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霧霾,又見霧霾!時至秋分,一層秋雨一層涼,重霧後,三日必雨,人們畏防霧霾,卻不知天地萬物皆有成因,其實霧霾古亦有之,它與自然有關,更與“人事”有關,個中緣由,值得反思,附有治療霧霾辨證論治,可供學習。
天地不交:古人對霧霾的認識
古人如何看霧霾
霧霾其實古已有之。不過,那時候就叫“霧”,不叫“霧霾”。而且,古人認識霧霾,是站在天地陰陽的高度,不像今人是從微觀的角度看。《爾雅》和《禮記》,作為儒家的“十三經”之一,給我們提供了經典的解釋:
《爾雅》說:“地氣發,天氣不應,曰霧。”
《禮記》則說:“陰陽之氣……亂則霧。”
一般來說,春夏二季,天地陰陽之氣能很好相交,所以,春生夏長,大地上一片欣欣向榮。這時候霧氣很少,即使有,也是薄薄的。到了秋冬,尤其到了冬天,天地之氣就不交了,所以小雪的第三候叫做“閉塞成冬”,意思就是天地之氣完全不交,天地間處于一種閉塞的狀态,完全進入冬季。在自然條件下,秋冬季節的霧就要多一些。因為天地不交,所以地氣發,天氣不應,于是有了霧。
我們今天則認為:“霧霾是特定氣候條件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高密度人口的經濟及社會活動必然會排放大量細顆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過大氣循環能力和承載度,細顆粒物濃度将持續積聚,此時如果受靜穩天氣等影響,極易出現大範圍的霧霾。”其實,這個解釋仍然沒有越出古人的範圍。
所謂“高密度人口的經濟及社會活動”,也是地氣在發。人們大規模地開采煤、石油、天然氣,對他們進行加工、燃燒,排放出氣體和熱量,難道不是在發地氣麼?這是在狠狠地發地氣!所謂“靜穩天氣”,也就是天地之氣不交。地氣發出來那麼多,天不接納,不運化,于是聚集在天地之間,成了霧霾。
天地痞塞的時候,陰陽之氣亂的,亂則成霧。陰陽之氣為什麼會亂呢?與自然有關,還與人事有關。
《漢書·元後傳》:“元帝崩,太子立,是為孝成帝。尊皇後為皇太後,以鳳為大司馬大将軍領尚書事,益封五千戶。王氏之興自鳳始。又封太後同母弟崇為安成侯,食邑萬戶。鳳庶弟譚等皆賜爵關内侯,食邑。其夏,黃霧四塞終日。天子以問谏大夫楊興、博士驷勝等,對皆以為陰盛侵陽之氣也。高祖之約也,非功臣不侯,今太後諸弟皆以無功為侯,非高祖之約,外戚未曾有也,故天為見異。”這就是有名的“黃霧對”。孝成弟封五個舅舅為侯,這麼多人無功受祿,老天都看不過去了,所以夏天起黃霧。這個故事,聊備一說,備考。
天地陰陽之氣和,則對人有益,天地陰陽之氣不和,甚至亂了,則對人有害。所以,霧霾天,人不宜冒霧出行。《帝王世紀》:“凡重霧,三日必大雨,雨未降,其霧不可冒行也。”大霧,三天以内必須下雨,下雨就相當于中醫裡的發汗,可以宣透邪氣,調和陰陽,雨後霧就散了,人就可以出去了。如果三天之後還不下雨,還是大霧彌漫,那說明,天地之氣痞塞得相當厲害了,這對人非常不好。不僅僅是因為吸入pm2.5,傷害肺部,更是因為天地痞塞、陰陽逆亂産生的這個能量場,對人影響非常大。
《藝文類聚》引《謝承後漢書》:
“河南張楷,性好道術,能作五裡霧,時關西人裴優,亦能作三裡霧,自以為不如楷,往從學之,楷避不肯見。”
敢情制造霧霾自古就是個張楷為什麼不肯見裴優呢?原因是複雜的。裴優以為制造霧霾越多,本事就越大,其實不然,看看我們今天的狀況,就明白啦。
“三人霧中行”的啟示
《博物志》:“王肅、張衡、馬均,昔俱冒霧行,一人無恙,一人病,一人死。問其故,無恙者雲,我飲酒,病者飽食,死者空腹。”
三個人,冒着大霧行路,可能霧的确是太大了,而他們在霧中待得太久。結果,危害立竿見影:一個人死了,一個人病了,隻有一個人安然無恙。原來,這位安然無恙的,在出行前喝了酒;生病的那位,出行前吃得飽飽的;死了的那位,出行前沒吃沒喝,是餓着肚子出來的。
這個故事需要正确理解:你要認為喝酒就可以防霧霾,那就是機械思維了。古人的東西,我們一定要讀懂其言外之意。
要把霧霾對人的危害減到最低,首先要增強人體自身的抵抗力。人餓着肚子的時候,抵抗力必然弱,這時候,身體感受天地陰陽逆亂之氣,鼻子吸入霧霾,就受不了了,傷及生命;而那位飽食出門的,抵抗力就足一些,所以,雖然也受到了危害,但不至于死,隻是病了一場。喝了酒就不一樣了,酒得水谷剽悍之氣,能增強衛氣,很好抵禦外邪。而且酒性芳香,能驅邪化濁。當然,不能空着肚子喝酒,這個人喝酒的時候肯定也吃飯了。總之,酒足飯飽,身體抵抗力強,霧霾對人造成的危害就小。無論是pm2.5還是天地間的逆亂不和之氣,都不能把你怎麼樣。
如今每逢冬季,霧霾就很嚴重,人們對抗霧霾的方法,往往用空氣淨化、戴口罩等方式,而忽略了自身抵抗力。這也是時代心理使然,人們一門心思外求,而忽略自身狀況。所以,大家對他人的道德期望值很高,卻忽略了自身的修養;大家對專家的水平、監管的力度期望值很高,卻忽略了自己的學識和判斷力;大家忙忙碌碌地為了積累資源、搭建平台,最後卻發現自己并沒有玩轉這些資源和平台的實力;大家一味追求各種養生方法,而忽略了自身的日常保養;大家一味地像拒霧霾于體外,卻不去提高自身的抗霾防病機能。
霧霾也是這個時代的影子,我們都在霧中行,看不到遠方,各種傷害防不勝防,是死是病還是無恙,都取決于我們的内在。内在的,才是最根本的。
霧霾的中醫認識與防治思路
霧霾病的防治
霧霾的防治,國家十分重視,正在加強治理,但非朝夕之功,需要長期治理甚至需作出局部犧牲。醫學上對霧霾病的防治,不能坐以等待。霧霾緻病,有内外兩因,内因為人體正氣不足,無力抵禦,所謂“正氣存内,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外因為霧霾外邪侵襲。
霧霾病的預防,主要有兩個措施:
一是加強人體抵抗能力,二是做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加強人體抵抗能力,重在加強肺脾功能。肺主氣,衛外,肺衛氣足,邪難入侵;脾主運化水濕,主生氣,脾氣一充,母能生子,則肺氣有源,水分充足,且水濕不聚,内無濕則外濕難浸,不緻内外兩濕相引而發病,即使感受少許霧霾濕邪,亦可及時運化而解。故可适時服些補脾益肺化濕的藥品或食品。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對于外界緻病因子,能避則避,避則不受其害;所謂避之有時,可理解為防禦措施:如霧霾天氣少開窗、外出戴口罩、停止晨練、人體皮膚直接與霧霾空氣接觸後及時浴洗、室内使用空氣淨化器,有條件者甚至暫遷徙至霧霾較少空氣質量較好的地方等。
上述預防方式,加強人體抵抗能力是主動的、積極的、有效的,所謂“風雨寒暑,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這裡的“風雨寒暑”指外邪,僅作緻病六淫等的代表而已,當然包括霧霾濕濁之邪,受霧霾濕濁侵襲後,是否發病,人體抵抗能力這個内因是決定因素。故就人個體而言,對霧霾病的預防,關鍵是增強正氣,加強人體的抵抗防禦能力。
根據霧霾緻病的病機,筆者自拟清霾湯供預防或霧霾病輕症患者使用參考。
霧霾病的中醫論治
霧霾病的中醫治療,目前尚缺乏成熟經驗和方法。霧氣屬于濕邪,感受後按照濕邪外感治療當有效,但對霾而言,可能單純治濕是不夠的。但既然霧、霾混雜為患,且霾為有形之外邪,與濕一樣,均屬陰邪,先按濕濁為病論治。濕性潮濕,濕性重濁,濕性黏滞,濕本為陰邪,但濕久不解可蘊而化熱,甚至化燥。濕病治療,甚有法度,吐下均非所宜。汗利燥清,和緩用之。汗不可峻,大汗則濕不随汗而出,隻可微汗漸透;濕本水汽朦胧狀态,凝即為水,故可利水得解。金元時期劉河間雲:“治濕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寒濕當燥,熱濕當清。
霧霾病的常見中醫證型主要有霧霾遏表證、霧霾困脾證、霧霾損肺證、霧霾遏阻心陽證、霧霾郁神證、霧霾化熱證等。
1、霧霾遏表證
霧霾傷表,初起頭暈蒙如裹,周身不适,四肢懈怠,脈濡緩,繼而出現身體困重,或周身酸楚不适,微熱少汗,脘腹痞脹,納呆,便溏,口渴不欲飲,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緩。治當解表祛濕。可用羌活勝濕湯合不換金氣散加減。
2、霧霾困脾證
霧霾天氣,四肢困乏,脘腹痞悶,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厭食油膩,舌苔薄膩或舌質淡胖,脈濡緩。治當健脾化濕。可選用香砂六君子湯、三仁湯、升陽益胃湯加減。
3、霧霾損肺證
霧霾天氣,頭暈蒙如裹,周身不适,四肢懈怠,周身酸楚不适,微熱少汗,咳嗽痰多,氣促。治當宣暢肺氣,微汗透濕。可用麻杏苡甘湯、二術二陳湯加減。
4、霧霾遏阻心陽證
頭重肢困,食欲不振,或發熱起伏,纏綿不愈,心胸痞悶,脘腹脹滿,繼之出現胸悶,氣短,乏力,心悸,心跳多緩慢,脈濡或遲或緩或結代,舌淡,苔白膩。治宜化濕通陽。可用藿連湯(藿香、黃連、厚樸、蒼術、茵陳、桂枝、黃芪、川芎、甘草)合苓桂術甘湯加減。
5、霧霾郁神證
霧霾天氣,自覺沉悶、壓抑,心情抑郁,精神懶散、情緒低落。治宜化濕暢神。可用菖蒲郁金湯合越鞠丸加減。
6、霧霾化熱證
四肢困重,胸脘痞悶似痛,口中苦而黏膩,渴不欲飲,納呆,尿黃短,大便不爽,或有發熱,汗出而熱不退,舌苔黃膩,脈濡數。治宜清熱化濕。可用甘露消毒丹或王氏連樸飲加減。
本文摘自《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年5月34卷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侵删。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記得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