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蝦的美味十分誘人,但在蝦頭處卻時常能看到一些黑乎乎的東西,着實影響食欲。蝦頭為什麼會變黑?這是什麼“髒東西”嗎,它是不是被污染了?蝦頭變黑的蝦,還能吃麼?
太長不看版:
蝦頭變黑的主因:酪氨酸被酶轉化為醌類物質,進一步變為黑色素。
蝦吃下的藻類或飼料也可影響蝦頭顔色。
蝦在冷凍、冷藏條件下也可能變黑,是否新鮮不能一概而論。
一些餐館的海鮮大拼盤容易掩蓋食材的不新鮮,要慎重。
污染?其實那是酶幹的
其實,蝦頭變黑體現的是發生在蝦體内的一種酶促反應,它和外界污染并沒有什麼關系。蝦是否受到污染、是否重金屬超标,這些通過肉眼觀察可沒法判斷。
動植物體内普遍存在一種叫酪氨酸酶的物質,雖然不同生物體中的酪氨酸酶結構差異很大,但基本功能是相似的。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可以逐步形成醌類物質,然後再形成優黑素、褐黑素等黑色物質。而這些物質就是蝦頭顔色變深的原因了。
蝦的全身都有酪氨酸酶分布,但頭裡的酪氨酸酶活性最強,腹部和尾部的酶活性較低。因此我們總是看到蝦頭最先變黑,然後才會出現腹部和尾部的變色。
蝦頭變黑其實是一種“酶促褐變”。
發黑的蝦不新鮮?這也未必
如果在常溫下儲藏,随着時間推移,蝦頭會逐漸變黑,這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蝦的新鮮程度。但造成蝦頭發黑的畢竟是蝦自己的生物酶,和微生物關系不大,所以變黑不代表蝦已經變質。即使在冷凍或冷藏條件下,酪氨酸酶依然有活性,因此仍然會發生黑變。
此外,蝦頭的顔色深淺還受它們的食譜影響。蝦頭也是蝦的内髒所在,如果蝦在捕撈前正好吃了很多深色的藻類(比如褐藻),也可能出現蝦頭發黑的情況。此外,養殖對蝦未消化完的飼料也有可能出現黑色。
除了酶,蝦吃下去的食物也會影響蝦頭顔色。
如何判斷新鮮度?
蝦是特别容易變質的食材之一,一旦腐敗就會産生揮發性胺類物質,能聞到刺激性異味。另外你可以注意觀察,是否有蝦頭脫離、殼肉分離、蝦殼發紅(熟蝦除外)、蝦肉綿軟失去彈性等現象,這些都是蝦不新鮮的特征。
在餐館吃飯,如果是清蒸、白灼,一般會用新鮮的蝦。而如果是重口味的幹煸、麻辣等做法,容易掩蓋不新鮮,這時候就要多留神了。
麻辣做法更容易掩蓋不新鮮的迹象,需要留意。
防“黑頭”,生産商使出渾身解數
事實上,生産商比消費者更擔心蝦頭變黑。因為一旦黑變,蝦就賣不出價,尤其是海白蝦、南美白對蝦這樣的淺色蝦,黑乎乎的蝦頭更會影響銷售。因此,生産者們也會想盡各種辦法來防止蝦頭褐變。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過去,捕蝦船上最常用的方式是使用亞硫酸鈉或焦亞硫酸鈉,它們抑制黑變的效果特别好,但容易有殘留,影響蝦的味道。而且如果控制不好,容易出現二氧化硫超标,這也是監管的重點之一。
另外一種思路是“管住”生物酶的核心部件——銅離子。EDTA 這樣的“金屬離子螯合劑”可以牢牢抓住酪氨酸酶裡的銅離子,阻礙它發揮催化作用。曲黴和青黴産生的曲酸也可以捕捉酪氨酸酶的銅離子,因此防黑變的效果也很好。
酪氨酸酶需要合适的酸堿度才能正常工作,因此一些有機酸也能抑制它的活性,比如乳酸、檸檬酸、醋酸、草酸、抗壞血酸等。現在,大多數蝦蟹用保鮮劑裡都會有這些成分。
此外,物理的方法也可以防止蝦頭變黑。比如說,酶促褐變需要一定氧氣的參與,因此抽真空或者包上冰衣就能阻隔氧氣,有效防止蝦的黑變。徹底加熱能破壞酶的活性,這在熟凍蝦中較常見。如果煮過的蝦放一段時間之後還是變黑,那多半是因為沒有徹底煮熟。
做熟再冷凍, 就不擔心“黑頭”啦。
超高壓處理是目前食品工業界大力研發的新技術。比如在500兆帕的超高壓下,用二氧化碳處理,隻需要10分鐘就可以将酶活性全部殺掉,而且活性無法恢複。這種方法不僅杜絕了蝦頭發黑,而且還可以殺死導緻腐敗的細菌和酵母。雖然這個壓力相當于大氣壓的5000倍,但對蝦肉的品質并不會有不利影響。有了這些技術,吃貨們就能吃到色澤清新的鮮蝦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