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中的雞公山島。阮傳龍攝
男人出海勞作歸來,漁船靠岸,他們熟練地把纜繩打結,将漁框清潔;被海風吹至臉頰黝黑的女人,正忙着晾曬腌制後的魚幹;人們在兩百多年樹齡的古榕樹下納涼暢談……這是福建甯德三都澳裡雞公山島漁民的日常,沒有大風大浪,有的是歲月靜好。
雞公山島漁民出海勞作歸來。阮傳龍攝
漁民們晾曬腌制後的魚幹。阮傳龍攝
島上的民居,大多都是石頭結構。阮傳龍攝
在漁船停靠的小碼頭上面,在大榕樹的周邊,散布着小石屋,那便是島上人家。喜歡雞公山村,大概是喜歡這裡的閑适安然。穿梭于街頭巷尾,微澀的海風在飽經時光磨砺的石頭牆角劃過,蔚藍天空下明晃晃的海水,讓這個漁島顯得格外安甯淳樸。
俯瞰雞公山村。阮傳龍攝
雞公山村建村已270多年,從三都澳版圖上看,其四面環海,西臨官井洋,東與霞浦東沖、南與羅源一水相鄰。遠遠望去,植被豐茂,滿眼的青蔥,就像一塊翠綠的寶玉鑲嵌在碧波粼粼的海灣。
雞公山島,因島形似公雞得名。阮傳龍攝
雞公山島不大,面積僅1.27平方公裡,海拔最高179米,因島形似公雞得名。關于島名,村裡流傳着一種說法,過去,因照明條件有限,這裡讨海的人們在夜晚行船找不到歸家方向時,這隻庇護島民的“公雞”便會張嘴噴火,為漁民點亮家的方向。
晚霞中的雞公山島。阮傳龍攝
當落日西沉,晚霞輕抹。雞公山島在一幅金黃油彩畫中,悄悄地結束這一天。石間海風徐徐,海鳥肆意翺翔。
鮑魚養殖是雞公山村主要的收入來源。阮傳龍攝
茶餘飯後,這裡的島民喜歡在村裡的大榕樹地下暢談言歡,分享養殖經驗。雞公山村主要的收入來源便是帶領全村緻富的寶貝——鮑魚。在此之前,雞公山村祖輩以打魚為生,随着海上養殖作業的越發科學,加之雞公山海域得天獨厚的鮑魚養殖條件,村民們加大養殖規模,從過去的養家糊口到現在的小康生活,如今雞公山村的“緻富花”已開。
雞公山島将結合漁旅文化帶動群衆就業,提高收入。阮傳龍攝
除了人工養殖鮑魚,這裡也盛産野生鲈魚、鲷魚、石斑魚,是許多釣魚愛好者的理想垂釣點。雞公山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陳言傑介紹,雞公山島将結合漁旅文化,打造營地體驗區及北礁島垂釣點,并通過開辦農家樂、排擋、海上漁樂拾光、風動石風景區等帶動群衆就業,提高村民收入。(吳舟 阮傳龍)
來源:人民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