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人,
一個家庭,
四十年;
六張半桌子,
一間餃子館,
濃縮的人生
……
藝術源于生活,
現實主義創作漸成主流,
入選廣電總局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首批推薦劇目名單,
《姥姥的餃子館》是一個新近案例,
該劇由世紀長龍影視公司出品。
王曉明執導,
以改革開放四十年為時間脈絡,
通過講述主人公姜桂芳開創餃子館的故事,
勾勒出時代側影下“中國家庭”的動态樣貌。
曆經三十年的風風雨雨,
姜桂芳始終堅強、
堅韌地面對各種人生波折和磨難,
其間,有餃子館艱苦創業、
面臨搬遷、遭遇對手打壓,
也有大女生病、二女離婚、
三子結婚、四女出走、
收養五子等家庭變故,
老姜靠着不羁的性格和高超的智慧帶領兒女,
闖過一關又一關,
展現了一幅在時代變革下,
平民百姓生活與生存的人生畫卷。
故事通過一個大家庭折射了,
改革開放40年來的,
社會變遷和生活變化,
極富年代質感和時代特征,
也反映出小人物平凡質樸、
自立自強的奮鬥精神。
餃子館的時代光影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北車站國營餃子館面臨着改革,
廚師姜桂芳下崗。
為了維持家庭生計,
她開了一間小小的餃子館。
六張半桌子,
裱在相框裡的獎狀挂滿了一整面牆,
她給小館取名為“姥姥的餃子館”。
一家三代人的悲歡離合,
四十載的時代記憶在這裡展開。
如何通過一張小餐桌回顧、描摹時代變遷?
“以小見大”,
關鍵在于讓“大”概念最終落在可觸可感的點上,
故事才不會流于形式、落入套路。
在《姥姥的餃子館》中,
充滿“煙火氣”的家庭故事便是其落腳點。
在《姥姥的餃子館》裡,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
善良淳樸的大女兒、強勢果決的二女兒、
反叛獨立的小女兒還有重情重義的李傳玉
……
他們有着各自的迷茫和堅持,
也因此擁有不同的人生軌迹。
鮮明的人物形象源于對現實生活的合理刻畫,
這些真實的人物形象構成了劇的現實底色。
背景道具上,
小到四合院裡的石闆桌、
老舊的電視機、黑白相片、
貼着瓷闆的大鍋竈台,
大到人物整體的穿衣風格、
刷在街道牆上的紅色大字,
都營造出濃濃的時代感。
熱氣騰騰的餃子
包裹着生活的餡兒
《姥姥的餃子館》
以年輕人的視角回溯姥姥的人生,
引發對“姥姥”的價值觀的思考。
四十多年過去,
姥姥的價值觀放在今天就過時了嗎?
食物與人的關系也可歸結到人物之間的關系。
餃子,“更歲交子”之意,
寓意吉祥如意、團圓喜慶,
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裡蘊含着中國家庭,
最樸實的情感。
《舌尖》紀錄片導演陳曉卿曾說過:
人情比美食更有嚼頭。
在劇裡裡,
人間至味原就是“姥姥的餃子”。
從“家”到“國”,由“餃子”到“人生”,
《姥姥的餃子館》的立意是,
對“家和萬事興”的追求。
在制片人陳瀚海看來,
影視作品要有生活溫度與氣息,
而家庭劇貴在“真實”,
就像《姥姥的餃子館》一樣,
“餃子館”可能是任何一個坐落,
在街頭巷角尋常角落的老餐館,
姜桂芳的故事可能折射着四十年來許許多多家庭面對的起起落落,
隻有真實地貼近生活,
故事才能真正打動觀衆。
據了解,《姥姥的餃子館》将于2018年中旬,
登陸熒屏與觀衆見面,
一起靜候“姥姥的餃子館”,
觀中國改革40年來的風雨變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