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一動不動?你肯定有聽過,成功做事的基本三要素“膽大、心細、臉皮厚”,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還是一動不動?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你肯定有聽過,成功做事的基本三要素“膽大、心細、臉皮厚”。
你需要有面對世界的膽子,同時對問題有見微知著的細心,然後再加上自己不畏困難、不怕失敗的厚臉皮,那麼你做事成功的勝算,至少會比一般人高很多。
然而,有那麼一部分人,在行動之前,往往就已經“打退堂鼓”,究其原因,就在于他們的“臉皮”不夠厚。
臉皮薄的人,都有什麼特征?
愛面子,高自尊心,心理承受力脆弱,容不得一點自己顔面的受損,做事顧慮很多,不會開玩笑,對很多事情都很在乎,卻又在乎不了。
這種種的“心理制約”,導緻他們還沒有開始行動,就已經自己宣布認輸了。
不管做什麼事,即便是與人交談這麼常有的情況,臉皮的厚薄程度,也會決定我們能不能把這件事做好。
所以,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臉皮薄的人,你是時候要讓自己的臉皮厚起來了。
你的臉皮為什麼這麼薄?并不是每個人一出生,就注定是一個臉皮厚或者臉皮薄的人。
盡管先天遺傳的特質,對我們的性格會産生特定的影響,例如粘液質和抑郁質等性格内向、害羞的人,臉皮會相對薄一些,但一些後天的因素,還是能起到強化或者弱化作用。
當然,我們知道所謂的“臉皮”,并不是真的指我們臉上皮膚的厚薄,這是一種形象化的稱呼。真正的意思是指,我們的心理,對外界情況其适應程度的高低。
我們對外界情況的适應程度越高,我們的臉皮自然就會越厚;反之,适應程度越低,臉皮也就越薄了。
那“适應程度”是怎麼來的呢?有兩種影響因素:
第一,我們個體的成長經曆總和;
第二,我們對外界事件的掌控度。
例如有些孩子的成長環境比較單一,接觸到的事物又不算太複雜,久而久之,就會導緻他們對外界的适應程度不是很高,給人的感覺就有點拘謹和腼腆。
而那些從小養尊處優、衣食富足的孩子,父母又經常帶着他們“周遊列國”,那麼這些孩子對外界的适應程度比較高,最終對外界的反應也會更自在、更悠然。
這是“環境”這種外界,從我們小時候就會對我們造成深遠的影響,即便是長大之後,這種影響依然存在。
而第二種對我們産生影響的外界,就是“陌生事件”。
例如有些人對其他人可以表現得臉皮非常厚,在工作上侃侃而談,與朋友相處也落落大方,可是一旦站在異性面前,整個人就懵了。
本質上,這樣的人并不算是一個臉皮薄的人,隻不過他對于“與異性相處”這類事件,還處于“低心理适應程度”而已,所以才會有如此表現。
隻要他能夠增強對于這類事件的“心理适應度”,那麼他的臉皮自然就會厚起來了。
但不管是哪一種影響因素,我們這個“心理适應程度”,隻要深入挖掘就知道,它是跟我們自身的信心都有很大的關系。
信心決定了我們對外界有多大程度的“掌控力”。盡管這種“掌控力”或許比較虛無和抽象,甚至隻不過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态。
但這種心理上的“掌控力”越大,我們就越有信心;我們越有信心,自身的表現方式也就會越“臉皮厚”了。
為什麼有些人與異性相處時,臉皮會這麼薄呢?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信心去掌控這類事件,不知道要做什麼,才能夠解決到期間遇到的問題。
不管是“跟異性聊什麼話題”還是“怎麼相處才避免尴尬”這些情況,他們心裡都沒有一個确切的答案,而人對于未知的事物,都會有一種“天然的恐懼感”,這是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存本能。
當我們對這類未知事件感到害怕、不适應,那麼我們自然就感到想逃避、遠離。這樣的思想掙紮,很容易導緻我們表現得有點“手忙腳亂”、“不知所措”。最終,一個“臉皮薄”的形象就因此而來了。
這就是我們對某些“外界”缺乏信心,覺得自己沒有掌控力,導緻自己的心理适應程度一直低下,而讓自己成為“臉皮薄”的人的原因了。
糾正你的自我身份認知想要糾正你的“薄臉皮”,先不要做其他事,第一步是先糾正你的自我身份認知。
什麼意思呢?
我們每個人對于自己,都有一個自我身份認知的定位。這個定位可能是準确的,也有可能是錯誤的。
但不管是什麼樣的定位,我們的大腦都會下意識地去保護這種自我的形象定位。
例如一個内向、害羞的人,他可能不敢社交,不會聊天,也沒什麼朋友。盡管他知道自己有如此的不足,他對自己也會有一個潛在的身份定位,然後下意識地去保護這種定位塑造出來的自我形象。
也就是說,有時候為了不讓别人知道他自己有如此多的不足,維持心理平衡,他就會努力保護好自己塑造出來的外界形象,讓别人無法知道他的缺點。
問題是,當一些情況的發生,諸如他參加聚會,或者由于工作的原因,他必須與人交往交談,那麼他這種“不會社交”、“不會聊天”的缺點,自然就會在這些情況下暴露出來了。
當真實的形象暴露出來後,而這種形象又跟向别人展示出來的形象不相符,這時我們就會産生“自我認知偏差”。
自我認知偏差會産生什麼後果呢?通常會有兩種反應,第一種就是惱羞成怒,第二種就是無地自容。而臉皮薄的人,多數都是第二種。
當你真實的形象暴露出來而導緻自己無地自容後,我們的大腦還是會習慣性地維護我們的“自身形象”,那問題就來了。
由于臉皮薄的人,不知道怎麼如何優雅而大方地維護自己的形象,于是他們表現出來的樣子往往都是“扭扭捏捏”、“臉紅耳赤”、“尴尬窘迫”,給人很不自然的感覺,就好像被人發現了秘密而感到羞愧一樣。這就是臉皮薄的特征。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他們建立了一個錯誤的自我認知形象,而且還想去拼命維護這種錯誤的“自我形象”。當現實和幻想産生沖突時,自己遭到“打臉”,自然就會感到渾身難受。
這也是為什麼“臉皮薄”的人,害怕丢臉的原因。因為他們過于在乎自身創建的形象,不敢把那個真實的、沒那麼完美的自己暴露出來。
而臉皮厚的人,當遇到同樣的情況時,又會怎麼表現呢?有兩種情況:
第一,他們對自己有正确的自我認知,知道如何表現自己。什麼應該給我們看,什麼不該給我們看,在他們心裡都會有一個掌控力。當然,那些心機重的,自然會用更深層的方式去維持自己的形象。
第二,他們對自己建立一個錯誤的自我認知,例如那些無知而自大的人,由于建立了一個錯誤的自我認知,井底之蛙,覺得自己很厲害,那他們也會按照這個身份去表現自己。
既然他們對自己都有足夠的掌控力,自然就會做出一些跟自我認知相符的行為,也因此對外界有足夠的信心,臉皮自然就厚了。
而有些人,如果遇到窘迫的情況,他們也能夠運用言語去化解這個尴尬。
例如你跟朋友聊天,你突然想感慨一句“唉,跟你聊天真的很痛快,一個下午就這麼過去了。”但說到一半,你才發現自己說成了“唉,跟你聊天真的很痛苦。”
由于你自我認知定位是一個覺得自己不會說錯話的人,卻就這麼說錯話了,自我認知發生偏差,感到尴尬了,朋友對此也一臉茫然,還有點不解。
這時,你可以直接道歉,說自己說錯了,也可以順着這個錯誤去說:“難道不痛苦嗎?跟你聊天,時間的流逝永遠都是這麼快,一個下午就這樣沒了。痛并快樂着啊!”
這樣就把錯誤糾正過來了,而不是很在乎很執着地擔心怎麼辦,會不會尴尬,會不會讓你不喜歡。
所以我認為,想要讓自己的臉皮厚起來,你首先要糾正你的自我認知。而解決自我認知偏差最健康的方法有三個:
1,大方承認自身的不足;
2,努力糾正身上的不足;
3,不要太在乎某些不足。
這三者,都跟我們的“心理适應程度”有很大關系。而怎麼做好這三者,又跟下面的建議有關聯。
通過學習提高你的自信心既然臉皮薄的人,都是對某些不熟知的外界缺失掌控力,而沒有足夠的信心。那是不是代表,針對性去學習那個外界的相關知識,就能夠提高我們的信息,練就厚臉皮呢?
是的。
正如我們小時候不會騎自行車,在開始學習時我們會害怕跌倒、撞傷一樣,對自行車缺失掌控力,我們自然就不會做這件事感到有太大的信心。
直到我們學會如何騎自行車之後,我們對此已經習以為常,那麼做起來自然就會有一種由内而外生出來的自信心,從而覺得自己做這件事是會很簡單。
我們大多數人的臉皮薄,通常都是聚焦在某些“事件”上面。當然,也會有自身人生閱曆過少,眼界狹窄,而導緻的臉皮薄。
但不管是哪一種,針對性去學習,永遠是提高我們自信心,獲取掌控力的重要步驟。
即便是那些“什麼都不會的人”,他們之所以臉皮厚,就是因為他們對外界,諸如社會交往、人際沖突等,已經有相當程度的閱曆,可以說心理适應程度比較高,所以他們給人很放得開的感覺。
但那也是他們通過不斷的接觸、了解、摸索這種“學習方式”,去獲取認知,提高自己對其的掌控力,建立信心,才最終練就厚臉皮的。
所以,當你發現自己有這種不足,那樣不足的時候,嘗試通過學習,去積累自信心,提高自己心理對外界的适應程度。
例如:
1,針對未知領域,進行深入的學習。
好比你不會社交,就學習一些社交的技巧,不會聊天,就學習聊天的話題。當你對這種情況有過相關認知的了解,心裡有譜,做起來自然就得心應手了。
2,提高自己對某類“事件”的體驗次數。
設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個單身的人,去參加相親大會,剛開始的時候,你會不會感到很緊張呢?但如果你參加了十次了,還會像第一次那麼緊張嗎?相信你不會。
這就說明,随着我們體驗次數的增加,我們的心理适應程度就會變得越高。如果你想在某方面的臉皮厚起來,嘗試增加那方面的體驗次數,會有很大的改善。
有時,你需要“敢于丢臉”,才能夠增加這種體驗次數的。
3,學會挑戰自己,做一些未曾做過的事。
當我們經曆過足夠多的挑戰後,我們就會從中積累到很多成就感,這些成就感可以代表,我們對于外界有足夠的掌控力。說明隻要我們肯努力,就能夠解決到某些問題。
好比你經常去不同的城市旅遊,那麼你對于外界的适應力和掌控力,肯定會比一直待在自己城市要強的多。
所以,做一些自己為曾做過的事,以此挑戰自己,我們對外界的心理适應程度,就會慢慢提高很多了。
例如,嘗試去學習當衆演講!
朝着一個全新的形象構建自我認知很多人臉皮薄,既不想改善自己原先不足的形象,又不想努力改變自己,獲得一個全新的形象,這就會一直讓他們陷入“自我認知偏差”的窠臼裡面,出不來。
這樣就很難解決到自己“臉皮薄”這個問題了。
想要打破這個局面,最好的方式,就是構建一個全新的、良好的形象,用一個正确的自我認知,作為新的自我身份認同。
例如我以前是一個内向的人,在别人面前從來都是沉默寡言的,偶爾說一兩句話,别人笑了,會對我說:“沒想到你會說笑啊!”
我聽了後,不知道别人是在稱贊我,還是在嘲笑我,但這些跟我沉默寡言的形象有沖突,自我認知發生偏差,于是我就會感到不好意思,覺得别人的笑聲讓我很尴尬。
自我反思之後,我不喜歡這種感覺,不想要這種形象,于是以前讀大學時去學習演講,學習辯論,提高自己的口才,獲得第一名,成為社團團長,構建出新的自我身份定位。
現在工作,跟其他公司談合作,我說了一些話别人笑了,我覺得這很正常,因為這符合我新的自我認知定位。說不定别人笑,是在我口才的“掌控力”之下。
這樣,還怎麼會臉皮薄呢?
所以,如果你想讓自己的臉皮變厚,你最好想一想:
1,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新形象?
2,為了這個新形象,你要去做些什麼?
3,作為自我身份定位,這個形象适合嗎?
4,不适合,怎麼去調整和改善?
這不僅僅是科學的方法,也是我個人的切身經驗。希望對你有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