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

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

健康 更新时间:2024-10-01 02:49:18

公元1062年7月3日,北宋名臣、一代廉潔清官包拯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四歲,在他出殡那日,人們驚訝地發現有二十一口棺材從各個城門中同時擡出,頓覺驚異,當明白包拯的用意後,盜墓賊們肅然起敬,從此為他立下一個規矩。

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1

包拯64歲病逝,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盜墓賊看見,從此立下一規矩

包拯在民間素有“包青天”之稱,他為人正直,敢于彈劾權貴,在職期間造福百姓,在他逝世後,民間流傳着諸多與包拯有關的故事。

因鐵面無私、敢于為民請命,包拯在京師中素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的俗語流傳,人們将他與執掌生死的無情閻王相提并論,突出包拯鐵面無私的高貴品質,可見其深得民心。

那麼,包拯死後為何要安排二十一口棺材同時出殡呢?其用意為何?筆者今天與各位朋友來好好聊一聊,包拯這個北宋名臣。

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2

鐵面包公,其實很有人情味

在諸多電視劇和民間流行故事中,包拯大多時候都是鐵面嚴肅,剛正不阿的形象,給人的感覺就是嫉惡如仇,不容易親近,辦案時更是突出“法不容情”的原則。

但實際上,鐵面包公其實是個充滿人情味的人。

包拯生于宋真宗在位時期的公元999年,是古時的廬州合肥人,他年少時就已經形成了耿直中正的性格,甚是孝順。

到宋仁宗天聖五年,包拯考取功名,被朝廷授任為大理評事,擔任建昌縣的知縣。

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3

那時包拯的父母年事已高,包拯故此請求朝廷把他調任到合肥附近任職,後改授和州監稅。

結果到了要去赴任的那天,父母又是萬般不舍,包拯幹脆辭官在家,安心陪伴父母。

數年後,父母過世,兒女需要守孝三年。

包拯在雙親的墓旁建造起草廬守孝,守孝期滿他仍是不舍離去,後同鄉之人前來勸慰後,包拯才收拾心情,于景佑四年赴京,被朝廷任命為天長知縣。

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4

包拯 (北宋名臣)

包拯不僅對父母孝順,對于那些他認可的、能為百姓謀福的人,他也極力推薦和擔保,并不是一味地冷面無情。

他曾向朝廷極力推薦王綽,楊纮,王鼎三人,此三人原本分别擔任轉運判官,江南東路轉運使,提點刑獄之職,但因為在職期間嚴懲貪官污吏,受到朝中守舊派的排擠、猜忌,三人最終被貶職。

包拯原本是由守舊派的人所舉薦入朝,但他不想陷入黨派之鬥中,隻想一心一意為國效力,因此大力舉薦三人,最後三人又被朝廷重用。

在他任三司使期間,有司裡官員拖欠朝廷金錢布匹,畏罪而逃,導緻其妻女被牽連拘禁,包拯不傷及無辜者,将這些無關的人都釋放了。

可見,包拯并不是一個沒有人情味的人,雖然嫉惡如仇,剛正不阿,但在為民謀福、為國效力時也會适時變通,所謂外剛内柔,他反而是個充滿人情味的人。

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5

從政清廉有為,愛護百姓

包拯素以廉潔享譽民間,他曾言: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嘉慶元年期間,包拯被調任為端州知府。

端州素以盛産硯台出名,這裡出産的硯台典雅大方,充滿文學韻味,俗稱“端硯”,素來受到文人墨客以及為官者們所喜愛。

在包拯上任之前,過去任職的端州知府都會趁着向朝廷進貢的機會,向民間征收大量的硯台,其數量高達原要求的數十倍,這些官員将征收的大部分硯台貪污,用以贈送給頂頭上司或是京都權貴,以此作為升官發财的資本。

但包拯到任後嚴格按照朝廷要求的貢品數量收取硯台,不準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多征收一點,直到他任職期滿,離開端州的時候身上沒有帶一方端硯。

1973年,包拯的墓被考古隊發現,他的墓中幾乎沒有什麼奢侈品,在裡面雖然發現了一方硯台,不過隻是普通的硯台,并不是名貴的端硯,可見包拯至死都堅守原則,為官清廉。

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6

端硯

不僅是品質可貴,從政期間,包拯的政績也頗為突出。

慶曆三年,包拯被朝廷守舊派禦史中丞王拱辰推薦,當上了監察禦史,但他并不參與黨派鬥争,向朝廷提出建議的時候,亦是從社稷發展角度出發,從不考慮黨派立場。

擔任監察禦史期間,他認為朝廷向契丹人交納财物“和談”的方式并不可取,建議朝廷操練兵馬,培養将領,将邊防駐軍壯大起來才是上上之策。

雖然為文官,但包拯對軍隊之事頗為關心,因為宋朝之時邊防時常受到契丹威脅,朝廷剿滅不力,包拯認為這與朝中冗兵問題有關,朝廷兵員不少,兵力不強的問題主要出現在質量上。

他建議朝廷停止招募士兵,将老弱兵員調出軍隊遣送歸家,如此一來就能提高士兵質量,同時兵将應多多訓練,隻有兵勇将強,方能防禦契丹威脅。

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7

同時,他還曾建議宋仁宗早立太子,以此安定民心。

當宋仁宗問他誰合适當太子時,包拯表示他擔憂的是太子之位的空缺對社稷的影響,至于誰來擔任太子,他無權幹涉,仁宗對此甚是欣賞。

在地方任官時,包拯時常親自體察民意,做了許多有利百姓、社會發展的措施。

在他擔任京東轉運使時,經常到各地體察貧困的冶鐵戶,争取幫這些人豁免所欠的官鐵,極大地鼓動了當地的冶鐵生産。

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8

嘉佑元年,包拯執掌開封府,發覺舊時的訴訟制度存在很大的弊端,不符合民情。

按照當時的訴訟制度,凡是有冤狀告者,必須先經過守門的府吏查閱狀紙後,再由府吏轉交給官員過目,而是否審理此案、何時審理,仍然是由府吏給告狀者通知。

這就給府吏開了方便之門,仗着作為狀告者與官員的中間人,府吏往往趁機敲詐狀告者,要想順利告狀就必須給錢,否則免談,導緻許多人有冤在身卻因為沒有錢财賄賂府吏而無法告狀。

包拯上任後決心整頓這種不良風氣,他果斷提出改革訴訟制度,大開方便之門,讓告狀者可以直接在公堂面見官員陳訴案情,如此一來,斷絕了府吏貪污的機會,大開廉潔之風!

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9

執掌開封府期間,作為水運重要通道的惠民河時常發生水患,水流高漲湧入民間,造成百姓困擾。

包拯經過調查得知惠民河水之所以泛濫成災,乃是因為一些官家大族跨河修建水榭亭台導緻河水流暢不通,因此水漲成患。

包拯得知後毅然下令拆除諸多跨河建築,将運河疏通,此舉不知得罪了多少權貴,但包拯一心為社稷和百姓着想,根本無懼。

有一些當地權貴拿着僞增步數的地券試圖在包拯面前狡辯,擴張自己的田産範圍,但包拯均會一一勘察、測量,這些人不僅沒有得逞,還被老包上奏朝廷,得到了懲罰。

為官多年,包拯不僅政績突出,而且清廉愛民,怪不得老百姓們都喜歡他。

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10

鐵面無私,敢于彈劾權貴

除了廉潔愛民,包拯還有兩個特點為人稱道:鐵面無私,彈劾權貴。

包拯在廬州任知州時,因為此地是他的家鄉,他的親朋故友們以為有包拯這個知州庇護就可以為所欲為,于是這些人就逐漸猖狂起來,甚至還做了不少仗勢欺人、滋擾律法的混賬事。

包拯聽聞後意識到必須作出警示,方能永絕後患。

恰巧此時他的一個舅舅觸犯律法,包拯鐵面無私,召開公堂,在堂上六親不認,依法将自己的舅舅打了一頓。

從此以後,包拯鐵面無私、六親不認的名頭就傳開了,親戚們再也不敢倚仗權威胡作非為。

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11

而包拯最為讓老百姓們稱贊樂道的便是他的另一個品質:無懼權貴。

包拯不僅無懼權貴,甚至經常彈劾權貴。

這一點,在他尚未執掌開封府,隻是監察禦史時就很明顯。

當時的宋朝在各地設立了很多按察使,用以監察各地官員的政績、行為,然後上報給朝廷,朝廷則是将按察使的報告作為評定地方官員的重要依據。

包拯深知這種制度會導緻地方官員人心惶惶,許多官員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得不向按察使賄賂,諸多按察使為了作出“業績”,往往會抓住一些清廉官員的小錯小過大做文章。

故此包拯上奏彈劾一部分按察使的所作所為,同時請求朝廷取消設立按察使。

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12

而在包拯彈劾的權貴事件中,最出名的,就是他彈劾王逵一事。

王逵此人向來與朝中宰相及一幹權貴交好,他善于察言觀色、溜須拍馬,因此深得宋仁宗寵信。

仗着皇帝信任以及朝中關系過硬,王逵大肆利用職權搜刮錢财,他曾數次擔任轉運使,利用職務之便魚肉百姓,随後引起百姓的強烈不滿,導緻民變發生。

但王逵根本不當回事,百姓反抗正好讓他找到借口,派兵将鬧事的百姓捉拿,扔入大獄中用酷刑折磨,被他殺害的百姓多不勝數,激起強烈的民憤。

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13

包拯得知後對此深惡痛絕,他上奏朝廷彈劾王逵,然而因為皇上寵信王逵,加上王逵的黨羽為其開脫,聖上并未采納包拯之言。

結果老包嫉惡如仇,一次不行他就接連彈劾了七次,到最後老包的脾氣爆發了,怒斥宋仁宗不顧百姓議論,竟然固執庇護濫用私行的酷吏:“于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言語之中透出剛正不阿、大義凜然之勢,引發朝野震動,宋仁宗為此動容,終于将王逵罷免。

為替百姓請命,包拯竟敢指責皇帝,足見其敢于彈劾權貴的勇氣。

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14

事實上,老包一生之中彈劾的權貴多了去了,除了王逵外,他還彈劾過宰相宋癢,當朝舒王的女婿郭承祐,甚至就連宋仁宗寵愛的張貴妃身邊的人,他都敢彈劾。

皇佑二年,包拯被任命為天章閣待制,為解決冗官問題,他上奏建議朝廷正刑法、明禁令,抑制投機當官。

當時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一人身兼數職,包拯連張貴妃的面子都不給,上奏彈劾,最終讓張堯佐辭去多餘的官職,隻任一職。

由于包拯“立朝剛毅”,執法嚴峻,經常彈劾權貴,導緻那些權貴對其很是忌憚、甚至是害怕。

民間百姓對此津津樂道,出現“包彈”諺語,言世上若有官吏不遵法紀,自有“包彈”,即讓包拯來彈劾不法官吏!

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15

生前廉潔愛民,死後更不願驚擾百姓

包拯一生為官清廉,政績不俗,做過許多造福百姓的事,以鐵面無私、無懼權貴的品質讓人敬佩,所以在嘉祐七年,他因病去世的消息傳出後,民間為之震動,當時“京師吏民,莫不哀傷”,大街小巷上歎息之聲不絕于耳。

宋仁宗得知後亦是傷感,下令綴朝一天,以此來表示心中的哀悼之情。

百姓們有感于包拯為社稷的貢獻,在他出殡之時,許多人自發前來送葬,但卻驚訝地發現包拯的棺材竟然有二十一口之多,從城門中同時擡出。

古代的王公貴族們因為害怕死後墳墓遭盜,因而經常用多口棺材來掩人耳目,迷惑盜墓賊。

但一向廉潔的包拯,其墓中應該不會有多少珍貴物品,為何竟然給自己準備了多達二十一口棺材,難道包拯打算給自己的墓中存放很多貴重的陪葬品嗎?

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16

當然不是,包拯準備二十一口棺材的用意其實很簡單,他生前廉潔愛民,同情百姓疾苦,死後更不願意自己的喪事驚擾到百姓而已。

當包拯的二十一口棺材從多個城門中運出的時候,每一口棺材又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因此百姓更加不能肯定哪口棺材才是真的,因此就無法跟随。

而這也是包拯的用意,如果不這麼做,老百姓勢必會因為哀傷而跟随送喪,這與他的初衷不符,他一向不願打擾百姓。

而那二十口棺材,據說最後都送給了有需要的百姓。

可能有些朋友不知道,在古代,棺材可是很貴的,電視劇中常出現有女子無力下葬父母而“賣身葬父(母)”的情節,并非是胡編亂造。

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出殡時21口棺材同時擡出)17

包拯生前敢于為民請命,彈劾權貴,死後亦不願驚擾百姓,其人格之高貴令人為之落淚感動,在得知他準備二十一口棺材的真正用意後,盜墓賊由衷欽佩,因而立下一個規矩——決不允許任何同行去盜包拯的墓!

包拯的為政作風不僅是在古代,哪怕是到了現代都是社會所需要的,筆者也希望以後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包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