性氣體出口大國,供應量約占全球所需總量的三分之一,包括美國、日本、韓國在内的主要芯片制造國,都是俄羅斯的顧客。
如今,随着俄方下達禁令,估計隻有獲得了特殊許可的國家才能獲得俄惰性氣體,至于早已被俄列入“不友好國家名單”的美日等國,估計就要被斷供了。
2,俄羅斯此次出手,将會給西方造成“成倍打擊”。
因為,在俄烏沖突發生前,烏克蘭也是惰性氣體:氖氣的主要出口國,并且全球主要的2家氖氣供應商,恰好就分布在馬裡烏波爾和敖德薩。
然而,俄烏沖突持續至今,馬裡烏波爾之戰已經以俄方控制全境落幕,敖德薩則正在激戰,被俄方視為下一個“勢在必得”的目标。眼下,這2家供應商早已停産,西方獲得惰性氣體的渠道,已被嚴重壓縮。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包括烏克蘭生産商在内的全球主要惰性氣體出口商,其原材料大多都來自俄羅斯。
因此,俄方這回下達禁令,将對全球惰性氣體市場和芯片市場造成巨大沖擊。
3,惰性氣體市場和芯片市場受影響,西方大受打擊,這将迫使美英法德進行工業革新,減少惰性氣體使用量或采取替代方案,同時也将進一步促使西方對俄采取更嚴苛、更激進的孤立政策。
當然了,正如之前提到的,制裁是一把雙刃劍,傷人也傷己。而全球芯片産業鍊作為一個整體,一旦出現世界範圍内“不合作”的局面,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如今揮出“重拳”反制西方的俄羅斯也是如此。
總之,芯片産業囊括各個領域,帶來的影響也是深遠且廣泛的,俄與西方以此展開博弈,注定将是一場“比誰先眨眼”的對抗,而結果很可能是“雙輸”。
然而,正當俄羅斯在出口貿易與外交上發起反擊之際,還沒忘在軍事上“亮劍”。
11日,俄國防部表示,俄波羅的海軍隊正在波羅的海海域舉行大規模作戰演習,大約有1萬名軍人、60多艘戰艦和45架飛機參演,演習科目主要包括:對假想敵艦船進行搜索,完成防空、反艦、反潛等實戰演練。
與此同時,作為俄羅斯飛地,且近鄰波羅的海,并與波蘭、立陶宛相接壤的加裡甯格勒州,也在舉行陸上演習,出動了包括坦克、自行榴彈炮、多管遠程火箭炮等裝備,演習将一直持續到本月19日。
值得注意的是,自從本月5日開始,北約14個成員國便與芬蘭、瑞典在波羅的海舉行了聯合演習,将持續到本月17日。
很顯然,俄羅斯與北約此次軍演的時間點是重合的,頗有針尖對麥芒的意味。并且,從參演人數和武器裝備數量來看,俄羅斯軍演的規模似乎還要遠大于北約。
更要注意,瑞典和芬蘭都已申請加入北約,芬蘭還打算在與俄交界處“建牆”,美名其曰“保護本國安全”。
至于北約,更是在“八字還沒一撇”的情況下表示,不會就“是否在瑞典、芬蘭境内部署核武”一事,向俄羅斯做出任何保證。
很顯然,北約新一輪東擴已成事實,俄羅斯将面臨更嚴峻的來自西邊的壓力。而這,可能會導緻3個後果:
一是軍事對峙成為常态化,各類軍演層出不窮;
二是北約得寸進尺、步步施壓,不斷在俄邊境制造“摩擦”,或者繼續在烏克蘭問題上做文章,以及“争取拉攏”白俄羅斯,畢竟一旦這2個國家也被北約拉攏,那麼俄西部将全是北約勢力;
三是俄羅斯奮起反擊,将軍事威懾上升到軍事對抗的程度,引發更大的地區混戰。而這,也很可能會成為“三戰”的導火索。
總之,不論哪種結果,都隻會加劇局勢的緊張。還是希望各方以大局為重、以和為貴,早日平息戰火,恢複和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