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g biang面是陝西傳統面食,又名褲帶面,由關中冬小麥所磨之面經手工拉成又長又寬的面條,煮熟後淋上熱油、拌入調料、澆上臊子而成。
這個有趣而非常複雜的“biang”字,一直引起人們的熱議。然而遺憾的是,這個字的含義始終未能得到合理的解讀。
該字有多種寫法,但基本上大同小異,上面為最經典的兩種寫法。關于這個字的來曆也是說法各異。
1. biang字發音的由來
就發音而言,有觀點認為“biang biang”是拟聲詞,可能來源于擀制和拉扯面時在案闆上發出的聲音,或者是調味攪拌和口腔咀嚼的聲音。另一個說法認為是古代制面時,用棒槌捶打面團,發出的“biang biang”聲。其中,“biang”音來自面團在案闆上捶打聲音的說法較為可信。
秦腔劇作家範紫東、語言學家郭芹納等人認為該字來源于古漢語中的“餅”字,為“餅餅面”的語音兒化音變。筆者深以為是: “biang”實際上就是“餅”字的異讀或變音,且“餅”音與面團在案闆上捶打的聲音也有一定關聯。
漢代劉熙《釋名》曰:“餅,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因此可知,古人将用水和面粉調和(合并)後揉制成形所做出的面食都稱之為“餅”,無論形狀是條、片、塊等。此後,漸有名稱湯餅、煮餅、水引餅、索餅、不托、馎饦等。東漢《四民月令》記有:“立秋勿食煮餅及水溲餅”。北魏《齊民要術》“餅法”中講到“水引”:“挼如箸大,一尺一斷,盤水盛水浸,宜于手臨铛上,挼如薄韭葉,逐沸煮。”這種長一尺,薄如韭菜葉的水引應該說就是面條了。又雲馎饦:“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可見水引和馎饦均為古人所言之 “餅”,前者類似今人所說面條,後者類似揪皮。北宋《歲時雜記》:“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馎饦,或此之類。”。其中 “引”“索”二字均有細長之義。“馎”者,其義實為“薄”,可釋為薄片狀食物。又晉範汪《祠制》:“面條子,曰切面、曰拉面、曰索面、曰挂面,亦曰面湯,亦曰湯餅,亦曰索餅,亦曰水引面”。 宋《新五代史》雲:“一日食粥,一日食不托”。清《九谷考》:“釋名之索餅,即今之索面,西北稱扯(抻)面”。
其中“不托、馎饦”之名,可看作切腳語,快讀為“薄”,可釋為“餅”字的本義—薄形食物。“biang”音即為“餅”或“薄”、“扁”音,或可解讀為“餅樣”。這裡的“餅”、“薄”二字發音與“扁”、“片”也有關聯,聲母b和p音轉而成,因此“biang biang面”也可解讀為“扁扁面”、“片片面”。
陝西或青海一帶的面食“曲連”與此相似,快讀則為“圈”,表示圓形食物。類似的切腳語在漢語中并不罕見,如:叵-不可、甭-不用、孔-窟窿、曲溜-球、筆-不律、囫囵-渾等等。
2. biang字的由來和含義
關于biang字的由來有些傳說或故事,其版本頗為相近。故事情節往往是一個落魄的秀才來到鹹陽城,吃了一碗面卻無錢付賬,因感慨旅途艱辛、朝堂昏聩、十年寒窗、功名無望,憤而題字,且邊寫邊歌:
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
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裡走,左一扭,右一扭;
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挂麻糖;
推了車車走鹹陽。
上面的口訣也有很多版本,但也隻是描述了biang字的寫法,并未涉及該字的含義。我們有理由相信,造字者絕不會随便拼湊一些偏旁部首來構成一個沒有任何意義的漢字。
仔細分析這個biang字的結構組成和落魄秀才的故事,筆者意識到這個秀才的故事并非是完全的沒有根據—這個字恰恰隐含了一個遊子思鄉的情感。筆者試解讀biang字如下:
明月當空,心如刀割,說起家鄉就在言語之間,騎馬回鄉路途漫長,渴望收拾行囊早歸故鄉。
或解為:
遊子苦旅,一路上思緒萬千,在寂寥的天空下,月如刀(表示思鄉的痛苦,或解為明月當空,心如刀割),說起家鄉就在言語之間,騎馬回鄉路途漫長,渴望收拾行囊早歸故鄉。
“穴”表示天空的“空”,與下面的“月”字一起解讀為“明月當空”;“心”字上方很多内容,表示遊子心中思緒萬千;“心”和右邊的“刂”解讀為“心如刀割”,表明遊子思鄉之痛,有的版本将最右邊的“刂”寫作“戈”,都有刀的意思;“月”也可和右邊的“刂”一起釋為“月如刀”,表現造字人的思鄉之痛;“幺”為短、小之義,與下面的“長”字相比,可看出造字人有意把“幺”字寫的短小,而把“長”字寫的細長,因此“幺”和“言”字連在一起解讀為“說起家鄉就在言語之間”;“馬”和“長”解為“騎馬回鄉路途漫長”;“辶”表示遊子經曆的艱辛旅途或是回鄉之路,“辶”上方的一切可解為“遊子背負的行囊”。
結合民間傳說,從字形本身入手分析,這裡對“biang”字的分析有一定的合理性,這個解讀也為“biang”字賦予了遊子思鄉的情感,加深了“biang biang 面”的傳統文化内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