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75歲奶奶的餐桌,在小紅書上走紅,她每天發布一日三餐的照片,飯菜簡單家常、煙火氣十足,由此搭建了一間42萬人聚集的樹洞:粉絲們親切地喊她奶奶,在這裡傾吐心事、煩惱,相互鼓勁取暖。現實生活中經受壓力、緊張與缺憾的年輕人,在這張餐桌上找到寄托,有了一個喘息的出口。
家常菜,治胃也治心
一張帶有粉色小碎花的桌布上,擺放着兩位老人的一日三餐。
如同學生時代的就餐鈴聲一樣,兩位老人的早餐每天如期而至——傳統的如小米粥、南瓜粥,不乏新意會出現一杯桂花柚子熱飲。午餐總是搭配有當,而晚餐簡單而精緻:兩碗面疙瘩湯,上面浮着兩片雞蛋,一盤蔬菜華夫餅。就這樣近一年,餐桌上時蔬四季更叠,簡單又不覺得重複。
這是出現在小紅書上的一些圖片,發布者的賬号ID叫“健康真好”,頭像是一位老奶奶。她生活在杭州這座環境宜人的城市,75歲還在堅持蛙泳鍛煉,與老伴一起嘗試打電玩,在各個旅遊景點留下足迹。兩位老人始終保持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對世界充滿好奇,并樂于分享。年齡仿佛在他們身上并不是什麼限制。
圖 | 老人的賬号簡介
起初,她的小紅書賬号每條隻有幾十個點贊,最多也不過一兩百。随着一張張日常、溫暖、煙火氣十足的食物照片上傳,一大批身份不同的粉絲如潮水般陸續湧來,有一線城市的職場白領,二三線城市的上班族,學生黨等。
如今這位奶奶已擁有42萬粉絲,每張圖片下有成百上千條回複和點贊。上個月22号前後,“兩個老年人的三餐”登上微博熱搜話題,話題閱讀量高達六千多萬,引發數萬人參與讨論。
實際上,圍繞這位奶奶的賬号,粉絲們聚集在小紅書,已然形成一個龐大的社群。評論區裡,粉絲們整齊劃一地喊她奶奶,每天與她互動,分享這天的日常、心情、工作困擾、考試成績等。這位奶奶也積極回複,點贊,給予他們關愛和鼓勵。長此以往,一位和藹、善良、積極樂觀的奶奶形象穩固在粉絲心中。
蒙蒙今年33歲,在北京某媒體單位工作,與老公剛結婚不久,已懷孕3個月。她原本就是個對家庭依賴感較強的女生,如今懷孕了,與母親通話就更加頻繁。電話裡,她常說起母親蒸的大肉包,汁多肉厚,噴香可口。
關注這位奶奶之前,她和老公吵了一次架。“有本事你自己做,别全憑一張嘴。”這是一周内蒙蒙第三次在廚房對老公發脾氣。原因是,老公覺得她最近炒菜太鹹,油太大。她氣得把鍋鏟一扔,解下圍裙。離開廚房時,鍋裡的油正噼裡啪啦地炸響。
居家生活,一油一鹽皆是火藥。蒙蒙從不吃外賣,覺得不健康,但長期做飯已經令她厭倦不堪,因而多次大動肝火。這次争吵後,老公覺得理虧,自己把飯做好,端到桌上,就去公司上班了。倔強的蒙蒙不接受這種無言的道歉,氣得躺在床上,覺得孤單,于是刷起了小紅書。
無意中,她刷到這位奶奶的圖片,平常而健康的飯菜,用心的擺盤,居家生活感撲面而來。這正是她可望而不可及的,她每周隻需去公司一兩次,午飯就在公司附近的快餐館解決。雖然在家時間較多,但整天忙于寫稿,中午隻能用最短的時間随便翻炒一個菜吃。
此時奶奶的小紅書正火,點贊回複數都是成百上千。她驚訝于這種罕見現象的同時,竟忍不住一口氣刷了一個多小時,發現每張圖片下的文案都寫着“兩個老年人的早、午、晚餐”,中間寫着食譜,底部寫着“這裡是溫暖屋”,再配上兩朵向日葵符号。
圖|奶奶的晚餐
她形容那種神奇的感受,就像看到媽媽做好一桌飯菜,在等待她上桌吃。心中的孤獨感瞬間排解一空。
北漂數年,蒙蒙的房子尚無着落。婚後,她和老公依然居住在五環外一套四十平不到的一居室。意外懷孕後,兩人本打算為了以後孩子上學退到杭州買房。
可正當他們興緻匆匆地在網上查看杭州的房源時,杭州突然出台限購令——在杭州購房者,需交夠兩年社保。
漂泊在外、無法紮根的境況讓她越來越沉悶。到了晚上,她想着健康生活更為首要,決定好好做一頓飯。她仿照奶奶的食譜,做了一鍋玉米面菜粥,當鍋裡濃濃的白煙撲面而來時,她得以專注當下、擱置心事。
她連續喝了兩碗,感覺味道的确鮮美。晚上老公下班回來,手裡捧着十幾朵玫瑰花,向她道歉。她噗呲一笑,沒說什麼,給老公也盛了一碗粥。老公不好意思地接過來,立馬喝了一口,向她豎起大拇指。一頓熱騰騰的飯下來,小夫妻的出租屋裡又充滿了家的氛圍。
圖 | 奶奶的小紅書主頁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每當心情不好、沒有食欲時,蒙蒙都會翻奶奶的小紅書。她說,這些圖片“治胃也治心”。
有一次,看到奶奶做的韭菜盒子,她想起媽媽蒸的大肉包。打電話給老家的媽媽,媽媽對她說:“等你快生的時候,我去北京伺候你,每天給你蒸大肉包。”
遠方是媽媽的包子,近處是奶奶的食物照片,都給她以精神撫慰。
奶奶,帶來生活力量
不同的人群,寄托在這張餐桌上的情感與想象也不盡相同,而他們的共同點是,評論前都會喊一聲奶奶。奶奶,今天的我比昨天開心,希望您也天天開心;奶奶,最近在職考研有點控制不住節奏了,好累,想躺平(隻是口嗨);奶奶晚上好呀,我今天跌倒兩次,腳好疼,可是周日要測八百。
網友@花椒 在留言區裡評論說:“奶奶中午好,上午忙着寫報告,中午又工作,頭好痛,快睡會覺,下午還要趕報告。”奶奶回複花椒:“辛苦辛苦啦,拍拍你。”
00後小薇是奶奶的忠實粉絲,也是評論區裡的活躍者。在她心中,這位從未見過的奶奶是一位和藹、樂觀,慈眉善目,心中充滿愛意的老人。
小薇的小紅書名字叫“今天有在好好吃飯嗎”。這天,她發了一條評論:奶奶還記得俺不?奶奶很快回複:記得,好好吃飯哦。有時候,奶奶即使不回複,也會給她的評論點贊。
跟奶奶互動,成為她每天都在經曆着的小期待和小确幸。
刷奶奶的圖片,也是為了提醒自己按時吃飯、健康飲食。她曾經胖到150斤,有嚴重的身材焦慮。自卑讓她不敢一個人上街,感覺總有人盯着她,甚至不敢一個人上廁所。身邊的女同學大多身材消瘦,并且嚴格控制碳水食物的攝入,這對她更是一大刺激。
為了減肥,她不僅超負荷運動,還過度節食,不到兩個月,瘦到100斤左右。但身體也因此出現問題,經常頭暈,嚴重低血糖,氣血兩虧。她突然意識到,任何事都不能以犧牲健康為代價。在奶奶的影響下,她逐漸調整飲食,現在到點吃飯,把體重嚴格控制在110斤左右。
在她看來,奶奶這樣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還一直堅持做好每一頓飯,保持健康。自己還這麼年輕,為什麼連按時吃飯都做不到?奶奶對生活認真的精神,讓她獲得一種鼓舞。
與小薇被奶奶帶動健康飲食不同,奶奶的小紅書,給戚華帶來對親情的期待。
剛關注奶奶的時候,28歲的她因為公司倒閉失業在家,跟男友分了手,與家人關系也不好,生活陷入低谷。
看到粉絲們在留言區喊出一聲聲奶奶,向奶奶問好、報備自己今天吃了什麼、期末考試快到了、又是社死的一天等。她感同身受,奶奶安慰的話,也緩解了一些她對于愛情和親情的消極想法。
圖 | 奶奶熱心與粉絲互動
剛工作時,戚華曾與父母一起住,因為生活習慣不同,常受到父母的指責。炎炎夏日,下班回家後,她喜歡開空調,為了省電費的母親罵她嬌氣,讓她自己交電費。有時加班回來得晚,洗澡弄出動靜也被罵,嫌她耽誤他們休息。
一氣之下她搬了出來,與父母的關系鬧得很僵,很少打電話。
除了爸媽,她更不善于和老人相處。與爺爺奶奶在一起時,會緊張,慌亂,不自在,始終找不到一種和老人相處的模式。她身邊的人都是年齡相仿的朋友,已經好幾年沒去過爺爺奶奶家。但關注奶奶的小紅書這段時間,她對這位老人的形象感到尤為親切,哪怕真實出現在她的生活裡,也不會覺得不安。
奶奶的餐桌,為她提供了一種想象,腦海裡浮現的是與爸媽、爺爺奶奶相處融洽的畫面。也許是在某個節日,一家人一起吃飯,唠唠家常,開開心心的挺好。但她知道,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很小,可能有一天會去嘗試。
溫暖屋,連接更多陌生人
情感連接不僅在于奶奶與粉絲之間,也有粉絲與粉絲間的互動。@蘭波 的粉絲在評論區回複說:奶奶晚上好呀,今天我也吃了甜品哦(一個肉松小貝➕蛋撻),本來一整天煩煩的心情,瞬間被治愈啦。@半淺微笑 回複說:姐妹,我也吃了一個餅加兩個肉松小貝,撐死了,但是好開心。
開心、健康、順利,是評論區裡的高頻詞。在這個虛拟空間裡,粉絲間相互鼓勵,分享對方的快樂與悲傷。沒有戾氣,也沒有謾罵。
@張魚小丸子 在留言區表達她剛升入大學的困惑,感覺和想象中的一點也不一樣,和高中的忙碌差不多。一些粉絲給她回複:加油姐妹。@秦思麥 英語書法比賽獲得一等獎,在留言區裡報喜,下面有十多條回複,向她表示祝賀。
早在高考前,19歲的阿麗就關注了這位奶奶。翻看奶奶餐桌上很接地氣的飯菜,是她高三緊張學習之餘的一種解壓方式。她是住校生,平時多在食堂吃飯,匆匆忙忙,往往會在十分鐘内解決戰鬥,也顧不上飯菜好不好吃。
奶奶的飯菜除了能給她一種精神慰藉外,還給她一種味蕾上的補償。
圖 | 炒面、奶酪拌水果
從河南考上成都一所大學之後,她既聽不懂室友的四川話,也吃不慣辛辣的菜系。每次難過時,她都會給奶奶留言:奶奶,學校解封又延遲了,傷心;奶奶,擔心期末時考試挂科怎麼辦;奶奶,今天來圖書館排隊的人好多,祝我能搶到位置哦。
叫完奶奶,她仿佛得到了一種來自長者的庇護和權威,内心得以平靜下來,進入圖書館安心學習。
雖然剛滿19歲,阿麗從這位奶奶身上獲得一種對晚年生活的想象——拼搏了一輩子,獲得一些成就,老了每天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一下自己做的飯菜,有很多小朋友過來留言,把評論區當成樹洞,也挺美好的。
她把奶奶的賬号分享給了别人,希望更多人能來到這個溫暖屋。
阿茂是上海一家互聯網公司的社畜,也是一名抑郁症患者。28歲的他滬漂多年,每天早上十點半上班,經常晚上11點才回家。獨居的他,工作日很少自己做飯,周末在家也是叫外賣。
身處工作超負荷的互聯網公司,每做一個項目都很難,不斷跨部門溝通,部門與部門之間還踢皮球,他感覺到數不盡的内耗。
在一個拖延躺在床上抗拒上班的上午,他刷到了奶奶的圖片。那些無濾鏡的圖片似曾相識,像過年回老家爸媽擺在桌上的早餐,很家常。
他幾乎把奶奶的筆記翻了個遍,發現她完全沒有老年人的嚴肅距離感,很溫和,對年輕人的“磕磕絆絆的小情緒”十分寬容。就算粉絲留言的是拔牙、跟男友吵架、被導師罵了這種日常小事,她從來都不會居高臨下地覺得“這都不是事”。
一天午休,他刷到一條評論區留言說:奶奶,我做噩夢了。留言時間是淩晨四點,他一下被這句話擊中了,差點在工位上哭出來,連忙跑去天台抽煙。
他想起剛患上抑郁症時的自己,因為有種“你是個成年男性”的包袱,他沒法向别人開口講述自己的情緒,“有種羞恥感”。
高壓職場環境也加劇他的情緒封閉。他認為在高度内卷的工作量之下,每個人都忙于工作,沒有時間和心力傾聽他人細碎的煩惱,更别說共情了。所以很多人就會覺得累,感覺不被理解,逐漸變得麻木。
看到那句“奶奶我做噩夢了”的留言,阿茂認為,他感動于這種正視并勇于表達自己情緒的行為。他希望未來也能對外界打開自己。
在他看來,這位線上的奶奶反而更容易獲得人們的信任。一些怕家人擔心的牢騷,和與親友利益相關聯的瑣事,都可以對這位長者說出。
圖 | 一位抑郁症粉絲的留言
抑郁之後,阿茂變得社恐,很難對外界敞開心扉。看多了奶奶評論區的留言,他也忍不住開始安慰那些曾跟自己一樣的失意者。“怕人家覺得一個男生這麼感性,我也隻敢在折疊區留言。”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他說,看那些評論會有一種代入感,感覺很溫暖,評論别人,也是安慰自己。遇到一些戳中自己的評論,他甚至還會收藏起來,下次心情不好時翻出來看。
“來奶奶的溫暖屋既能充電、也能放電。”阿茂如此形容。他會時不時來這間溫暖屋逗留,難過了就來汲取力量,開心了也能來釋放一點善意給别人。他說,不管今天心情如何,都能來溫暖屋分享交流,治愈他人和自己。
- END -
作者|吳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